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衛生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的上升期,這個階段是身心發展的最重要時期,養成衛生的生活習慣,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現在的小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被家人寵愛而缺乏自理能力,對生理衛生和心理衛生常識所知甚少,以至於極易引發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疾病。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如果欠缺生理衛生教育的話,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發育狀況。我們通過創編一係列關於衛生方麵的德育新歌謠,使學生了解衛生常識,提高講衛生的意識,養成衛生的好習慣。
《文明禮貌歌》這首童謠體現了學生講文明、有禮貌的良好品德。中國是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曆來注重文明禮貌,自古以來我國就以“禮儀之邦”而聞名於世。現在,文明禮貌反映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尊重的友好關係,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修養的水平。《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都明確地規定了中、小學生的文明禮貌行為,各地還相應製訂了中小學生禮儀常規,對這些規定家長都應督促孩子認真遵守。幼兒時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及早把孩子培養成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孩子一旦養成了文明禮貌的習慣,就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積極去追求美好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講,文明禮貌是孩子成才的“促進素”。同時,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也會給家庭帶來生氣,給家長減少麻煩、增添許多樂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從小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就會從小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要受到社會規範的結束,逐步懂得一個人的社會責任,從而更自覺地遵守社會規範的要求。學生的行為變得文明了以後,校風就會變得文明有序了,由此還會引起教風、學風的良好變化,並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創編了許多關於文明禮貌的歌謠,使孩子從小懂得文明禮貌的重要性,樹立做個現代文明新人的目標。
相關原理
1.德育童謠的內涵
童謠不是現在才有的,它自古就有。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在小的時候都朗誦、傳唱過各種童謠。可以說,童謠是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們都是伴隨著童謠長大的。一般情況下,童謠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主要是孩子們感興趣。
德育童謠是童謠中的一種,它是從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和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涵蓋小學德育總目標的所有內容,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目的而創編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並富有教育意義的童謠。每一首德育童謠中都滲透了德育、美育、勞育。德育童謠文字押韻、簡短精練、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朗朗上口、好聽好記,使德育目標具體化、生活化,使之簡明、通俗,具有可生成性、可操作性。德育童謠可以作為遊戲組成部分,寓教於玩,寓教於樂,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是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的新穎內容和有效途徑。它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營造了一種輕鬆自在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得其樂,為學生的成長創設了極佳的發展環境。歌謠的編寫既可以在課堂教學時間內進行,也可以在任何課外時間。
2.德育童謠的價值
德育童謠的創編與傳誦,有利於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有利於進一步健全中小學日常道德行為規範,形成正確的校園道德輿論,建設良好的校園道德環境;有利於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其具體價值如下所述。
首先,優秀的德育童謠有利於小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童謠往往具有評判、價值判斷的功能,對好的事物進行褒獎,對壞的事物進行諷刺。好童謠的傳唱有利於將價值觀念融透到孩子的內心,同時它的褒貶功能有利於孩子是非辨別能力的鍛煉。傳唱童謠還是一種非常好的溝通方式,不單單有助於孩子情緒的宣泄,還能成為孩子與孩子、孩子與成人之間進行心靈溝通的鑰匙。通過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反思,我們會發現,目前深化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必須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內在教育需要,通過加強和改進德育課程實施體係以切實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德育童謠思想性強,沒有空洞的理論說教,內容具體、形象生動,趣味性、可操作性強,既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又提高了道德認識,有利於行為習慣的養成。
其次,德育童謠豐富了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減負後,我國小學生的課外空閑時間也隨之增多,如何充分利用閑暇教育迫切需要基礎教育工作者去開發、去探討。一個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的教育者應該認識到學生在閑暇時間裏可以真正獲得個性的全麵發展,閑暇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減負”的真正意義在於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遊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形式之一,針對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學校可以根據區域特點和生源實際狀況,精心組織和適當指導兒童進行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於一體遊戲,將德育童謠滲透到小學生的跳皮筋、跳房子等遊戲中。
再次,德育童謠的傳誦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任何社會形態都是一定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構成的有機整體,隻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才能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德育新歌謠內容緊貼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麵,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學生隨學隨用,滲透範圍廣,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此外,傳唱德育童謠對於培養孩子的文學素養很有幫助。童謠是低年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學樣式,對於那些認字不多,閱讀有困難的低年級學生而言,通過傳唱童謠,既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形成一些價值觀念,這非常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德育童謠的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而且往往和音樂形影不離。童謠本身就是一個很強的紐帶,它和舞蹈、繪畫等很多藝術有著很深的關聯,從小傳唱童謠有助於孩子音樂素質的培養,還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如果既鼓勵孩子吟唱童謠,又鼓勵孩子表演童謠,畫童謠中的情境,孩子將從多方麵受益。而且孩子參與童謠創作,從童謠開始,符合孩子的天性。創作童謠不像寫小說、編故事那樣讓孩子難以適從。從自身實際進行創作,可以把孩子的天性調動起來。
3.德育童謠的行動載體
(1)創設環境營造氛圍
就學校教育來說,健康的教育環境還需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心理環境,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靜態的文化心理環境,如校容、校貌以及各種設施設備,它對隊員的心理發展會有一定影響;二是指動態的文化心理環境,如班風、校風等,它對隊員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心理環境的營造要動靜結合,形成一種和諧的整體氛圍。在小學生的生活環境中,除了學校以外,還有其他一些校外的交際圈子。他們出了校門就可與經常接觸到的鄰居、鄰校的小朋友一起嬉戲玩耍,他們會互相交流各自在學校學到的新鮮有趣的遊戲方式。我們鼓勵小學生創編更多的童謠,並把學會的童謠向鄰居、鄰校的小朋友傳誦。
(2)學科融合感受童謠
學科滲透以“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在學科教學中達到道德品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學科教學中蘊含的豐富的德育內容。德育童謠的學科滲透是利用各學科教育過程來達到培養品質的目的,可以各個學科相結合來教誦,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例如,在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中,一般分為“感知、明理、激情、導行”四個部分,而“明理”是思想品德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學生道德情操和認識的關鍵。所謂“明理”就是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明白道理或掌握觀點。為了激發小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教師課堂上帶領學生朗誦與本節課主題相關的德育童謠,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在語文課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課文中的道德因素,抓住時機滲透道德教育,給學生呈現德育歌謠,實現德育在語文中的有機滲透。總之,將德育童謠與多種學科相結合,通過眾多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德育新歌謠的創編與傳誦,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接受道德教育,進而使德育歌謠得到豐富的創編與廣泛的傳誦。
(3)寓於活動全麵滲透
德育童謠既可以在校內活動中傳誦,也可以在校外活動中傳誦。在校內、校外傳誦德育新歌謠可以分別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進行。如舉辦德育童謠創編報展、德育童謠朗誦會等等。定期舉辦德育童謠報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德育童謠創編成果,可以將學生的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大大拓展學生的知識麵,使孩子們的課餘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並做好輿論導向;德育童謠朗誦會、德育童謠表演也已經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載體,讓學生在朗誦和表演中受熏陶,自己體驗受教育。借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挖掘道德內涵,有利於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有利於進一步健全中小學日常道德行為規範,形成正確的校園道德輿論,建設良好的校園道德環境,還有利於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
案例9這次考試不作弊
本次主題班會由班主任和班長一起主持,形式比較新穎。班主任首先講了一下本次班會的主題,接著班長總結了以前考試班裏發生的一些違紀問題及後果,如某科考試因為大麵積作弊而重考,某同學因連續作弊而被開除學籍。然後五位學生分別談考試作弊的行為動機、後果,如分析作弊的動機時認為,成績好的學生作弊是因為心理壓力大,害怕失敗;成績中等的學生作弊是想拉高分數,提升排名;成績不好的學生作弊是想在考場輝煌一把,或者逃避補考。最後,全班集體起立,舉右手宣誓,以誠信作保證,在此次考試中不作弊。聽這堂班會課,仿佛在聽一次關於考試作弊的研討會!而我觀察到,在大家宣誓的場景中,一些學生還是選擇了沉默。
資料來源:江學賦.“考風考紀教育”班會課.班主任之友,2006(9):34.
問題與思考
1.這次班會課是否達到了教學目的?
2.為什麼有一些學生在宣誓中選擇了沉默?
3.你認為此次考試中作弊現象是否會有所減少?
4.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案例分析
班會是現在中小學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班隊活動是實施直接道德教學的途徑。它不僅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還能使班級群體健康發展。現代德育方法分為自我教育的方法和指導教育的方法兩大類。(班華.現代德育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29—234.)班會活動可以歸為指導教育一類。班隊活動的召開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要有布置、有檢查。班隊活動受學生歡迎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取決於班隊活動的形式、內容和方法是否做到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要使班隊活動被學生所喜愛,班主任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
這次的班會課采取了比較新穎的方式,並做好了事先的準備工作,活動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部分學生都受到了教育,認識到考試作弊有違誠信,但是少部分學生在宣誓過程中選擇了沉默,也許是因為他們不敢確信自己是否能遵守自己的誓言,顯然,他們也意識到了宣誓的神聖性。
相關原理
1.自我教育的方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產生積極進取心,為形成良好個性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務,進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它包括對自我的認識、體驗、控製、監督、評價,以及自我批評等一係列主體自我教育的方法。
自我認識是受教育者對自己的思想、言行的對與錯,優點與缺點的判斷。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要幫助學生通過認識別人來認識自己,通過認識自己的活動行為來認識自己,通過道德評價活動學會自我評價。
自我體驗是指伴隨自我道德認識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是對自己思想、言論、行為作價值判斷時所產生的道德情感。
自我控製是指學生在道德意誌行為中自覺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自我控製是最重要的調節機製,也是心理成熟的標誌。要創設困難情境,磨煉自己的意誌,指導學生自我激勵、自我誓約、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監督、自我檢查。
2.指導教育的方法
指導教育法通常指說理教育法、榜樣師範法、陶冶教育法、實際鍛煉法、品德評價法等。近些年人們提出生活指導法,又將心理谘詢法引入德育。
說理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提高其道德認識的教育方法。包括講解、報告、談話、討論辯論、閱讀書籍報刊等形式。說理教育法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觀點、方法,通過討論、辯論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辨析能力和道德評價能力,也能影響受教育者的情感意誌。
榜樣示範法是以他人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優異的成就教育影響受教育者的一種方法。
陶冶教育法是指通過自覺地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麵受到感染、陶冶、熏陶。該法的特點是非強製性、愉悅性、隱蔽性和無意識性。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熏陶等。
實際鍛煉法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訓練和培養受教育者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日常實踐和專門組織行為訓練。
品德評價法是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斷,是品德發展的強化手段。品德評價法通常包括獎勵、懲罰、操作評價等方式。
生活指導法是指就人生的整個生活領域,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給予具體引導和幫助,使其獲得盡可能充分和全麵的發展,並通過生活實踐的磨煉幫助學生形成自我選擇、自我決定能力的方法。生活指導的範圍包括學習指導、品德指導、身心健康指導、閑暇指導、個人生活指導、職業指導、升學指導等。
心理谘詢法即運用語言、文字等媒體,通過詢問、會談、商討、勸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麵給學生以輔導、幫助和教育的方法。
3.德育途徑
關於德育途徑,當前中小學都設有“思想品德課”或“思想政治課”,但是除了這些直接德育途徑之外,在學校當中,還有一些對學生道德發展更具影響力的德育途徑,如學科德育、集體生活的德育,以及全方位德育等。
(1)直接德育
隨著自然科學知識大量湧入學校和教室,學科教學逐漸與德育疏遠,仿佛成了專門實施智育的途徑,教育界不得不另辟蹊徑,即通過直接的道德教學來實現學校教育的道德目的。1872年,日本頒布《學製》,要求小學開設“修身”課,中學開設“修身學”課。1882年,法國在西方率先以法令形式規定“道德課”為學校的正式課程。此後,許多國家紛紛效法,在學校設置專門的“道德課”或“公民課”、“公民道德課”、“修身課”、“道德與社會關係課”、“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課”、“道德價值教育課”、“人格教育課”,希望通過專門的道德課,係統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理論。杜威把這種德育途徑稱作“直接道德教學”(DirectMoralInstruction)或稱“關於道德的教學”(InstructionaboutMo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