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我說真話還有錯嗎?
放學前,班長把違紀登記簿交上來。我接過一看,幾行刺目的字躍入眼簾:1.小A上美術課說話,擾亂課堂紀律;2.小A午休時和人吵架;3.小A課間休息時嚇唬女同學……看著看著,一股無名火在心中燃起:又是小A!這家夥自製能力極差,多次違紀。我多次找他談話,剛有點起色,今天又舊病複發,這次我非得教訓教訓他。
放學後,我把他“請”進辦公室。我強壓心中怒火,盡量讓自己保持平靜,問他為何違紀。他不做聲。我見他不做聲,便保證隻要說真話,講出自己當時的真實想法,就原諒他。他開口了:“我今天在美術課上說話已經違紀了,反正是要被批評的,所以幹脆多違幾次。”聽完他的話,我忘記了自己的保證,抑製不住心中的怒火,大吼一聲:“給我站到牆邊去!”他不情願地站過去,眼淚流了出來。我見平時對什麼事都滿不在乎的他竟然哭了,就問:“你還有什麼好哭的?”他眼淚汪汪地說:“你讓我說真話,我說了真話,你還是讓我罰站!我說真話還有錯嗎?”
資料來源:王誌南.我說真話還有錯嗎?班主任,2006(11):9.
問題與思考
1.你將采取什麼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2.基礎性道德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3.怎樣引導學生提高道德修養?
4.你認為搞好學校德育與教師自身修養有何關係?
案例分析
“誠實”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一個誠實的人是值得稱道的。說真話是誠實的一種表現,因而應該得到肯定,但是小A在老師的承諾下說了真話,卻仍然得不到老師的原諒,難怪小A眼淚汪汪地說:“你讓我說真話,我說了真話,你還是讓我罰站!我說真話還有錯嗎?”而對這樣的責問,老師應作如何的思考呢?
學校德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處世”、“做事”、“立身”的最基本規範,當然越基本的、越核心的道德要求,如“誠實、尊重、愛心、良心、自信、習慣”等等,越要從小開始培養。小A的不斷違紀,確實讓老師心中燃起無名火,但當小A說出真話的時候,盡管這個真話讓老師要惱火,但這可是小A的一個閃光點,是一個教育契機,作為老師應該抓住這個良好的教育機會,肯定小A是誠實的,應該表揚,然後可以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或許更能讓小A接受。當然,這需要老師具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時刻把學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掌握必要的道德教育原理與技巧,這樣才能選擇恰當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相關原理
1.基礎性道德的內容
(1)尊重自我與周圍世界
人的道德品質有高低之分,但最基礎的道德品質是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尊重,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個性與自然法則的認同與包容,這是一切道德的出發點,道德教育應當讓中小學生從學會尊重開始。
第一,尊重自己,強調自立
自尊是一個人靈魂中偉大的杠杆。人雖然有年齡、性別、體貌的差別,但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獲得尊重。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會,也才能獲得外界對自己的尊重。
第二,尊重他人,強調平等
尊重他人,並不是失去自己,是基於平等,在彰顯個性基礎上對他人的人格尊嚴的尊重,時時處處尊重他人;珍視他人的人格如同護衛自己的尊嚴。
第三,尊重社會,強調規則
人的權利和義務最起碼的體現就是樹立規則意識。社會是人和人之間形成關係的場所,人們為了更好地生活,需要製定和遵守共同的規則。遵守規則是尊重社會的底線,其內容是遵守規則、維護權利、承擔責任。
第四,尊重自然,強調和諧
拓展道德教育的內容,把生態道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將保護、愛護環境和學生自身文明修養結合起來,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教育學生以一個“開闊的‘人’”的胸襟來關注、保護和愛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第五,尊重知識,強調探索
創造並不等於無中生有,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需要有知識作支撐,還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在實踐中,要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探求精神,嗬護學生每一點帶有想像力的火種,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培養文明行為
通過嚴格要求和反複訓練,使青少年學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為,如講規矩,有禮貌,愛整潔,修邊幅,尊敬師長,說話和氣,舉止文雅、大方,注意語言美、儀態美和行為美等。要幫助學生提高對文明行為的認識,感受到它的價值,養成文明的習慣,並壓製那些粗暴、粗野和扭捏作態、怪模怪樣的不文明表現,能夠自覺地對不文明行為進行批判。
(3)養成良好的品質
要使學生懂得,養成一些良好的基本品質,是一個人提高修養的基礎,是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要引導他們隨時注意鍛煉自己的基本品質,形成誠實、熱情、謙虛、樸素、勇敢、果斷、沉著、耐心、埋頭苦幹等許多優良品質。
2.教師在德育過程中應以身作則
青少年學生道德品質的可塑性比較大,模仿性也較強,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過程中,在要求學生達到某一德育目標時,首先應該以審視的眼光衡量自己行為有沒有符合這一德育標準。烏申斯基認為,教育的力量隻能來自人的個性的活源泉,隻有個性起了作用,才能培養人的個性。([蘇聯]哈爾拉莫夫著,丁酉成,曲程,王悅祖等譯.教育學教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312—313.)
學生學習的榜樣很多,對他們影響最為突出的無疑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教師了,教師是學生的師表,他們經常生活學習在一起,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示範作用。教師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總之,教師的舉止言行、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等都能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小學教師作為兒童的心中絕對權威,總是把教師當作完美無缺的仿效對象。正如加裏寧所說:“學生們處處模仿老師。所以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那樣地影響全體學生。……正因為這樣,所以每一個教師也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應該感覺到,他的一舉一動都應該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到這樣的監督。”([蘇聯]加裏寧著,陳昌浩,沈穎譯.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77.)
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對學生的影響,要處處起示範作用,給學生樹立榜樣,以具體、生動和崇高的理想形象教育和感染學生,激勵他們去效仿教師,這樣對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也會產生極強烈的影響,使學生產生行為動機和道德觀念,培養學生具有社會所要求的個性品德。
案例4從小事做起
\[現象\]有的孩子爬凳子,在桌上塗畫、刻字;有的孩子拿掃帚當武器,甩來甩去;有的孩子走進花壇,隨意踩踏花草,隨意采摘花木;有的孩子玩遊戲,鑽進了樹叢……
\[策略\]
1.結合班隊活動和學科教學,使學生漸漸明白學校裏的一切物品都是國家或集體的財產,要倍加愛護。並且引導學生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在課桌上亂塗亂畫,搬動課桌椅輕拿輕放,不任意拖、拉、踩踏;拾起掉在地上的粉筆,愛護掃帚、抹布等清潔工具。
2.榜樣激勵,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小朋友,讓孩子們能自覺地向先進看齊,爭取做一個愛護公物的好孩子。並通過告家長書等形式,請家長配合。
3.開展各種活動,如“我給課桌椅洗洗臉”,讓學生切身體驗到愛護公物應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資料來源:根據義烏江東一小的道德活動材料整理而成。
問題與思考
1.愛護公物、愛父母等基本道德品質教育對個體發展的意義何在?
2.基於基本道德品質的道德底線教育的內涵是什麼?
3.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要強調這些底線道德的教育呢?
4.除了上述案例中的內容,道德底線教育的內容還包括哪些?
5.在學校中,教師應該如何落實這種道德底線教育?
案例分析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忽視人類基本品質教育,往往把德育目標定得太高和太大,習慣於製造學校德育的神話。德育的工具性突出,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社會出現什麼要求,德育便去滿足什麼要求,被動地適應現實的需要,由此又導致德育方式的單一化,隻關注對學生道德知識的灌輸和行為的機械訓練,而德育的本性——對人及對人價值的關懷,卻被我們懸置了起來。道德底線教育改變了傳統德育的這種缺點,把學生首先看成人,然後,從一個人本身成長的基本需要進行教育。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個體應該具備體現共性的人類基本品質,這就是道德底線教育的實質。
在現實社會裏,不同人有不同的社會地位。道德底線教育正是以做“人中人”這種定位對所有人發揮作用的。做“人中人”,是觀念上的根本性變化,有利於促進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有利於學生形成“親社會行為”。(張啟哲.道德教育概論\[J\].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8):11—14.)可見,道德底線教育雖然在內容上是對人類基本道德的回歸,但已被賦予了新的人文精神並含有現代價值觀,使學生具有現代人的素質,因而,道德底線在今天有了更深刻的教育意義。正像一位加拿大教育家所說:為了我的孩子,為了你的孩子,為了孩子的孩子,給教育本身以重大曆史使命,這已成為道德底線教育的旗幟。在今天,“如何做人”已經成為我們德育的主題,也是我們德育的根本目標。我們心存和守住道德底線,就是堅持做人的原則,一旦觸及和越過道德底線,就意味著做人原則的喪失,就會出現“道德危機”。因此從性質上說,道德底線是對人最基本道德的一種回歸。
相關原理
1.道德底線教育的內涵
道德底線教育是以對人的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要求,以守衛人的最基本的尊嚴、良知的最低標準為基本內容,通過學科滲透、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在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德育係統中使學生形成最基本的道德意識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的教育。
從理論上看,“道德底線”是相對於“理想人格”而提出來的德育概念。(張啟哲.道德教育概論\[J\].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8):11—14.)道德底線教育,堅持的是對人道德的最低要求;理想人格教育,主張的是對人道德的最高要求。在理想人格教育占支配地位背景下,道德底線開始被重新重視,從這一點上看,這兩者之間又存在著一種理論上的淵源關係,毫無疑義,最高要求與最低要求,都是德育標準,是一種相對關係。
2.道德底線教育的價值
道德底線談的是做人的最低標準,已有的德育理論無法解決諸如誠信等問題,不得不迎接挑戰,這反而成為道德底線發展的一種動力,給現在的德育帶來勃勃生機。越過道德底線的行為,給人會造成道德焦慮,使人在考慮是否“幹壞事”的時候,產生強烈的擔心、驚悚和不安,內心受到撞擊和譴責,從而可以有效製止一個人的錯誤行動。
道德底線教育理論對價值澄清學派顯示出一定的批判性,這有利於我們今天已有德育的理論建設。價值澄清學派誕生在美國,是一種“無導向教育”,它以“無底線”的方法,對學生學習和道德教育采取相對主義態度,不管什麼,都讓學生自由選擇,對學生的看法,教師不作任何對與錯的判斷,隻幫助學生明白自己有了什麼價值取向。道德底線理論與此不同,它給學生成長一個底線,並非拋棄人類已證明正確的東西,學生有了正確的生活方向和信仰,才不會走入歧途。
3.道德底線教育的內容構建(見圖71)
圖71道德底線教育內容與層次圖具體來說,對學生的友愛教育,其道德層次性是:愛自己—愛親人—愛別人。在此之中,愛自己是道德底線,因為隻有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會自尊、自愛,才會是一個心理真正健康的個體,也才能在愛自己的同時愛別人。
對學生的服務意識教育,其道德的層次性是:自我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在此之中,自我服務是道德底線,因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別人,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服務。
愛國主義教育,其道德層次性是:愛父母—愛故鄉—愛國家,在此之中,愛父母是道德底線,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肯定是一個沒有良知和情感的人,失去家庭責任感,也就不會有社會責任感,更不可能愛國家。
精神文明教育,從一個側麵看,其道德層次性是:不妨礙別人—對別人願意幫助—助人為樂,以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此之中,不妨礙別人是道德底線,是道德自覺性的一種表現。
誠信教育,其道德層次性是:不損人利己—問心無愧—嚴守誠信。在此之中,不損人利己是道德底線,因為首先應該做到的是,做任何事不能因為對自己有利而損害別人的利益,而後才能做到問心無愧,做到嚴守誠信。
4.道德底線教育的行動載體
(1)萌生於行為規範的養成中
緊密聯係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等實踐活動,不斷加強和完善學校常規管理,是貫徹行為規範、強化行為習慣訓練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徑。而任何一種道德現象,隻有當兒童對它形成了正確的認識之後,才有可能內化為情感和意誌,外化為行為和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自覺性是形成道德習慣的必需條件之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習慣,首先要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從而提高其自覺性。我們對學生每提出一種道德習慣要求,總要做好充分的說理工作。把教育與約束,自律與他律,行為方式機能的訓練與心理品質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讓學校生活本身成為學生學習和掌握社會行為規範的重要載體,促使其端正道德認識,不斷鞏固、強化道德情感及行為方式,做到知行統一、表裏一致,才能逐步養成習慣並轉化為穩定性的品格。注重讓學生思索、體驗、升華。思索,要激發學生對不同觀念的思索,提高自我認識水平;體驗,對觀念、規範正確性的認識要靠個體的親身體驗,這是從他律到自律的中間環節。實踐活動隻是載體,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學會體驗,真正認識觀念、規範的正確性。升華,要重視體驗成果的“固化”,升華成自我意識體係的組成部分,成為指導自覺行為的信念。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內省和互相分享,加速升華的進程。
(2)默化於優良環境的熏陶中
良好的道德環境對學生品德的形成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教師垂範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習慣的一種重要方法。在道德底線教育中,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有著良好師德的人,有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人才觀,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特別是差生;遵循教育規律,追求高超的教育藝術,自覺地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努力避免可能對學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傷害;言行一致、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道德習慣的養成,具有很重要的示範、熏陶、感染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要讓學校的每一麵牆壁都說話,這是一個比喻,實質上是要求學校注重建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我們一方麵應當綠化、美化、淨化校園,讓學生在優美潔淨的環境中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麵,我們也應當努力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營造出一種濃鬱的道德習慣教育的氛圍,使學生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家庭和社會也應當與學校密切合作,互相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構成良知教育的良好氛圍。在這方麵,很多學校有著成功的探索經驗,如建立家訪、家長學校、定期的家長會“三合一”的家校聯係網;設立德育工作的校園網;開展“家庭教育谘詢”;建立社區德育基地;開展社區服務活動;社區學校聯合舉辦文化藝術節等等。
(3)錘煉於道德活動的實踐中
道德實踐活動通過給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真實的道德情景和道德衝突,通過學生現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規範以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對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斷能力,還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自覺的參與意識,這就有可能使學生的道德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觀念和品性,從而使學生在未來遇到相似的情形時受到類似情感的觸發而引發道德行為動機。能使德育工作從學校灌輸教育轉變為學生自主的感知體悟,強化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煉、自我約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多方麵的精神需求和身心發展的需要,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各種道德活動對於道德底線教育來說具有極大的價值,在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和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方麵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應該成為學校開展良知教育的主導形式。道德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必須考慮兩個方麵:確定各種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確定各種道德行為所包含的相應的行為技能和情感表達與體驗技能。因此,道德實踐活動內容構架的關鍵是選擇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道德發展水平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情景,然後以此為基礎設計反映學生道德實踐和社會需要的德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