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月底,南京國民政府中發生了胡漢民被扣事件。
胡漢民是國民黨著名元老和領袖之一,資望頗高。自1928年秋到南京出任立法院院長之後,與蔣介石結成政治同盟,合作無間。孰料一夜之間,胡漢民竟成了蔣介石的階下之囚。消息傳出後,聞者無不驚詫。
導致胡漢民被囚的最終原因是蔣胡之間的權力傾軋,其直接原因是“約法之爭”。
1927年後,蔣、胡二人在彼此利用的基礎上,曾經兩度合作。
胡漢民長期追隨孫中山,在國民黨內影響深遠,一些人稱譽他,說孫中山之後,胡漢民是“黨的唯一導師”。蔣介石此時雖在國民黨內手握實權,但從“黨統”方麵來說,蔣的資曆尚淺。蔣介石同胡漢民合作,是想借重胡在國民黨內的聲望,鞏固自己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作為政客的胡漢民,沒有一兵一卒,隻有依靠掌握軍權的蔣介石,才能實現自己掌握國家政權的目的,許崇智、謝持勸阻他同蔣介石合作,他對兩人解釋說:“我到南京,並不是幫助個人,我是想幫助中華民國。”他又補充說:“退一步說,假如我到南京是幫助蔣介石個人,則我希望這所謂的個人,是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凱末爾,不是袁世凱。如果這所謂的個人是袁世凱,我必首先反對他,任何犧牲,在所不辭。”
胡漢民太天真了!他認為軍事隻是完成政治任務的工具,自古武人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篤信“武能安邦,文能治國”,蔣在平定各路諸侯後,會把統一的國家交給他這個文人來治理。
蔣介石一心要建立他的獨裁統治,豈甘心把權力拱手交給胡漢民。於是胡、蔣之間的權力爭鬥,或早或遲總要發生。1931年初,胡、蔣合作終成泡影。
事情的起因是“約法之爭”。
蔣介石在1930年10月打敗馮玉祥、閻錫山後,躊躇滿誌。從1927年7月至1930年10月,一年四個月,他先後打敗了唐生智、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實現了武力統一中國。麵對這種形勢,蔣介石頗有“主宰九州,舍我其誰”的氣勢。興奮之餘,便著手召開國民會議,製定“新約法”,準備登基當中華民國大總統。
為召開國民會議,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提前在南京召開。
1930年11月12日,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開幕。會上,蔣、胡開始了正麵衝突,開了6天會,吵了6天。
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通過這次會議,把軍事勝利迅速轉化成政治勝利,製定一部有利於自己的約法,從而鞏固自己在黨務、政務方麵的權力。而在胡漢民看來,軍事行動結束之日,正是蔣介石交出權力之時。蔣不但不交,反而借軍事勝利擴大政治權力。胡漢民異常氣憤,堅決要把反對製定約法當成製止蔣介石在政務方麵指手劃腳的突破點。這樣,“約法之爭”很快超出了要不要約法這一具體問題的界限,而具有更深的政治涵義。
如何遏抑蔣介石的政治野心?胡漢民的法寶是捧出孫中山的“總理遺教”。在會上,他強調孫中山遺囑是“根本大法,”“如果有人違悖,那隻有討伐”。從表麵上看,胡漢民占了上風。蔣介石見明爭不行,便想私下言和。1931年2月24日,蔣介石約胡漢民談話,勸胡回心轉意。誰知胡漢民滔滔不絕,堅持己見,蔣介石無可奈何的神情。談話不歡而散。
蔣介石不敢與胡漢民正麵論戰,卻指使他的擁戴者抓緊四出活動,企圖通過召開國民會議造成由他當總統的既定事實。然而,這隻是蔣介石的一廂情願。據陳果夫、陳立夫派往各地的特務彙報的彙總材料看,如一旦召開國民大會,進行投票選舉,蔣介石最多隻能得32%的選票,而68%的選票將屬於胡漢民。蔣介石一急,就讓吳稚暉出麵,勸胡漢民“休養”,遭到胡的痛斥。搬不掉胡漢民,蔣的總統就當不成。唯有用非常手段來搬掉胡漢民了。
就在蔣介石急得像熱鍋上螞蟻之時,戴季陶恰從廣州返回。蔣介石聞訊大喜,急忙把戴召去密談。戴季陶聽完蔣的敘述後,思索一番,獻上絕計一條:“一不做,二不休,把胡漢民扣留。”“娘希匹,就這麼辦!”蔣介石一拍座椅扶手,就這麼決定了。這天是2月23日。
2月26日,蔣介石發出請柬,邀請胡漢民28日晚上總司令部共進晚餐。胡漢民怎麼也沒想到,蔣在那兒擺的是“鴻門宴”。當晚,胡漢民驅車直往國府主席兼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部。他一進門,首先便看到戴季陶坐在裏麵,另外還有吳稚暉、王寵惠、何應欽、葉楚傖、陳果夫、陳立夫和他以前的秘書劉廬隱等人,眾人向胡漢民打個招呼,便繼續他們的交談。高百淩接過胡漢民的禮帽和手杖,請他到裏屋去坐。胡漢民進屋後,看見南京警察廳廳長吳思預靜靜地坐在裏麵,朝他點點頭,一語不發。高百淩則緊挨著他站在一旁,胡漢民覺得氣氛不大對頭剛想開口發問,蔣介石從裏屋出來了,他們開始了密談。
半夜,胡漢民被送往東郊的湯山“療養”,這場沒有酒菜的宴會便告結束。
胡漢民被囚,引起軒然大波。
4月30日,廣東省籍的中央監委通電彈劾蔣介石,曆數蔣介石的罪狀,要求查辦。
5月3日,兩廣將領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等數十人聯名發表聲明,擁護《彈劾蔣中正提案》,要求立即釋放胡漢民,蔣介石下野,聲言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5月23日,國民黨中央、地方要員20人聯名通電,要蔣介石於48小時內辭職。
5月26日,孫科致電蔣介石,要求他下野;同天,陳濟棠等兩廣將領調兵遣將,意欲一戰。
5月27日,反蔣派唐紹儀、汪精衛、孫科、林森、李烈鈞、唐生智、古應芬等在廣州組織國民政府,發表討蔣宣言,要求恢複胡漢民自由,並整頓武裝討伐蔣介石。一時戰雲密布,氣氛緊張。
第二次反蔣大浪潮形成了。
蔣介石迫於形勢,不得不釋放胡漢民。
胡漢民獲釋後,複仇心切,不惜以重金結納王亞樵,孫科也派親信馬俊超麵見王亞樵。一場持續五年之久的以暗殺蔣介石為主要目標的行動就這樣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王亞樵、華克之經過周密偵查,探聽到蔣介石在南京的活動,大多是在黃埔路中央軍校官邸內。蔣的官邸坐落在軍校內東部一片稀疏的小樹林中,一般人根本無法接近。要在這裏暗殺蔣介石,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在蔣介石外出時實施狙擊,雖然不失為一條妙計,但這必須掌握蔣介石外出活動的規律,而實際上蔣介石外出根本沒有規律可循。再則,王亞樵、華克之在南京創辦“晨光通訊社”,就是出於這種考慮。
南京無法下手,隻有另覓合適的地點。
轉眼之間,到了6月下旬。南京是長江流域三大火爐之一,氣溫常常高達37℃以上,1931年南京的盛夏氣溫超過了已往的。南京國民政府的達官貴人紛紛逃離“火爐”,上了廬山。
王亞樵得到確切情報,得知蔣介石已上了廬山,準備指揮對中共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反革命“圍剿”,估計在軍事“圍剿”行動結束之前,還不會回南京。王亞樵當即決定,在廬山實施暗殺計劃。
6月20日前後,第一批人馬龔春浦、蕭佩偉、成誠等化裝成遊客先期上了山,居住在該山新旅社內,負責摸清和監視蔣介石的行動,伺機下手。另一撥人馬隨後上山,負責接應。山腳下也安排了掩護撤離的槍手、撤退的汽車。一切都準備妥當。
這天上午,成誠獨自一人出來摸情況,突然看見蔣介石在幾名衛士的簇擁下正準備上轎。廬山一直沒有公路,直到五十年代末葉才修盤山公路。在這之前,顯貴要人上山都是坐轎。這種轎子,並非民間說的那種四麵有帷幕的轎子。廬山轎子實際上就是浙江人所說的滑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