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班級管理論1(1 / 3)

案例1我無語我傷心

“老師,我們又扣分了!我們其實挺好的……真的……”吃過午飯,我剛剛來到學校,還沒坐下,幾個學生就來告狀了。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剛警告過他們:午練的時候,任何人不許講話。不然,校規校紀處置!沒想到,早晨我剛宣布,中午就出事了。哎,我心裏的火直往上冒,心急火燎地奔進教室。

兩個“小可憐”已像罪人一樣,低著頭站在黑板前麵,眼淚在眼眶裏打轉。

“到底怎麼回事?”我厲聲問道。“我……我剛走進教室就和同桌講話。可我不是故意的,真的……”汪驕陽終於忍不住哭出了聲。“哼,還好意思哭。我們剛剛講過學校的規定:午練的時候不許講話。你把它當耳旁風了……真是屢教不改!……”我一頓批評沒商量。

“老師,……老師,你……你不要怪她,要怪……就……怪我,都是我……我不好……”同桌王天吞吞吐吐地說,“汪驕陽是關心我。我……我衣服上有一塊鼻涕……,她……她告訴我,還幫我用紙巾擦掉了。”王天也大哭起來。

原來如此,我一下愣住了。我該怎麼批評她們?難道我要說,這是學校的規定,不管什麼情況,都應該“軍令如山”。還是說,我們是學生,遵守校規責無旁貸;或者說,校規麵前,一切免談……可是,孩子明明是無辜的。在麵對一件小事時,平常所受的教育和養成的習慣使他們自然地互相幫助,關心之語脫口而出。這樣的行為不正是我們一直期望的嗎?我還能理直氣壯地批評她們嗎?然而,她們的行為確實又破壞了校規。在這樣的校規麵前,我無語,我傷心……

資料來源:陳鑫.這樣的校規,我為你傷心\[J\].班主任,2006(6):36.

問題與思考

1.討論校規在學校管理中的功能與作用。

2.結合實例說明校規的優缺點。

3.校規製定的依據與基礎是什麼?

4.如何有效地運用校規?結合上述案例討論。

5.設計一份校規製定與執行的行動方案。

案例分析

學校在其發展過程中,學校管理十分重要。學校管理需要規章製度,規章製度不僅僅是約束和控製,其核心價值是為師生發展提供條件和環境保障。但如果過分強調製度管理、量化管理,用管理企業的辦法管理學校,則會違背教育規律,限製師生的發展。為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管理的理念、內涵和本質要改變,管理的具體行為也要革新。傳統的教育是一種“標準化”教育,與之相適應的學校管理是強調統一的剛性管理,人治型管理。新課程鼓勵創新,強調以人為本,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應是人文化的、高理智的柔性管理,其最大特點是依靠民主意願,注重人格情感,強調個性張揚,倡導平等對話。在新課改背景下,學校管理追求的不僅僅是規範和統一,更重要的是創新,是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是學生的潛力的開發。

不可否認,校規在學校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學校的育人目標,規定著學生的行為方式,也是教師管理學生的一項價值標準。校規對學生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但也會有一些不良的後果,如可能造成教師行為方式的僵化與管理方式的刻板,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此外,某些校規的製定本身就有問題,諸如製定的條文太多、太細、太沒道理,甚至一些校規本身就是違背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基本原則的。這樣的校規,執行起來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相關原理

1.製定校規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所謂合法性原則是指校規的製定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不超越法定的權限。教育和學校管理的特殊性,並不是置學校管理於法治社會和法治精神之外。法治精神要求學校管理尊重和保護個人權利,為此就要求對學校管理行為進行必要限製。這種限製在實踐層麵展現為學校內部的規範(包括校規在內)應符合外部法律及其精神,不能與其相抵觸或發生其他變異或突破。所以,合法性原則就是要求學校製定校規必須與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保持一致,不得擅自製定與上級規章或國家法律法規及其精神相悖的製度規定。也不能僅從學校自身利益出發、從管理方便和部門觀點出發製定規章製度。校規校紀的製定和處分權的行使不能侵犯學生的尊嚴、自由和其他基本人權。學生作為公民所應享有的民事權利或作為未成年人應享有的權利,不應因其為學生就無端受到限製或剝奪。在這些方麵,校規校紀一旦越界就是對學生權利的侵犯。

(2)合理性原則

所謂合理性原則是指校規的製定和施行應突出教育性,對違規學生懲戒的方式和手段必須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尊重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得損害學生的人格尊嚴,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校規的教育性決定了“以人為本”是校規的根本要求。

學校在製定校規校紀時,要做到合乎情理。製定校規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學生、維持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而不是為了歧視某類學生或剝奪某些學生的權益。當製定的校規可能對學生的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將這種不利影響限製在盡可能小的範圍內。學校在製定相關規章製度時,應當考慮與製度相關的合理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究竟哪些是相關因素,哪些是不相關因素,應根據每一個具體製度或事項決定,並沒有絕對不變的說法。另外,還要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區分兩類規範的不同調整範圍與實施方式。法律調整範圍內的事項,學校可以采取校規等強製性方式加以推行。但道德領域內的事項,主要以引導、教育和鼓勵方式來推行,絕不采取管理者單方意誌的形式,輔以強製手段來推行。

(3)民主性原則

依法治校要求製度建設必須遵循民主性原則。民主首先是一種觀念,其次是由技術支撐的各種保障製度。其基本含義,一是學校規範應體現和維護學校主體的合法權益。法治理念的進入和個人權利意識的增強,使學校在管理的實踐進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新舊觀念的碰撞、價值矛盾和權利衝突。學校與學校成員間管理與被管理的傳統關係定位應越來越多地注入權益保障因素和人文關懷。二是規範的產生應更多滲入民主參與的成分,這是一項基本的程序。學校製定校規校紀時應充分發揚民主,樹立學校自治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共同自治的觀念。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進來,討論製定與自己有關的校規,這樣不僅會使校規製度符合現實,實施起來也會減少學生的心理抗拒。

(4)正當程序原則

在學校校規製定過程中堅持正當程序原則,是使學校的管理行為公開、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證。通過正當程序控製管理過程,規範權力的運行秩序,使權力的行使遵循符合法治精神的規範步驟和方式。堅持正當程序原則,就是要保證尊重學生的知情權、申辯權與訴訟權(方銘琳.關於學校校規的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5(6):20—23.),在涉及學生的根本性權利時,還應提供法律救濟渠道。例如,學校內部規定對違規學生做出處罰時,應遵循一般的正當程序。首先是告之相對人做出處分決定的理由與根據,聽取其申辯;在做出重大處分時舉行聽證會,允許相對人進行抗辯、質證;最後是送達書麵處分決定,並告之可以申訴,申請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當然,考慮成本的問題,正當程序要與處分的嚴重程度相適應。就學校依據校規處分學生而言,給予警告或記過處分不需要舉行聽證會,但是,如果做出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的處分而關涉學生受教育權時,應該舉行聽證會和為學生提供複議、訴訟等途徑,同時處分結果還應報送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2.製定校規十忌

(1)忌強調懲戒

(2)忌內容過細

(3)忌缺乏人性

(4)忌歧視差生

(5)忌違反法律

(6)忌隨意出台

(7)忌主體不分

(8)忌株連他人

(9)忌變通執行

(10)忌過於推崇

案例2讓學生體麵下台

有一天上午第三節物理課,馬老師正講得起勁。忽然,離教室不遠的菜市場的高音喇叭裏播放起了小品《賣拐》,當小品播放到高潮時,有幾個學生隨著發出了笑聲。

這下可氣壞了馬老師。他立即查問:“誰笑的?”沒有人承認。馬老師怒氣衝衝地走出教室,找到了我,說了剛才的情況。我聽後不慌不忙地走進教室,眼光朝全班學生掃視一會,才平靜地說:“剛才有的同學開小差,聽起了小品,但這不能全怪這幾位同學。我們的教室離菜市場的高音喇叭太近,就是在辦公室的我也不免聽幾句。這是我們學習的不利條件,我們怎樣克服呢?”

說到這裏,我停了一下,注視全班學生。這時,有幾位學生舉手答道:“專心聽講,就能克服。”我肯定地說:“對,專心致誌,就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聽老師講課。那麼剛才幾位同學沒有這樣做,對不對呢?”隻見幾位學生低下了頭,我又繼續誘導:“問題不是要批評這幾位同學,而是看這幾位同學有沒有克服這種困難的勇氣。”隻見最後一張桌子上的兩位學生舉起了手,站起來慚愧地說:“老師,剛才是我們笑的。”接著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承認了。過後,這幾個學生又主動到辦公室找到馬老師承認了錯誤。

可見,老師如果能從客觀上找到犯錯誤的原因,讓犯錯誤的學生保留他的麵子,讓他們體麵地“下台”,那麼,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資料來源:張香春.讓學生體麵下台\[J/OJ\].http://www.jiaoyuzy.com

問題與思考

1.為什麼兩位老師在處理這件事上所收到的效果會截然不同呢?

2.“我”在處理突發事件時采取的是何種教育方法?

3.如果“我”采取強硬的態度批評學生,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4.如果你碰到類似的問題,你會采取什麼措施來解決呢?

5.你認為在課堂管理中有哪些策略?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地方?

案例分析

在這個案例中,馬老師麵對學生的幹擾而當場給予批評,卻沒有收到教育效果,反而生氣地走出了教室。麵對這件事情,“我”首先從客觀上找到學生犯錯誤的原因,給學生保留了麵子,並且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教導;其次,“我”采取誘導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能夠承認錯誤,從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這兩位教師處理事件的方式來看,之所以出現截然不同的效果,是因為他們的課堂管理觀不同,對課堂問題行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策略。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中發生的,違反課堂規則,妨礙及幹擾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效率的行為。課堂問題行為具有普遍性,是教師經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損害師生關係和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率。課堂問題行為的有效管理有助於學生的社會化,使學生了解在各種場合受讚同或默認的行為準則,也有助於學生人格的成熟,使學生在對持續的社會要求與期望作出反應的過程中,形成獨立性、自信、自我控製、堅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