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黃埔軍校出三傑(3 / 3)

賀衷寒看著信封上蒼勁的墨跡,對董必武的熱情推薦和接待反而感到意外。同時,一星期來法庭的傳訊,警察廳的交涉所積蓄的疲勞和憤懣,頓時在全身發散開來。

太古公司一艘又髒又亂的渡輪剛一停靠碼頭,狹長的梯板剛把碼頭和船連接起來,陳賡等二十幾個在長沙錄取的考生,就興衝衝地登上堤岸,互相高聲叫喊,以示心頭的喜悅。

這批考生是在長沙育才中學專試時認識的,都是些熱血青年,一見如故。來廣州之前,大夥知道陳賡在湘軍當過四年兵,又在鐵路上謀過差,聰明機靈,而且熱情豪爽,一致的火車四等車票和輪船統艙票。當時長沙到廣州沒有直達車,隻得由湘漢鐵路去漢口,由漢口乘船東下到上海,再由上海乘船去香港,由香港換船到廣州,路上走了二十多天。

他們把行李靠在一起,待候接待的人。雖然廣州的氣氛與長沙不一樣,碼頭上就有人公開出售革命讀物,政府的兵也和顏色地走來走去,可眼見著接船的人一批批離開,空曠的碼頭隻剩下他們一堆人,大家不由性急起來。找人打聽,滿口粵語,一句也聽不懂。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會講普通話的人,那人滿腹狐疑地打量著這夥窮學生,許久才說:“像你們這個樣子,一般旅店都不會接待的,隻有到華寧裏試試,那裏有些便宜客棧。”

他們急忙趕到華寧裏。

這條巷子大都是住家戶,有十幾家門口掛著客店的牌子。他們選中一家住下。每家都有七八間房子,每間可住三四人。“大家累了,先住下,我去弄飯吃。”陳賡向掌櫃上付了錢,挨了房間轉轉。他看上去也很疲勞。體型瘦削,儀態很雅致,白淨的膚色象個姑娘。但從他深沉的眼神裏,可以看見那種決死的勇敢和剛毅。

“軍校到底何時來接?”同學們焦急地問。

“別急。我馬上去打聽,先吃飯。”

一提吃飯,大家頓時覺得餓了。馬上嗅到店堂裏飄溢的煙葉、鹹魚和米粥的芳香,和這芳香摻在一起的還有馬具皮革散發的氣味。

陳賡弄來了飯,胡亂吃了幾口,便出外打聽。他14歲離家從寧,本想繼承爺爺的遺誌——從一個火頭軍一直做到湘軍師長。可他在湘軍拖了四年的“德國造”,其代價是一身疥瘡、饑餓和危險;是視力減退、瘦骨嶙峋和下巴尖尖。然而這四年的槍林彈雨,形成他經得住一切考驗的性格,賦予他忍受饑渴的能耐。而在鐵路上走南闖北,又教會他深思熟慮。他在湘鄉附近的山巒流泉所渡過的童年時代早已預示了他必將成為現在這樣一個人。

一個月過去了。在長沙招的一百多人都陸續到達廣州,住地華寧裏。可從來沒有人來招呼,各自帶的旅費就快花完了。大家都焦急不安,連一向樂天的陳賡嘴邊也燎起了泡。有人打聽到程潛的軍政部所在地,就公推陳賡、李默庵當代表去見程潛。程潛答應自即日起發給食宿費。過了幾天,李明灝來談話,說程潛部長決定要辦一所陸軍講武學校,地點在北校場營房,正在修理中,一俟修好,就搬進去受訓。未搬以前,先搬到關帝廟裏暫住,自己起夥可以省一點,管理也比較容易些。

一百多個學生搬進關帝廟以後,除了早晚點名外,依然無所事事。這裏沒有床鋪,也沒有木板,就睡在鋪有稻草的地上。

有一天,陳賡和宋希濂沿著珠江北岸的長堤漫步。走到南堤碼頭附近,看見一堆青年圍著牆在議論。擠進去一看,是陸軍軍官學校《招生簡章》:

一、本校為養成革命幹部軍官,完成國民革命起見,特招第一期入伍生,施以軍事預備教育。

二、入伍生期限6個月。

三、投考者須持二寸半身相片3張,中學或與中學相當之學校畢業文憑,及黨證或地區黨部之介紹書,分赴廣州“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本校駐省辦事處”,上海“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報名。

四、投考者之資格如下:A。年齡在18歲以上,25歲以內。

B。學曆舊製中學畢業及與中學相當程度之學校畢業。

C。身體營養狀態良好,強健耐勞,無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D。思想中國國民黨黨員,能了解國民革命黨須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黨主義之可能性,無抵觸本黨主義之思想,有本黨黨員之介紹者。

五、試驗之種類:A。學曆試驗按舊製中學修課之程度出題,求筆記之答案。

B。身體試驗準陸軍體格檢查之規定,分身高、肺量、體重、目力、聽力等項。

C。性格試驗用口試法,觀察對於三民主義了解之程度和性質,誌趣、品格、常識、能力等項之推斷,及將來有無發展之希望。

六、在廣州投考者,無論從何地來試,錄取與否,均不發給川資;在上海、開封取錄者,則給與川資來粵。

七、入隊後,服裝、書籍、食費、零用,概由本校供給。

八、本簡章之外,關於試驗手續、課目調製、成績等,另有細則。

陳賡反複看了兩遍,一把抓住宋希濂的手,臉漲得通紅:“這才是孫中山辦的軍校,咱們投錯胎了!快,去報名吧!”

“講武堂怎麼辦?”宋希濂猶豫起來。

“不管它,考完再說!”

“條文規定要18歲以上。”

“你幾歲?”

“剛滿17.”

“滿了17就算18,我21歲,還可以借你兩歲,走!”

結果,賀衷寒、蔣先雲、陳賡都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尤其是在口試中,三人敏捷的反應,流利的口才,犀利的見解,得到了校長蔣介石的賞識,被時人視為“黃埔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