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熱河戰事爆發以後,趙四已經好幾天沒能去看顧自己的孩子了。她一直把孩子交付給保姆吳媽和侍女小虹照料。熱河戰事的大起大落、焦頭爛額,使她不能不強力隱忍著對幼子的思念,而日夜廝守在張學良的身邊。其實,趙四對於獨子閭琳的感情是極其深厚的。趙四小姐在懷孕四五個月的時候,背上突然生出了一個“搭手”,這是一種險惡的癰疽。因部位在以手搭背之處,故得名。“上搭手”位於肩胛,趙四患的是“下搭手”,它長在腰背上,以致趙四睡覺時隻能朝向一方側臥,每翻動一下身子都得先撐著坐起來,折磨得趙四身心交困,苦不堪言。張學良見此情狀,就秘密把她送回天津,住進了一家德國人開的醫院,由趙四的生母陪伴看護。醫生見這癰疽生得部位不好,就極力勸說趙四提前取出胎兒,否則不利於醫治“搭手”。
“能不能不取出胎兒,又能治好這‘搭手’呢?”趙四的母親憂心地問。
醫生沉思了一下:“那樣的話,你女兒將是極其痛苦的。而且,還很可能危及生命。”
“這……?”
“醫生,隻要能保住胎,再痛苦我也不怕!”趙四的態度極為堅決。就這樣,在醫生的精心治療、母親全力調理下,趙四咬緊牙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熬到了七個月,平安地生下了閭琳。
小閭琳因係早產,先天不足,身體非常虛弱,以致長到一歲多時還不會走路。張府的人為此事都很著急,趙四當然就更加牽腸掛肚。很長一段時間,趙四都沒有幫助張學良協力軍務,而是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精心調養。這次是因為熱河之戰關係重大,所以她才忍痛割舍對孩子的照料,全力投身於熱河戰事,但誰想竟又是如此悲慘的結局!
熱河的慘敗,是張學良始料不及、萬萬沒有想到的。張學良從多種渠道得知日寇將進攻熱河,特別是當接到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國聯”的情報之後,張學良便秣馬厲兵,四處奔走,發誓守住熱河,反攻關外,以雪“九·一八”之恥!
但是,張學良他完全沒有想到,既使是長城天塹,也無法阻擋腐敗和妥協。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內部派係繁多,矛盾重重。張學良雖然名義是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按道理他是代表委員長蔣介石的,可以全權指揮東北軍以及包括閻錫山、馮玉祥在內的華北所有部隊,但因張學良在中原大戰時與馮、閻都打過仗,這些部隊還心存芥蒂、貌合神離,所以,實際上他是無法指揮的。而要想戰勝具有現代化裝備的日本軍隊,僅僅依靠東北軍是不行的。於是,張學良轉而乞援於中央,可蔣介石此刻熱衷的仍是在江西剿滅紅軍,張學良一再要求,蔣介石後來雖答應派遣援軍北上,但卻遲遲其行。
熱河戰事迫在眉睫,張學良無奈,隻得把希望寄托於熱河守軍湯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