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校德育論1(1 / 3)

案例1歸屬感猶如維生素

2004年2月23日,雲南省昆明市雲南大學6幢317號宿舍發現4具男性屍體,經查死者是該校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的4名學生,唐學禮、楊開紅、邵瑞傑和龔博。雲南省公安廳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後的現場勘查和調查訪問後認定,4人的同學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時馬加爵已失蹤數天。

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時年不到23歲,殺人手段卻極其殘忍。警方發現4人死亡原因都為腦部受鈍器擊打。2月24日,公安部發出A級通緝令,3月1日又向社會公開發布了通緝令,懸賞20萬元,查緝馬加爵。據同學說,馬加爵在班上人緣較差,與同學關係緊張,交往密切的同學很少,他認為自己在班級中沒有地位,認為同學們瞧不起自己。馬加爵在班上最為知己的朋友隻有邵瑞傑一個,而在最後一次打牌中邵瑞傑說馬加爵作弊,說他做人做得太差。這對馬加爵刺激很大,最好的朋友,在大學中惟一的心理依賴消失了,他完全陷入了孤立之中。他無論如何想不通:我對你(邵瑞傑)那麼好,你是我惟一的朋友,也是我的精神支柱,你怎麼也瞧不起我呢?於是最終選擇了報複。殺人前打牌的衝突隻是誘因,關鍵原因是馬加爵感到自己在班級這個群體中沒有地位,喪失了歸屬感。

資料來源:整理自海南新聞網.http://www.hinews.cn.20040317.

問題與思考

1.你認為“馬加爵事件”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學生的個體“歸屬感”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麵?

3.如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校人際關係?

4.你曾經關注過學校中的一些“怪學生”嗎?

5.你認為目前我國德育教育存在什麼問題?

案例分析

關於馬加爵事件,至今仍在社會上引起人們的廣泛討論。這位雲南大學即將畢業的學生,這位曾經是村民、父母、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優秀學生,從一個大學生蛻變成一個殺人凶手,或多或少折射和暴露了我們當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1.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據有關報道,馬加爵的學習成績不差,甚至還得過全國物理競賽二等獎。老師對他的評價也是“學習用功,成績優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老師眼裏的“好學生”卻變成了窮凶極惡的“罪犯”!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比如,升學率成為教育部門評定學校辦學成績的惟一指標;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學校評定教師成績的惟一指標;一紙考卷更是主宰了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的命運。當我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如何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怎麼還會有精力去關注學生的健康心理與健全人格的培養呢?除了傳播知識,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該為教會學生如何學會做人,如何培養健康的人格而負責呢?

2.傳統的道德教育適合當今學生嗎?

盡管“馬加爵事件”隻是一個個案,並不能否定我國教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然而當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殘暴地對待自己的同學,對待自己的同類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我們學校的德育工作是不是應該進行反思了?全麵發展,以德為先。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設置了思想品德的課程,經過不下十幾年的教育,還缺乏承擔挫折的勇氣,缺乏關注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缺乏人性方麵的教育,我們不得不問一句:是我們重視的力度不夠,還是傳統的道德教育不再適合當今的學生了?

3.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失敗了?

馬加爵是一個悲劇,他悲劇的最本質特征是精神的扭曲。如果當他產生“孤立”、“自卑”、“缺乏歸屬感”時,能夠及時找到調節和控製的方法,悲劇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呢?盡管在我國的高校中普遍建立了心理谘詢或心理輔導中心,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仍然是看重學生成績是否優秀,有否發表論文,能否找到工作等,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還是比較薄弱的。加之,有些高校缺乏專職人員,心理輔導形式單調、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可謂“徒有虛名”。怎樣建立更有效的心理谘詢,讓學生在遭遇精神苦悶時,能找到傾訴的對象,排解內心的煩惱,大膽講述自己的精神障礙?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沉思。

相關原理

1.學校德育的界限

(1)學校德育與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指有意識、有係統地進行世界觀、方法論教育,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反映客觀世界的思想觀念和認識能力。它主要解決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問題,其中不僅要解決主觀是否符合客觀的問題,還要解決主觀如何符合客觀的問題。因此就其性質而言,是提高人們主觀反映客觀的認識能力和水平的教育,是認知性的教育,其特點是探索性、理論性、係統性、漸進性、工具性和先導性。(駱鬱廷,張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質與特點辨析\[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2(4):57—64.)從我國的思想教育來看,主要強調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武裝人們的頭腦,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工程,提高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引導人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各種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克服資產階級及其他一切剝削階級的思想影響。而學校道德教育則是促使學生去做向善的或有道德的行為,它作為整個社會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可以說自人類文明之初便已有之。在我國,古代就有“天下明德自堯舜始”之說,堯舜時代使契為司徒布五教,即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為內容施教於民。我國的倫理文化傳統素以重德教而著稱。建立良好的社會倫常秩序而不僅僅訴諸嚴法,還需要依賴實現普遍的德教。學校德育強調的是內化道德規範,踐行道德規範,用道德規範來指導和約束自身的行為,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道德關係,促進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發展與進步。

(2)學校德育與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教學、德育工作共同服務於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個性的全麵發展。隨著學校心理輔導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很多學校的思品課自然地被心理輔導課所取代,我國的香港、台灣等地區的德育資源網也往往都被心理輔導內容所占據,似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學校德育。學校心理輔導所要解決的是人們麵對眾多複雜問題時所出現的暫時性的心理問題,進行谘詢的人並非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也有谘詢的必要。學校德育與心理輔導的對象都是學生,但側重點不同:兩者的基本職能都是“育人”,但學校德育不僅關心學生的心理問題,還關注其品德的發展。

2.學校中學生間的關係(黃希庭.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76—377.)

(1)友好型。友好型的學生關係是一種彼此心理相容、互相悅納的人際關係。友好關係的程度有深淺之分,高度的友好是知心的、坦率的。同學之間的關係,在學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學生間的友好關係應當與學校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否則,應該加以教育引導,使之納入正確軌道。

(2)衝突型。這種類型表現為心理上不能相容,行為上不能合作。其表現程度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可能表現為摩擦,有的可能表現為衝突,其極端表現就是對抗。衝突型的關係可能是由於誤會而造成的,可能是由於利害衝突而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嫉妒、驕橫等原因而造成的。學生之間的這種衝突型關係並不是不能改變的。對於處在這種關係中的學生,教師有時必須做某些原則性的處理,但同時也必須機智地設法化解他們之間的對抗情緒,把他們之間沒有意義的對抗轉化為學業或社會活動方麵的競爭。

(3)疏離型。有的學生對別的同學在情緒上既無積極體驗,也無消極體驗,相互之間都忽視對方,對對方比較冷淡,這就使他們與別人的關係若有若無。甚至有些當了班幹部的學生,也與同學之間形成了疏離型的人際關係。教師應該給予這些同學以關心、幫助,引導他們積極參加班級活動,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接近同學,了解同學,從而與同學建立起親近、友好的人際關係。

3.嫌棄型學生的人格品質(見表71)

表71班級群體對嫌棄型學生人格品質的評價表(黃希庭.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80.)次序令人討厭的人格品質提到的人數%1自我中心,隻關心自己,不為他人的處境和利益著想,有極強的嫉妒心551002對班級集體的工作,或敷衍了事缺乏責任感,或浮誇不誠實,或完全置身於集體之外551003虛偽,固執,愛吹毛求疵5090.94不尊重他人,操縱欲、支配欲強4581.85對人淡漠、孤僻,不合群4581.86有敵對、猜疑和報複的性格4581.87行為古怪,喜怒無常,粗魯,粗暴,神經質3970.98狂妄自大,自命不凡3869.19學習成績好,但不肯幫助他人甚至輕視他人3563.610自我期望很高,小氣,對人際關係過分敏感3054.511勢利眼,想方設法巴結領導而不聽取群眾的意見3054.512學習不努力,無組織無紀律,不求上進2443.613興趣貧乏1832.714生活放蕩814.5

案例2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高空走鋼絲表演者之一,在一次重要演出中,他意外地從70米的高空墜落身亡。事後,瓦倫達的妻子說:“我預感到他可能要出事,因為在表演前,他不停地對我說,這次表演實在太重要了,一定不能有一丁點兒失誤,更不可以失敗。而在這之前的任何一次表演,他根本不緊張,隻是一心想著走鋼絲的每一個技術細節,從不在意後果。”不是專注於做事本身,而一再考慮做這件事可能帶來的結果,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瓦倫達心態”。

資料來源:何丹龍.讓學生遠離“瓦倫達心態”.班主任,2006(5):16.

問題與思考

1.你如何理解“瓦倫達心態”?

2.如果你的學生出現“瓦倫達心態”,你有什麼好的措施?

3.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4.你如何對你的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哪些?

案例分析

瓦倫達之所以會從高空墜落身亡,是因為當時他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因為擔心失敗,患得患失,最終導致慘劇的發生。如果從教育學角度分析,這屬於心理健康方麵出了問題,心理上的偏差導致了行為上的失誤。現在中小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學生考試前擔心自己考不好,食不香、寢不安,考試中自然不能發揮出正常的水平,最後名落孫山。因而,學校中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地成長。那麼,什麼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有哪些具體的操作策略呢?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素質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調節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其心理健康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傅建明.教育原理與教育技術.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144.)其任務是圍繞學校的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優化學校的心理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增進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防治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縮小其生理和心理的差異,促進其身心健康。(陳家麟.學校心理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24.)《世界衛生組織憲章》開宗明義地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態,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健全安好的狀態。”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和沒有疾病,而且包含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

如果瓦倫達對最後一次表演看成是一次技術性的操練,而不去考慮其重要不重要,隻能成功,不許失敗,那麼,或許他今天仍活躍在走鋼絲的表演台上。

相關原理

1.常見心理問題

由於時代的急劇變化、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片麵追求升學率、忽視心理教育等原因,學生的心理困惑、矛盾衝突不斷增加。調查表明,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分別占10%、15%、19%。(楊蕭.中小學生管理[J/OL].http://blog.cersp.com/35897/485612.aspx.20060408.)據王極盛等對近萬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表明,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心理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手冊.北京:開明出版社,2000.7.)(見表72)。

表72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表(全國十二所重點師範大學聯合編寫.教與學基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32.)心理指標心理正常學生所占比例(%)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所占比例(%)輕度中度重度合計心理平衡性66.628.34.70.433.4學習壓力63.326.18.42.136.7人際關係68.624.36.1131.4偏執75.220.43.70.724.8情緒65.027.76.21.135.0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1)學習方麵的困擾,包括學習方法煩惱、學習壓力大、考試焦慮、學習挫折、記憶衰退、神經衰弱等。

(2)人際關係方麵的困擾,包括同學關係煩惱、交友困惑、師生關係煩惱、與家庭的間離感等。

(3)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擾,如性心理苦悶、早戀困惑、體相煩惱、孤獨感等。

(4)人生發展中的煩惱,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新生綜合征、人生困惑感、自卑感、自殺傾向等。

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1)堅持心理健康的科學性

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地設置發展性目標,循序漸進,分年級階段來安排具體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與途徑,必須以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學生,對待他們的心理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切忌主觀性、片麵性和表麵性。

(2)尊重、理解學生

對於缺乏自信、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意味著信任和鼓勵,有助於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和健康的人格。同時,隻有尊重學生,教師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才能打開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渠道。此外,教師還要理解學生。理解學生包括同情性理解、認識性理解兩種。(吳立德,張向前.班級管理創新探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16.)同情性理解是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用當事人的心去體會,設身處地地了解他們的煩惱和痛苦。認識性理解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心理行為問題的實質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樣,心裏健康教育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的放矢。

(3)預防、治療和發展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消極的目標是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積極目標是協助學生在自身和環境可許的範圍內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使心理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促進人格或個性日趨完美。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針對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更重要的是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堅持以預防為主,要促使每個學生充分發展,學生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就要給以治療。

(4)全麵教育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應該是麵向全體學生,積極預防學生的心理異常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對於有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心理問題的個別學生要進行個別輔導、重點治療。對於一般學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麵向全體,采取講座的方式進行教育,而對於少數需要幫助的學生則采取個別輔導、谘詢和治療的方式。在個別教育中,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采取相應的措施。有些心理問題,應通過班集體強化來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至於考試焦慮的治療,則以個別輔導與團體輔導相結合比較合適。

(5)助人自助,最終達到健康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教育的最高目標,即促進全體學生身心發展、全麵發展。心理輔導與治療是幫助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由教師去代替其解決問題。輔導與治療的最終目的是助人自助,即幫助學生學會獨立地解決自己麵臨的問題。如果教師越俎代庖,對應該由學生自己做的事也加以包辦,不僅無助於其心理行為問題的解決,反而是害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