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間,美國拒絕英、法等國要求共同幹涉日本的合作。9月22日,日內瓦方麵提出建議,“國聯”要派調查團到東北視察,美國立即予以反對,說“此種行動足以剌激日本國民的情緒,反使自由主義都陷於不利的地位。”英國在10月間通過“國聯”作出一項要日本於11月16日以前退出滿洲的決議時,美副國務卿凱塞爾在同月31日即表示:“美國在擔保中國完整之條約下,不得不反對日本久占滿洲;惟”國聯“要求日本於11月16日以前退出滿洲一事,美國並未附議。”這答複使蔣介石更明白:“美國不讚成日本自東北撤退。”
當時悲憤填膺的中國人民,隻看到日寇的鐵騎縱橫,幾乎沒有注意到華盛頓與東京之間的“暗盤交易”。其實,當時美國是要“阻止國聯對日行動切勿操之過激”,同時“反對施用經濟製裁”。在中國,則指使蔣介石不準對日本抵抗;在蔣介石,則指使他的軍隊不準向日寇還擊,而把軍隊投入“圍剿”前方。
但全國人民熱血沸騰,國民黨內部文武百官也不乏愛國之士,三軍士兵更多抱槍痛哭,不滿現狀,願意流血沙場,不肯成年內戰,蔣介石於是大聲疾呼,不過不是為抗戰而大聲疾呼,而是這個樣子叫喊的:“對於日本的侵略,我們要采取逆來順受態度!”
這是9月23日他在南京市黨員大會上的講演詞:
“全國軍隊對日軍應該避免衝突!對於國民也一致告誡,務須堅持嚴肅鎮靜之態度!”
“我們不能還手!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
這又是蔣介石當時逢人便說的話。蔣介石把美國教給他的不抵抗主義,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美國真實政策既如此,表麵上隻得表示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於9月25日照會日本及南京政府,要他們“和平解決”。直到11月26日,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通知美國,日本準備進攻錦州。27日即開始軍事行動,這時史汀生才“略表驚詫之意”,且認為日本“有違諾言”,破壞了美國諒解。同日,向日本發出一個勸告,說美政府“對此殊為關切”。日本不理會,美國乃聯合英、法於12月23日由福白斯送一個比較強硬的通牒給日本政府。但日本的答複是四個大字:“斷不服從!”日軍終於1932年1月2日占領錦州。美國史汀生於同月7日向中、日兩國發出一個有名的“不承認主義”照會:
“最近錦州方麵之軍事行動,業將1931年9月18日以前中華民國政府在南滿最後存留之行政權破壞無遺……凡中、日兩國政府或其代表所訂之任何條約或協定,足以損及美國或其人民在華之權利……美國均無意承認。”
華府這個“不承認主義”照會,顯然並非違反它的既定政策來反對日本占據滿洲,而是要實現它的既定政策催促日本進攻蘇聯,且不要再向南發展。就在史汀生發出上項照會的第二天,美國務院另外發表的一個補充宣言裏解釋得更清楚:
“(一)美國絲毫無意幹涉日本在滿洲合法條約權利;(二)美國不擬過問日本任何解決事件,惟此項事件,不得破壞美國權利……”
這就是美國“不承認主義”的精微奧妙作用,自然是美國反蘇與控製中國結合更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