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場美食尋故之旅(5)(2 / 3)

法國人也烤鴨子、烤麵包,而且比較推崇明火烤法。巴黎老館子裏,都有些爐子和烤架,簡直可以當文物來自豪,烤架講究越老越好。傳統的烤麵包蘸鵝油,判斷標準之一就是麵包上是否有條紋。什麼條紋?上爐烤的時候,被烤架隔出來的條紋啊!——就像女孩子去海灘,曬出一身比基尼曬痕似的,大家看了都嘖嘖讚美一樣。

還是得說回最傳統的石頭烤法。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北非沿海所在,石頭烤肉都很時興,但細節上又不同。用石頭做炊具,亞洲人也有,比如韓國著名的石鍋拌飯,中國湖州傳統的石頭燜板羊肉,都是如此。葡萄牙人的做法是:石頭燙得極熱,牛排不細切,先上去燙,嗞嗞作響,立刻翻麵,兩麵都用石頭烤得略帶焦痕了,起來略涼一涼,等石頭和牛肉一起有些涼了,再下去慢慢燙。我也問過是為啥,答曰“老規矩”。

中國人想吃熱鬧的,就吃火鍋;日本和韓國人則愛燒烤。就像中國人通常不會一個人去默默吃火鍋似的,在日本,一個人去吃烤肉,也會顯得很奇怪。日本和歐美人現在郊遊、看球賽或露天婚禮時,都有大家吃燒烤的事兒:一來藍天白雲,二來大家合力,吃燒烤喝啤酒,熱鬧之極。BBQ這詞,全寫是英文barbecue這個字,其實源出法語de la barbe au cul,從胡須到臀,說明是把牛羊全須全尾、連頭帶尾地整烤,簡寫就是法語的barbe-cul。所以仔細想來,正統的全牛全羊BBQ,真也隻能趁婚禮歡宴時吃——尋常三五人家宴,哪吃得了一隻整羊呢?

天婦羅

日本戰國三大梟雄:吞吐風雲但中道崩殂的織田信長;權謀巧變的豐臣秀吉;堅忍沉默、終成大事、開三百年幕府的德川家康。話說,家康此人,年少艱辛,中年跌宕,刀劍矢石下討生活,在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兩位梟雄身邊隱忍。好在他懂醫術,又耐心,善自保重,熬到花甲之年,秀吉過世了,於是一舉出手,奪了日本天下,開了德川幕府;再熬到七十五歲,在大阪夏之陣取勝,真正底定天下。到此地步,也該放下擔子,安享晚年,出了戲劇性的事兒:底定天下半年多,胃忽然出問題,未幾逝世。醫官追根尋源,說都怪京都富商世家茶屋清次:給家康大人獻了鯛魚天婦羅;天婦羅本是平民食品,德川家康的胃又尊貴,貴胃遇賤食,就完蛋啦!

當然這理由,也是逸話傳說。天婦羅不像河豚有毒,日本人幾百年來,會編俳句說“舍命吃河豚”,倒沒聽說有“舍命吃天婦羅”的。當然啦,你說吃多了天婦羅對胃不好,但事實是,世上萬物,吃多了都不妙。反過來說,家康一輩子簡素,偏對天婦羅忍不住,這玩意兒的魅力顯然大得不對。

天婦羅這東西,名字來源就傳奇。在日本,這東西叫天婦羅;在台灣,叫作甜不辣——還真有台灣食坊,咬文嚼字,特意給甜不辣抹甜辣醬,以符合“甜不辣”漢字意思的!但實際上,天婦羅三字,也是舶來品、翻譯名。話說早年,葡萄牙人愛吃魚,又信天主教。每逢大齋期,禁吃肉了,就來吃魚。葡萄牙人的料理法很有名:拿奶油麵糊,裹好了水果或海鮮,炸了吃,魚亦然。這麼吃魚,又不破戒,又中吃,真是兩全其美。這種魚吃法,就叫作ad tempora quadragesima——葡萄牙語的意思是:“守大齋期”。16世紀,葡萄牙傳教士去了日本,帶去了火繩槍、鋼琴、地球儀、基督教和“守大齋期”。日本人管歐洲外來者叫南蠻,管火繩槍叫鐵炮,管基督徒Christians叫切支丹,最後,看中了這個“守大齋期”:這玩意兒讀音不是tempura嗎?好,就叫天婦羅吧!

天婦羅到來前,日本人也沒少吃油炸物——所謂揚物——但葡萄牙人奶油麵糊、重度油炸的料理法,在日本開始發揚光大。到18世紀中期前,天婦羅都還是屋台食物。屋台者,路邊攤是也;屋台食物者,快餐是也。江戶城是職人之城,手工業者眾多,又多旅遊者,所以日常路邊快餐三大件,大受歡迎:一是壽司,尤其是製作簡便、隨手可就的握壽司;二是蕎麥麵,小麥粉和蕎麥粉混合煮罷,加醬油鰹節麵湯;三就是天婦羅。18世紀中葉後,日本產油量突飛猛進,人民在自家也做得了天婦羅,無須去路邊吃了。到此地步,天婦羅才成了國民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