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有效教學論2(3 / 3)

(2)采取體現差異性的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應該體現“為了一切學生”的理念,但是“一切為了學生”並不是意味著要絕對平等地分配給每一位學生相等的教學時間和相同的學習任務等,不能簡單地把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往關係劃定為直線性的。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指出,確定了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在組織以與學生的對話為軸心的教學時,教師的活動應集中在以下兩個活動中,一是與每個學生對應的活動,一是與各種各樣學生的想法、認識相互激蕩回響的活動。杜威曾說過,在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活動絕不是難以理解的,而現在的劃一教學所要求的技術其實是非常複雜和費解的。因此,為了使每個學生在其原有基礎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使每位學生都能嚐試到學習的快樂,教師需要具備複雜的技術,需要很好地掌握因材施教的技巧,需要采取體現差異性的教學,如交響樂團式的教學。所謂交響樂團式的教學,就是讓各種學生的看法和想像相互碰撞激蕩、回響共鳴的活動。由於在課堂活動中,總是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無論什麼樣的學生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教師總是要麵對水平不一的學生,因此,在這種教學中,教師適時采納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保護每位學生的自尊心。當然,教師不能為了公平而公平,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來平等對待學生的差異,不能以同樣的期望來要求每位學生,不能對優生和後進生施加同等的“教育愛”,相反,教師應該時刻牢記“不阻礙優生的發展,不讓後進生後退”的原則。總之,對教師來說,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和頭腦中的表麵現象都相互碰撞、呼應起來的“交響樂”本身,乃是教學的最大妙趣所在,這與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體差異,是否能夠洞察其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是分不開的。

(3)營造個性化的師生關係

教育個性化包含著教育以人為本、強調主體性、強調教育的針對性、強調創造性、強調社會性、強調人的全麵發展、強調良好個性的培養等七個方麵,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強調教育的針對性。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個性化特別注重這種個性差異,它要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他接受教育的獨特方式而采取相應的教育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並且幫助他們“在無數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條最能鮮明地發揮他個人的創造性和個性才能的生活道路”。“要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現和找出能使他在為社會謀福利的勞動中給他帶來創造的歡樂和那條‘含金的礦脈’……我們的任務在於,在學校裏不要使任何一個學生成為毫無個性,沒有任何興趣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應當從事一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每一個學生都應當有一個進行心愛的勞動的角落,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同他們自身相一致的教育,並且在某些領域在某些方麵能得到充分發展,個性潛能優勢充分開發,充分顯示其個性。”

案例10讓孩子學會在乎

這一節是社會課,是我第二次走進六(1)班教室。前半節課上得非常順利。我轉身板書時,猛然感覺有好幾個人回頭了。我裝作不知道,突然轉身,看到了一幕:幾個男生正在丟什麼東西。你丟給我,我丟給你,不亦樂乎。有的同學發現我在看他了,趕緊低下了頭,而有的同學居然還在嘻嘻哈哈地玩著,沒有發現教室的變化。幾個同學開始提醒了。而那幾個調皮鬼居然沒有收斂的意圖,仍然在眾目睽睽之下盡情地丟來丟去。當時的我非常氣憤:想不到自己的課堂上居然出現了這樣的情形,這還了得?但轉念一想,上課要緊。先不要動聲色,等下了課再處理。於是,我稍稍停頓了幾十秒鍾後,繼續開始講課。沒想到,那幾個不知好歹的家夥居然又繼續玩了起來。正當我要發火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於是,我先讓同學們下了課,把那幾個做小動作的同學叫上了講台,原來他們是在丟小橡皮塊。或許這樣的事情不是第一回吧,同學們居然一點都不緊張,嘻嘻哈哈地站在講台邊,你推我,我推你,你檢舉我,我檢舉你,好像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因為下一節還要到別的班上課,於是我快刀斬亂麻:破壞紀律,每人扣掉十分!這下,他們愣住了,有的同學開始求我不要扣分,可也有同學仍然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我沒有給他們解釋的理由,走出了教室。這時,窗外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猛然想起我辦公室的窗戶沒關,窗邊就放著一台電腦。可馬上就要上課了。這下怎麼辦呢?我嘀咕了一句。沒想到,剛才最無謂的那個同學說:“老師,我幫你去關窗。”二話沒說,他拿過我的鑰匙就跑了。等眼保健操音樂就要結束時,他跑回來了,衣服濕了大半。我謝謝他,可他仍然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我不知說什麼好。等下一節課再上他們班時,我對所有同學說:“上節課,因為有的同學沒有認真聽講被老師扣了十分,但有位同學我今天要給他加十分。因為他非常認真地完成了一件他想做的事。老師相信,他同樣能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如果被扣分的同學從此能認真上課了,那麼這十分我還是會給他加回來的!”此時的教室裏格外安靜,同學們都全神貫注地聽著。我特別關注那個原本對社會課很無所謂的同學,他聽得比誰都認真呢!原來,在他無所謂的外表下,也有他在乎的東西啊!從此,再走進這個班,我覺得上課特別輕鬆。

資料來源:讓孩子學會在乎[J/OL].http://www.zd2x.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648.

問題與思考

1.課堂管理的目的是什麼?

2.課堂管理與有效教學的關係如何?

3.有助於教學效率提高的課堂管理需要什麼樣的教師行為?

4.請提供一些有益於有效教學的課堂管理的實施策略。

案例分析

課堂是教學的基本場所,課堂中集結、交織著各種教學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相互間形成的各種關係。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秩序和效益,協調課堂中人與事、時間與空間等各種因素及其關係的過程,主要功能就是協調、控製、整合這些教學因素及其關係,使之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課堂管理涉及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課堂管理的內容因而也是多方麵的。課堂行為管理是課堂管理行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約束和控製有礙學習的問題行為,而且有助於激勵學生潛能的釋放,引導學生從事積極的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總之,課堂管理是一項融科學和藝術於一體的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搞好課堂管理不僅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而且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要做好這項工作,教師不僅要懂得課堂教學規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必須學會運用一些課堂管理的技術。

課堂管理實際也就是對課堂中人際關係的管理。課堂是學校中最基本的教學單位,是一種有組織的群體教學活動場所。在課堂內主要有兩種角色,即教師與學生,相應的課堂中的人際關係也就是師生關係與學生關係。隻有妥善處理好課堂中的各種人際關係,才能實現教師、學生與課堂情境的協調,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否則,會造成課堂氣氛緊張,課堂紀律出現問題,從而幹擾正常的教學活動。

相關原理

1.課堂管理所需的教師行為特征

為了維護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建立團體的規範。小學生不熟悉學校的要求,但順從程度較高;中學生受青春期的影響需要特別注意;高中生較容易持續自我監控。教師要考慮到成熟與發展對學習者的影響。維持良好課堂秩序所需的教師行為有以下一些特征(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76—483.):

(1)讓學生知道,教師隨時隨地地察覺他們的每一個行為

有些好動的學習者喜歡在教師不注意的時候表現出一些違反課堂規範的行為,借以引起同學的注意。如果他們知道教師具有時刻洞悉學習者行為的能力,此類行為將大大下降。

(2)能夠同時處理不同的事件

課堂中的事情有很多是同時發生的,教師要具有兼顧的能力,麵對眾多的事情,分清主次,使用不同的方式解決不同的問題。

(3)使分段教學活動的運作順利進行

課堂教學有時候是由一些基本的環節構成的。各個環節銜接的效率是有效教學的一個指標。如果這些環節的過渡因為學習者的拖遝混亂行為而占用了教學的專有時間,會影響教學任務的高效率完成。

(4)始終維持全體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

要一直維持全體學習者參與學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以下有一些建議可供參考:

教師麵向全體學習者提問後,在要求回答之前停頓數秒。避免按一定的順序提問,使學習者能夠預測。隻有任何人都有指定回答的機會,學習者才會隨時對教師的言語加以注意;避免隻指定成績優良的學習者回答問題。對於能力較差、個性退縮的學習者要使用適宜的問題以提高其自信心,獲得成就感。避免因一個學習者做練習的時間過長而分散其餘學習者的注意,可將較大的任務分與不同的學習者。

(5)營造生動活潑的多樣化的教學情境

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教學媒體設備、視聽教學工具等提高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

(6)懲罰某一個學習者時避免產生漣漪效應

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懲罰手段時,對於某個學習者的懲罰可能會對其他學習者產生負麵的影響。以下有一些建議可供參考:

教師懲罰學生時必須具體指出其行為的錯誤處;除了指出錯誤,更重要的是指出正確的做法;要求其停止錯誤的行為,並說明停止的理由;責罰學習者時,教師要秉著公正嚴肅的態度,言辭要明確肯定;采取對事不對人的處理原則,不要使用侮辱其人格的言語;責罰時教師要避免反映出憤怒的情緒。

課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心理環境。課堂教學就是發生在這種環境之中以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為核心的師生交往、互動的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不僅取決於課堂教學本身,而且還有賴於課堂管理。因此,協調和控製構成課堂環境的基本要素,保持其動態平衡,構建合理的課堂生態,營造寬鬆而不失緊張、和諧而不失內心激動、融洽而不失師生各自角色的人際心理環境,顯得尤為必要,這也是課堂管理的主旨所在。因此,營造積極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是課堂管理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對於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而良好課堂心理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主動創設,教師是良好課堂心理氣氛的創設者和維護者。

2.課堂管理的實施策略

(1)理解並滿足學生的需要——實現有效課堂管理的前提

對於人來說,自我需求是最基本的需要。理解人的基本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如果教師希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管理好課堂,就必須要了解和理解他們的基本需求。當然,教師麵對為數眾多的學生,理解並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如果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每個學生的基本需求,那麼事情就簡化了許多。

學生基本的心理需求包括:被接納的需要。被接納或者說歸屬感的形成是人類的重要需求,同時也是其他需求的基礎,如果沒有足夠的被接納感和歸屬感,那麼人類將如同被剝奪了水和食物一樣,會逐漸耗盡直至死亡。接納就意味著教師必須無條件地接納每個學生,學生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地被接納,接納不是靠贏得的。被重視的需要。學生需要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自己是重要的,感到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感到他們可以產生一定的影響,感到他們是被別人需要的,感到他們所做的努力是必需的,被欣賞的。學生一旦認為自己在課堂上是無關緊要的成員,他們就會放棄或失去參與競爭和取得進步的動力。被認為有能力的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的學生清楚自己可以學會很多事情,知道成功和失敗同樣重要,即使困難重重他們也願意接受挑戰。他們的內在驅動力可以使他們在學識和生活中處於最佳狀態。④安全感的需要。學生需要感到安全,感到在學校的環境中有充分的自我控製的權力。如果失去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學生將會感到恐懼和焦慮。強烈的恐懼感和焦慮情緒將阻礙一個人的積極行為,並可能使其受到傷害;強烈的恐懼感和焦慮情緒還會影響人的思維、記憶、行為等生理機能。教師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學生的每一個需求,但是必須要表現出對這些需求的關注,學生是不能被忽視的。

(2)創建課堂裏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效課堂管理的保障

教師在課堂裏建立起的人際關係氣氛,特別是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對社會的態度,乃至於學生的自尊以及他和他人相處的人際觀,直接而明顯地影響許多學生的一生。師生關係的質量對在課堂上是否能滿足學生的個人需要起著巨大作用。同時,師生關係的質量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行為。

另外,同學關係會在下列幾個方麵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第一,同學對學業成就的態度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抱負和在校行為。第二,課堂裏同學關係的質量和互相支持的程度會決定學生個人需要滿足的程度,並由此影響到他們是否能有效地參與學習進程。第三,同學關係會通過合作學習活動直接影響學業。也就是說,學生在每一天所體驗到的同學關係的質量會對他們的學業好壞產生深遠的影響。

良好的同學關係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校經曆,而且為他們發展終身受用的社會交往技能、建立自尊,打下堅實的基礎。良好的同學關係是學生恰當地形成社交能力與情感,順利地適應成人生活的關鍵因素。對所有學生而言,集體的價值觀、規範和行為會對他們的安全感、歸屬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等方麵起到重要的影響。

要想使學校成為一個互相支持的集體,良好的同學關係至關重要。如果學生和同學關係疏遠、孤立無助,那學生就很可能會在校園裏產生暴力行為。在一個互相理解、互相團結的集體裏,學生的行為才會更加文明。

(3)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課堂管理的關鍵

為了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既需要大量的學習機會又需要穩定的鼓勵和支持。動機不可能在喧嘩的氛圍中發展起來,所以把課堂組織和管理成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外在動機策略是激發動機的最簡單、最直接、最具有調節性的方法。這些策略並不提高學生對任務的重視程度,但會使學生把完成任務和某種結果聯係起來,而這些結果又是學生非常在意的東西。獎勵是一種激勵學生學習並繼續努力的有效方式。但獎勵隻是促進學習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過分誇大獎勵的作用,可能破壞學生對學習材料的內在興趣,從而使獲得獎勵成為學生學習的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特別是當學生已經認識到學習的價值時,如果使用獎勵策略反倒會使學生學習分心,產生某些與學習目標對立的心理衝突,這似乎是獎勵的最大負麵效應。

我們知道,確保人們重視正在做的事情的最簡單的方法,便是最大限度地給予他們自由選擇和自主的權利——讓他們決定做什麼,怎麼做。也就是說,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活動,這種方式可讓教師有機會利用學生現有的內在動機。活動要與學生的興趣吻合。無論什麼時候,通過各種例子或活動達到教學目標,融入學生覺得有趣的內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有幫助的。開展高層次目標活動。學生需要學習基本事實、概念和定義,但總是學習低層次的內容會很快使他們覺得枯燥乏味。所以應該經常開展一些為達到較高目標的活動,如應用、分析或評價所學的知識層次和理解層次上的知識。

(4)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效課堂管理的動力

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變量。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麵交互的動態過程。學生是否樂於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關鍵在於這些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課堂教學中要使師生雙方的意圖、觀點和情感聯結起來,教師傳授的知識、提供的信息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強烈的內心體驗,教師就必須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以教師自身的情感體驗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教師本身的情感狀態,可以讓學生產生共鳴,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課堂中出現某種心理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誠的愛心,用情感和愛心去感染和打動學生,讓他們伴隨著豐富而快樂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過程。諸多優秀教師的經驗說明,教師的積極情感有助於良好課堂心理氣氛的形成。它還要求教師能夠深入到學生內心,體驗學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學生身上,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縮短因教師的權威、地位、角色而產生的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增強與學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師愛是調控課堂心理氣氛的長久動力源泉。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教育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製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不應把自己看成是發指令、提要求、檢查執行結果的監督者,而應看做是教學活動中平等的一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應逐漸放鬆對學生的權力控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增強的成人感和獨立性的需要,促進學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響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