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校德育論2(1 / 3)

3.關心教育的實施環節

(1)學生感知關心

這是學生“學會關心”的基礎。它是指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感悟親身接受的關心開始,把感覺與悟性結合起來,在感覺認知上對“關心”發生興趣,從而對“關心”加以關注,對“什麼是關心”、“該關心什麼”、“怎麼去關心”,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參與“關心”的積極心態。

(2)教師引導學生關心

學生在直觀接受關心中產生的對關心的感知,需要經過強化才能加深這種感覺和認知,為此,需要創設情景、樹立榜樣,組織學生模仿著去“關心”,即所謂教育中的引導,通過模仿榜樣學著去關心,並在模仿中感受付出關心後的體驗,以便使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學會關心”的重要環節。

(3)學生嚐試關心

學生在感知關心基礎上經過模仿,學習關心、感受關心,如果能學著獨立地嚐試關心,就有可能積極思考、探索關心的快樂和體驗。這種獨立嚐試的關心通過反複實踐,就能積累經驗,並能逐步堅持下去。

(4)學生學會自主關心

這是“學會關心”的最終目標。隨著學生關心意識的增強,關心品質的形成,關心能力的提高,自主性的要求就會比較強烈。我們需要創設出能讓學生自主關心的條件,主要是通過一係列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關心的活動中學會自主關心,並以關心為切入口,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

案例7有種水果叫香蕉

“香蕉——”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讀。“老師,什麼是香蕉?”一個孩子從石板疊起的課桌後麵站起來。“香蕉是一種水果,可以吃。”老師解釋。“老師,像不像咱村裏的山楂?好不好吃?您吃過嗎?”老師難為情地說:“沒……我也沒吃過……沒見過?”

老師回到家裏,問媳婦家裏還有多少錢,讓媳婦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他便來到縣城,找到水果攤,問:“有香蕉賣嗎?”小商販笑了,指著擺放著的香蕉說:“那不是香蕉嗎?你不認得?”老師一看,原來這黃黃的,月牙一樣的就是香蕉。忙問:“一斤多少錢?”“四塊五毛。”老師咬咬牙,說:“買五斤。”

第二天,老師回到學校,給每個學生發一個黃黃的月牙,告訴學生,這就是香蕉!同學們驚奇地看著手裏的東西,好似攥著奇珍異寶。一個同學怯生生地問:“能吃嗎?”老師說:“能吃,大家嚐一口吧。”幾個膽大的同學拿起香蕉就咬,然後告訴老師:“老師,外麵一層不好吃,澀澀的,裏麵的東西像爛泥一樣,但吃起來又香又甜。”老師就讓大家剝開外麵的一層,吃裏麵的,大家才發現這東西真好吃,越吃越想吃,可惜每個人隻有一個,而老師連一個都沒有。一個小女孩舉起手裏的半截香蕉說:“老師,您嚐一口。”老師這才咬了一小口,在嘴裏慢慢地嚼。

後來,班上有個孩子考進了南方的一所大學。她在香蕉林下照了一張照片,寄給老師。每年春節,女孩都要帶一大堆香蕉之類的南方水果,發給村裏的每一個孩子。

資料來源:王岩.有種水果叫香蕉.http://www.ycy.com.cn.20061127.

問題與思考

1.如果該教師隻是讓學生識字,學生能明白“香蕉”究竟是何物嗎?

2.教師和學生品嚐香蕉以理解“香蕉”體現了怎樣的一種教育觀念和行為?

3.是什麼激勵了女孩給老師和村裏孩子買水果?

4.你覺得體驗教育對學生有何意義?應該如何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

案例分析

在該案例中,由於身處山村裏,學生們不理解“香蕉”的意思,教師也因為自身並沒有見識過“香蕉”而無法傳授給學生知識。然而,該教師並沒有因為環境的限製而放棄,而是用自己的錢買了香蕉讓學生們品嚐,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曆來建構“香蕉”的概念,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而明白香蕉的味道,讓學生在體驗中懂得香蕉的來之不易,懂得去珍惜所擁有的事物。這就是體驗教育的意義所在,它基於和諧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間,引領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進行體驗、發現、建構,其本質在於鍛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質量,使學生自由、和諧、文明並富有創意地生活,為他們的終生幸福奠基。

在心理學意義上,體驗是建立在個體“內部知覺”基礎上的一種特殊的活動。它通過“確定意識”與“存在意義”之間的相互聯係與相互影響,實現“人的理性”的不斷增強。體驗是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客觀事物,它是一種情感的真實投入,這種情感的投入有時是自覺的、有意識的,有時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每一個人對同一件客觀事物的體驗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在一千個人的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這個道理。因為,它與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曆、文化背景等有直接的關係。體驗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目標,科學、有效地創設一種達到“身臨其境”或“心臨其境”的體驗氛圍。使受教育者能在這種環境氛圍的影響作用下,主動、自覺地通過“體驗”和“內省”來實現自主學習,並達到“自我實現”和“個性完善”的內化過程。體驗教育是一個融觸、知、情、意、行為一體的內化係統,是培養學生學會用心靈去體驗事物的一種能力,並在體驗中達到一種情感和理性的升華。所以,體驗教育一個最突出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內化功能,它是每一個主體對象自主學習的過程和行為。

相關原理

1.體驗的內涵界定

(1)日常生活中的“體驗”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彌漫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一個人人熟悉的常用詞。幾乎人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與語言來描述他的“體驗”。人們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內心感受或親身的經曆,稱之為“體驗”。如:一則果汁的廣告用語是“橙的味道,純的體驗”,此處的“體驗”作名詞用,是感受的意思。另外,人們還常說“去體驗……樣的生活”,“體驗……的驚險、刺激”,此處“體驗”作動詞用,含有“親曆”的意思。可見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一詞總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既可以作名詞用,也可以充當動詞。人們通常用經曆、經受、感受、體悟、體味等這樣一些高頻詞來代替或等同於“體驗”。

(2)辭典中對體驗的定義

在《辭海》中,對“體驗”一詞沒有專門的定義,而是將其等同於“經驗”一詞。“經驗:經曆,體驗。”並引用了《紅樓夢》第四十二回的一段話:“雖然住了兩三天,日子卻不多,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聽過的,都經驗過了。”(辭海(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407.)在《現代漢語小詞典》中對“體驗”一詞是這樣定義的: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曆。(現代漢語小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241.)在威廉裏茲主編的《宗教哲學辭典》中是這樣對“體驗”進行解釋的:體驗(Erlebnis)這個詞是從拉丁詞得來,意為去證明(toprove)或是去驗證(totest),通常是指從感覺而非推理得來的信息,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詞才有了廣泛的運用。(WillianL.Reese.DictionaryofPhilosophyandReligion.NewJersey:HumanitiesPress,1980.220.)可見在詞典中,體驗一詞都含有親身經曆的意思。

2.體驗教育的內涵與優勢

在心理學意義上,體驗是建立在個體“內部知覺”基礎上的一種特殊的活動。它通過“確定意識”與“存在意義”之間的相互聯係與相互影響,實現“人的理性”的不斷增強。體驗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目標,科學、有效地創設一種達到“身臨其境”或“心臨其境”的體驗氛圍,使受教育者能在這種環境氛圍的影響下,主動、自覺地通過“體驗”和“內省”來實現“自我教育”,並達到“自我實現”和“個性完善”的內化過程。

體驗教育的基本思路是: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角”單一說教訓導式的思想教育方式,以及由它所導致的在學生心目中形成的教育者居高臨下的遠距離態勢,變為把教師和學生共同置於一種情景和氛圍之中,使雙方在共同感悟和體驗的過程中,在心理上拉近距離並產生情感的共鳴。這就需要教師能根據每一具體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科學有效地為學生創設一種能達到心靈體驗的環境和氛圍,並使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自覺地進入體驗狀態,在體驗中形成自我教育的主動意識,從而達到升華自我心靈的目的。

這種教育的長處在於強化和激發了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意識,使學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成為主動自覺的自我心靈塑造者。體驗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對祖國、對集體、對他人的情感體驗;包括熱愛勞動、學會自理的生活體驗;包括培養堅強的意誌品質的挫折體驗和培養自信、自強精神的成功體驗;以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樹立遠大理想目標的崇高體驗等。體驗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選擇環境、創設氛圍、自我內省、角色換位等。這裏的選擇環境是指典型的環境,如工廠、農村、軍營及英雄人物、模範人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這種環境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神奇而陌生的,是一個具有無限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場”。進入這個場,人人都會感受到它的力量。創設氛圍是指在常規的教育場所裏能人為地創設一個體驗教育的環境和氛圍,使學生在這個氛圍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如清新整潔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老師慈愛的眼神和集體友愛的溫情,都可以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某種教育的力量,並在體驗和感悟中,用真誠的心靈去發現美好和積極的東西。

3.拓展學生體驗的途徑

(1)豐富學生的感知

感知是人的感性知識的來源,個體隻有對事物有更多的感知,才會獲得對事物更多的感性知識,並把這種感性知識通過理智的加工而成為理性知識。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理性知識比其他的方式要深刻得多,對個體的發展更具有長遠的影響性。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看電視、畫冊或者聽別人給我們介紹黃山美景而間接地欣賞美景,並產生相應的審美體驗,但這樣獲得的體驗總不如親自爬黃山、看黃山所獲得體驗深切、鮮活、富有感染力。這就像我們在電視上看籃球或足球比賽的體驗絕不會具有在現場一樣的強烈的體驗。

(2)營造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

如果說親身見聞是對某物、某活動或某情景產生體驗的途徑,那麼親身參與活動是形成對活動過程的體驗的途徑,而任何活動都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主體隻有擁有足夠的生活時間,才有可能有機會參與更多的活動。而事實上,由於現實的教育過分地強調學生知識的獲得,過分地強調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很少有足夠的時間參與社會生活。也許有人會說,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知識,如果讓學生過多地參與社會生活,學生學習的時間不就減少了嗎?生活與學習看似是一對矛盾,事實並非如此。生活與學習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學習的對象是知識,生活的對象則是智慧與知識的統一,而智慧則是選擇、運用與發展知識的能力。沒有生活中的實踐活動,知識未必就是力量,它可能把學生造就成生活中的懦夫。

(3)以體驗為核心,轉變學習方式

體驗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一種將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統一整合的教育。它強調受教育者在學習上的自覺自願,反對傳統的灌輸式學習方式。因此,在體驗教育中應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所謂的“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關於自主學習,國內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三個子過程。認知建構主義學派認為,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總之,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目標的自主確定、對學習策略積極的思考、對學習過程中良好情感體驗的努力獲取、對認知活動進行自我監控與調適。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78—83.)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寬容態度,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了解,獲取更多的成功體驗和快樂,增強自信,從而使學生各方麵的能力得到培養,提高學習的效率。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案例8撿紙謠撿紙謠

小小一張紙,來到操場邊。

沒人看得見,飄著逛校園。

少先隊員們,過來把它撿。

人們見了他,豎起拇指誇。愛護公物歌

小小事,我做起,掃把倒,我撿起。

門窗髒,我擦洗,桌椅破,我修理。文明禮貌歌

好孩子,要做到:

講文明,有禮貌,找老師,先敲門,

見老師,說您好,告別老師,說再見,

老師教導要記牢,尊敬老師很重要。

另一條尊老愛幼忘不了:

見到長輩用“您”,

有事兒說聲“請”“謝謝”“對不起”,

文明孩子能做到:別人學習不攪,

別人工作不吵鬧,別人休息不喊叫,

做文明好孩子,人人都誇好好好。

資料來源:由金華市南苑小學的德育童謠資料整理而成。

問題與思考

1.上述案例中的童謠有什麼特點?

2.這些童謠在學校德育中有什麼作用?

3.如何發揮這些童謠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

4.你覺得在學校中應該如何開發這類性質的童謠?

案例分析

案例《撿紙謠》和《愛護公物歌》兩首童謠體現了學生熱愛勞動和愛護公物的表現。勞動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良傳統,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教育孩子愛勞動是培養跨世紀全麵發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小學生全麵發展,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基本途徑和重要原則。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煉意誌品質、促進學生多方麵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現在的學生中,大多是獨生子女。不少父母對孩子百般溺愛,使之成了家庭中的“太上皇”,有的孩子竟然在悄悄話裏寫上:“老師,爸爸媽媽真奇怪,又說我懶,我想做點什麼又不讓我做……”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的勞動觀念日趨淡薄,自理能力差。老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創編勞動歌謠,並開展各種兒童喜聞樂見的有關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知道“勞動光榮,不愛勞動不光彩”,逐步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裏(班裏)的事幫著做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