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校德育論1(3 / 3)

案例5小魚兒在乎

今天將要練習寫作訓練《意見趣事》。

還沒走進教室,便有學生跑出來打“小報告”:“老師,李佳偉在給我們講他的一件趣事,真是太好玩了,我們都笑死了。”

哦?他會講什麼呢?根據以往的經驗,寫事類作文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趣味,這也是本次習作訓練的難點所在。也許,學生能從李佳偉的趣事中受些啟發。

於是,我走進教室,笑著讓李佳偉繼續講。

李佳偉說:“我做過一件有趣的事。那天,我沒事可做,就想起了教我家的老母雞遊泳。我把老母雞扔進家門前的河裏,可它拚命地拍翅膀,兩隻腳不停地蹬,‘咯咯咯’大叫著跑出來,我當然不能讓它半途而廢了,抓住它的翅膀又扔到了河中間。這下雞撲騰得更有勁了,實在太有趣了。可一會兒,老母雞趴在水裏不動了。唉,怎麼這麼不經逗呢!不過也好,我又有雞肉可吃了。”

孩子們大笑起來,沒有一個為母雞無辜地死去而可惜。

“老師,我做過一件事更有趣。有一次我看見小貓仔在太陽底下睡懶覺,想幫它提提神,就拔掉了它的一根胡子。可惜剛想拔另一根,小貓逃走了。它逃的樣子有趣極了,三蹦兩跳,一下子就沒了蹤影……”

“我給青蛙灌過水。”

“我用開水燙過螞蟻。”

“我拔掉蜜蜂屁股上的刺。”

……

我感到震驚!這些平時如此樂於助人、好學上進的孩子怎麼啦?他們怎會這樣把殘殺小生命的過程說得如此津津有味?孩子們的天真和善良呢?作為他們的老師,我不禁深深自責。

雖然《語文課程標準》建議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鼓勵自由表達”,可是今天,我才發現“自由表達”並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學生們津津樂道地談論著,我麵色凝重地打斷學生,語氣緩緩地給他們講了小魚的故事,講了台灣作家席慕容拒吃活魚名菜、拂袖而去的故事,講起了螃蟹媽媽背小螃蟹散步的故事,講起了蟻群滾成團從火中逃生的故事……

學生們靜靜地聽著,臉上漸漸有了愧疚的神情……

資料來源:“小魚兒在乎”.中小學語文教師,2005(9):6869.

問題與思考

1.談談你所理解的道德觀念。

2.道德觀念在學校德育活動中有什麼作用?

3.如何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

4.根據皮亞傑道德認知發展論,分析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道德觀念特點。

案例分析

案例中為什麼會出現孩子殘殺小動物的現象,而且以玩弄、傷害小動物為樂趣,這值得我們去深思。這樣的孩子無論他在學校表現得如何品學兼優,其道德觀念與人格都是有缺陷的。一個人如果離開了對生命本身的熱愛,還能形成真正美的心靈嗎?他今天可以以傷害小動物的生命為樂,也許明天他會以傷害人的生命為樂。因而,我們必須讓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孩子的道德觀念在每個階段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正是逐漸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這也是導致他們在麵對是非對錯時往往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並不是說孩子們喜歡虐待小動物就表示他們的道德出現了問題,這是由於他們缺乏道德觀念所導致的。教師在麵對這樣的情況時,當務之急便是通過各種方法使學生明確道德標準,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相關原理

1.道德觀念的概念與地位

道德觀念,是指人們在社會道德認知基礎上產生的在頭腦中所留下的關於社會道德現象的表象,或稱道德表象。它是用表象(即平常說的印象)形式直觀概括地反映人們的道德行為、道德關係。它是在社會道德認知——對人們道德行為、道德關係的外部聯係的直接感知的基礎上產生的。人們多次感知道德現象,便產生了相應的道德表象,這是道德認識的感性階段。

感性的道德觀念是兒童品德形成的最初階段,是兒童的直接道德經驗。它是形成學生道德意識的最初基礎。隻有在大量的積極的感性道德觀念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正確的道德概念。如果缺乏相應的感性道德觀念,學生在學習道德規範時,就很可能隻局限於形式主義,而難於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道德認識。7~9歲以前兒童的道德認識多數還處於道德認識的感性觀念階段。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因此年齡越小,他的生活經驗越有限,生活中鮮明的形象對於他們思想的影響就越強烈,而生活中的形象則包含著人們的善行和惡行,體現著人們的意向和誌趣。兒童的特點就在於,他們能憑借具體的道德形象,更直接、更好地領會道德的含義。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的道德認識也就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學生年齡越小,道德觀念對他們道德行為的支配作用就越大。

2.道德觀念的不同發展水平對行為的影響

道德觀念是逐步形成的,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不同,受到社會和教育的影響不同,因此,無論是對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還是內化程度和道德評價能力都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這既有年齡的差異也有個性差異。這種差異給人們的道德行為帶來重要的影響,學生的道德認識不同,在道德行為方麵也就會有明顯的區別。

人的道德行為都是受一定道德觀念支配的,道德觀念的不同必然會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譬如,低年齡階段的學生雖然對道德行為有一定的認識,已形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觀念,但是由於這種認識的水平很低,他們僅僅把道德同有限的具體行為聯係在一起,而對其意義缺乏必要的認識,因此,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就僅僅能表現出不太穩定的類似道德行為;相比較而言,年齡稍大的學生,就開始逐漸地了解到道德的本質問題,這種道德觀念就為他們在實際生活的廣泛領域中,表現出較為穩定的創造性的道德行為奠定了基礎;更有一些學生的道德觀念開始逐漸地由外部觀察習得轉向內化產生,不僅對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及其意義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也進一步把社會的客觀要求真正變成自己的內心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在運用道德觀念去評價他人道德行為的同時也能嚴於律己。由此可見,道德觀念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道德行為起調節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充分的道德知識的同時,加深道德觀念內化,以發揮道德觀念對道德行為的促進作用。

3.促進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方法

(1)以正麵道德形象促進兒童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

兒童的道德觀念是在兒童的生活實踐中,與成人、與夥伴的交往中,逐步參與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心理學的研究與教育實踐表明,一個人早期在思想品德上所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形成的道德觀念,對一個人品德的成長影響極大。具體而言,在與教師、家長、同伴,以及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這些交往對象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兒童的道德觀念產生影響,當兒童的年齡越小時,這種影響就越大。顯然,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正麵的影響能促使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反之則極容易使兒童陷入錯誤的道德觀念的泥潭之中。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積極地營造正麵的道德形象,使這種道德形象自發地、潛移默化地對兒童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起導向作用,使兒童通過與正麵的道德形象的比較,明確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所以,應讓兒童多積累正麵的道德經驗,讓正麵的道德形象在兒童的心靈中閃光,這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2)抓住合適時機及早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諸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年齡愈小,愈容易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這就給學校德育一個啟示,即抓住合適時機,及早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當兒童年齡較低時,很容易受到自身思想水平與活動能力的局限,學校與家庭也就比較容易組織兒童參加有意義的德育活動。在德育活動中,兒童就很容易受感動,從而產生積極的、印象鮮明的道德觀念。因此,在學校德育過程中,教師應該緊緊地抓住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大好時機,而不是在學生已形成許多錯誤的道德觀念之後才來抓緊德育,因為外界不良影響一旦在學生思想上產生消極影響,它就會成為妨礙正確教育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這時要消除與糾正兒童已形成的錯誤道德觀念就困難得多。因此,應當在學生年齡較小時,讓他們多直接感受正麵的道德形象,這樣就可形成積極的道德定勢,抓住合適時機,及早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3)對兒童行為進行合理評價以增強其道德體驗

在學校德育過程中,要使兒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教師還應該注意對兒童行為進行合理評價以增強其道德體驗。兒童道德觀念的產生,不僅依賴於兒童對社會道德現象的觀察認知,而且有賴於成人對兒童行為的褒貶,以及兒童自身所產生的感受體驗。正如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學生通過教師的獎懲判斷自我的行為取向,受到獎勵的行為將會被強化,反之,則弱化或減退。幼兒最初並無是非觀念,隻是從家長的褒貶中才產生道德觀念的。如果成人的褒貶不同,兒童產生的體驗不同,便會形成不同的道德觀念。兒童的行為是正確的,如果家長不予以表揚反而指責;或者反之,兒童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成人卻表揚而不指責,這都會導致兒童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念。其原因是兒童的道德辨別力低,往往受成人態度的影響極大。別人和兒童自己的行為如果成人不評價,或評價並未引起兒童深刻的體驗,那麼,兒童便難於產生印象鮮明而深刻的道德觀念。可見,對兒童行為進行合理評價以增強其道德體驗是促進兒童正確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方法。

(4)培養兒童對社會道德現象的觀察力

道德觀念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兒童對社會道德現象的觀察,兒童往往會通過觀察社會道德現象來形成道德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過程中有目的地培養兒童對社會道德現象的觀察力,以豐富他們正麵道德現象的積累,並注意區別各種道德現象之間的差別與聯係。具體而言,在德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多“聽”,還應發揮學生眼睛的功能,讓他們多“看”,要“聽”“看”結合,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人們,從社會觀察中獲得豐富的感性道德觀念。如果一個人從小對周圍的社會道德現象毫不留心,不感興趣,不會觀察,那他就會逐漸變成一個對生活冷漠的旁觀者。隻有觀察得深,才會感受深而體驗強烈,從而產生較為深刻的道德認識。

案例6放飛一隻蝴蝶

一個秋天的早晨,我到學校辦公室坐下,便有人通知我,我班教室裏有兩塊玻璃昨晚被風刮破了。我馬上意識到這事在這個管理甚嚴的學校裏意味著什麼。

我找來昨天值日的朱蘭。她怯生生地說:昨晚放學時,教室裏有兩隻蝴蝶飛來飛去總飛不出去,我隻好開著一扇窗戶,好讓它們飛出去,想不到會被風刮破了玻璃。她小心地說她願意賠這兩塊玻璃。

我一直無語,待她說完,我摸了摸她的頭說:不用了,去玩吧。後來,我去了財務室,交了兩塊玻璃的錢,這是一筆我很樂意付的錢。

資料來源:作文材料自選廳.放飛\[J\].2006(6):47—48.

問題與思考

1.朱蘭放飛兩隻蝴蝶體現了什麼樣的品質?

2.如果“我”對朱蘭的行為作出嚴厲批評,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3.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進行關心教育?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案例分析

著名詩人顧城有一句廣為傳誦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句話曾經為複旦大學辯論隊在新加坡大專辯論奪冠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曾經給很多失去生活信心的年輕人以勇氣和力量。但是,這個歌唱生命的人,最後卻淪為摧殘生命的凶手——用斧頭砍死了自己的妻子,又自縊在新西蘭激流島上的一棵樹上。一個創造出美麗詩句的人,卻喪失了美麗的生命,其實質還是缺乏真正的生命意識。

朱蘭放飛兩隻蝴蝶,其實是在放飛生命,表現出她的生命意識,也是她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愛社會的表現。如果教師因為風摧毀了兩塊玻璃而批評她,也許就會在某種程度上遏製了她的生命意識。這位教師自己掏錢賠了兩塊玻璃,既維護了學校的規矩,又強化了學生的生命意識。

教育是神聖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業;教育的使命是讓人從無知走向睿智,從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投入與無私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持久探索。(朱永新.新教育之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教育要幫助人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解決人生問題,是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人生的問題很多,就最基本的問題來說,沿用古代說法,可以概括成三大問題:“天人關係”、“人己關係”、“身心關係”。這些問題關涉到人對自身生存處境的思考與焦慮,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思路。但是,我們認為,要解決生存問題,首先應明確“人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關係性存在”。人必定是與外部世界——自然、社會、周圍環境有著緊密不可分割的聯係,人類隻有意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其自身價值,珍惜生命,並與之和諧相處,才能有美好的明天與未來。也就是說,教育要讓孩子學會關心,學會尊重他人、尊重社會,這是學校德育的一個嶄新嚐試和出路。

相關原理

1.關心教育的內容

內爾·諾丁斯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關心理論得到了教育理論界的響應,學會關心已成為21世紀的教育主題。諾丁斯(1992)建構了六項關心的主題,她認為在小學階段完全應以這些為核心,至於在中學至少每天應占一半的時間在關心的主題上,包括關心自我,關心身邊的人,關心陌生者和遠離自己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地球,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以及關心知識。([美]諾丁斯著,於天龍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97—191.)

2.關心教育的目標

加強和改進學校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實效,明確道德教育目標,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倡導在中學德育中實施關心教育不是要否定學校道德教育價值,而是盡可能為學生倡導一種生動、活潑、可親近的學校道德教育。首先,它重視人的全麵性,否定把道德教育變成合理性、抽象的推理過程;其次,注重道德教育活動從身邊人、身邊事做起,讓學生的學習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再次,努力將崇高理想目標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最後,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概括起來就是在情感方麵要學會關心自己、關心他人。具體體現在:對自己、他人情緒的意識,體驗與覺察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控製自己情緒,理解、容忍他人情緒的品質。我們以情商這種心理素質為基礎,構建學生學會關心的教育目標,即培養學生的關心意識、關心品質和關心能力。具體內容見表73。

表73德育中實施關心教育的目標體係關心意識責任感、參與性、合作意識、競爭欲望、尊重他人、自尊自強、愛心、同情心關心品質熱情、積極、大度、好奇心、求知欲、獨立性、自控、容忍關心能力受愛與施愛、經驗與體驗、角色認定與判斷、推理、概括、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