正文 第36章 十二月:企業家是如何煉成的(1)(3 / 3)

背景分析

2001年,時任青啤總經理的彭作義突然謝世,金誌國正忙於組建青啤北方事業部,對搏燕京,關於接班一事他“想都不敢想”。金誌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青啤中高級管理層的無記名投票中,自己竟然贏獲了80%的支持率。團隊的信任,讓金誌國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

上任後,他適時調整公司戰略,青啤戰略重點由“做大做強”向“做強做大”轉變,深入進行係統整合。金誌國大膽起用整合型人才,在他看來,“所有的變革尤其是組織結構、管理結構的變革,風險最大,如果不對此進行變革,它就會演化成青啤的戰略風險”。

企業在規模快速擴大的過程中,難免失衡,適應於市場變化的平衡才能做到最優。青啤原有的平衡已經不能適應市場變化,這就需要在破壞中創造,打破舊有平衡建立新平衡。

行動指南

如何成為一名成功的領導者?示之以才、成之以績;立之以威、施之以惠;謀之以眾、斷之以獨。

12月9日

為自己設置一種製衡機製

當了董事長,組織賦予的權力更大了。自己原來是個“前鋒”,是帶領大家進球的,帶一種張揚的性格,持一種帶有霸氣的管理風格,這是總裁的好風格。但是作為董事長,要求的是一種民主的風格,如果還沿用總裁的風格擔任董事長,那我是不稱職的,因此必須建立一種製度約束自我的風格。這一次青啤建立了首席獨立董事製度,它的作用是約束董事長,讓我在這一階段完成自我管理風格的轉型,不至於因為個人的性格問題,給公司造成管理風險。我要給自己設立一種製衡,權力越大,製衡的力度就越大。

——摘自金誌國在青啤第六屆董事會記者見麵會上的發言

背景分析

“任何遊戲都必須有規則,任何權力都必須受製衡,否則,無論是方向上還是秩序上就會陷入不可遏製的混亂,首先倒黴的是企業。”金誌國討厭人治的控製,他痛恨那些基於個人喜好的控製,甚至認為那是缺乏人性的管理。“基於人治的公司永遠不會是一個開放的組織係統,它束縛了組織,束縛了員工的創造,也是無法創新的組織,終將走向死亡的組織。”

青啤的組織架構是三角形態,居於頂端的是董事會,分列兩邊的是監事會、經營管理層,三權分立、職責明確。在青啤,有著嚴格而規範的議事程序與規則,為的是用規則區分職能,用製度和流程控製決策。

“一把手”權力過大是中國許多企業的通病。為了有效製衡,青啤董事會有4名獨立董事,分別是來自財務、戰略、法律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另有兩名外部董事,5名執行董事,而且執行董事是由一位大股東派出的,都是職業經理人。這樣從成員結構、能力結構等方麵都可以形成有效的製衡格局。

行動指南

在製衡中管製剛性的權力,在製衡中實現可貴的均衡。

12月10日

構建有約束力的治理結構

在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與管理上,我的觀點是,花拳繡腿好看不中用,是控製不了風險也支持不了發展的。我們要用“鐵拳”來防範公司的風險,用“鋼腿”來支持公司的發展,這是我參與治理青啤結構後的深切體會。因為,權力足夠大時,就變成了“魔力”,往往你的法治觀念會弱化,這時候,如果有一個規範的治理結構為公司規避風險,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努力地建設一個對經營層有幫助、有約束的治理結構,是經營者的明智之舉。

——摘自金誌國著作《一杯滄海:我與青島啤酒》

背景分析

青啤通過“預算控製+流程控製+實時監控”的管理手段,以逐步實現監控財務風險、降低資金成本的目標。嚴格監控資本,充分放開經營,這是青啤運作的基本原則。關於青啤未來的治理方向,金誌國非常認可專家的觀點,“治理是追求有效性,而不應該單純看結構是否合理”。

金誌國認為,青啤下一步的治理方向首先是建立誠信,誠信是企業價值觀的底線,沒有誠信何談管理、何談企業。其次是責任,不是對投資者的責任,而是對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如果缺失這個原則,公司治理也不會有效。

作為中國首家海外上市公司和民族品牌的代表,青啤在上市公司運作的多個層麵堪稱楷模。2009年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舉辦的“2009年度中國上市公司最佳董事會”評選中,給青啤的評價是,青啤積極打造了一個充滿智慧的董事會,保障了權力製衡及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開展了風險辨識評估等工作,提升了公司的內部控製和風險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