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班級管理論1(2 / 3)

相關原理

1.課堂問題行為分類

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台,是引導學生發展、傳授知識、探究知識的場所,也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課堂問題行為管理的目標是使更多的學生爭取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幫助學生自我管理。

美國的E.K.Wickman把破壞課堂秩序、不遵守紀律和不道德的行為等歸納為擾亂型問題行為;把退縮、神經過敏等行為歸納為心理問題行為。我國心理學家據調查認為,從學生行為表現的主要傾向來看,可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分為兩大類,一是外向性的攻擊型問題行為,如活動過度、行為粗暴、上課不專心、逃學、欺騙、偷盜等。二是內向性的退縮型問題行為,如沉默寡言、孤僻離群、煩躁不安、過度焦慮等。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如果一個行為持續了一段時間,那麼一定是受到了某些強化的維持,要想減少課堂不良行為,教師就一定要理解,一開始是什麼強化物在維持不良行為。課堂最常見的強化物就是注意——來自教師、同學或兩者,另一個是逃避、膩味、挫折、煩躁和不愉快的活動。有些課堂問題行為會直接擾亂課堂秩序。

(1)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傳遞紙條、擅下座位、上課插嘴、打斷教師講課、遲到、早退、逃學等。有這些行為的學生往往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對教學內容難以理解和接受而失去興趣,或對教師的方法不接受。

(2)故意高聲談話、發怪音、敲打作響、作滑稽表情、怪異動作、不服從指揮、反對班幹部或老師、課堂上請求去廁所等。有這些行為的學生往往是嘩眾取寵,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這一原因比許多教師想像的要更普遍);或者為了獲得同學的注意讚賞,在同伴中樹立自己的權威。

(3)惡意指責、彼此爭吵、打架鬥毆。這是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引起的,是較為嚴重的違紀行為。

(4)焦慮不安,胡寫亂畫,寫其他學科的作業、抄襲作業,上課睡覺等。這些行為不會直接引起後果,不會幹擾課堂秩序,但會妨礙學生本人的學習。

上述行為中,前三種屬於外向性的攻擊型問題行為,會直接擾亂課堂秩序,根據嚴重與否,用不同的方法管理;第四類屬內向性退縮型問題行為,常常需要心裏輔導,通過改變學生的認知、信念、價值觀和道德觀來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

2.柔性德育在課堂管理中的運用

(1)運用柔性規範實現班級管理

製定柔性規劃

柔性規範管理像如來佛的手掌,看似漫無邊際,無規無矩,實際上是有邊有界,且力量強大。有了柔性規範,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製定柔性規劃時,關鍵是要形成特定的班級精神,並用這種班級精神來溝通學生的思想,融合學生的理想、信念、作風、情操,培養和激發他們的群體意識,使學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為與整個班級聯係起來,自覺地為創造健康向上的班風而努力奮鬥。

設立柔性目標

目標給人一種導向性,能夠指引人們有計劃地從事每一項任務。柔性目標給人的心理效應是:“這是我自己的目標,我要盡可能地完成”。教師把它用在班級管理中,就給了學生追求自我實現、自我教育的動力,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激發他們朝更高目標奮進。由於學生的心理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成熟,而且自主性、自覺性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對學生來說,設立柔性目標的主要途徑是進行“自我教育”。因此,班主任要經常引導學生品嚐戰勝自我的快樂,體驗自我放縱的痛苦,從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時幫助學生製定具體有效的自我教育計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實現柔性策略

班級作為教育的一個小組織,教師在管理中也要運用教育決策,對班級實施有效的管理。采用“人人參與”的眾人決策,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這種決策超越了班主任的個人智慧,借助班級這一組織及班級組織內外的人共同參與,把決策權分散給全體學生,如班級的出勤、紀律、衛生、文體等各方麵的管理,以及班規的製定等權利都可以下放給學生,從而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班風建設的積極性。

(2)運用心理控製實現德育目的

心理控製既是重要的德育手段,也是一門教育藝術,要想獲得理想的效果,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控製方法,並靈活運用。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人生觀、價值觀都在形成之中,但由於年齡的變化和生理上的成熟都給他們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使他們有了某些叛逆心理,因此,作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柔性德育”時,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的心理,走進學生的心理,從而運用學生的心理來實現德育目的。

暗示

暗示是指含蓄地間接地對人的心理狀態施加影響的心理控製方法,主要是巧妙利用語言、動作、事物、情景、氛圍等進行。學生有較強的自尊心,如果教師毫無藝術地對他們亂加批評,不僅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叛逆心理,也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從而使其對學習失去信心。因此,在進行“柔性德育”時,教師應該運用“以人為本”的新獎懲製度激勵學生,使得教師和學生的心理及生理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帶著寬鬆愉悅的心情,有條不紊地教學,從而促進教學相長以及德育目的的實現。

誘導

這是指采用巧妙的方式誘使對方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反應進入自己設想的程序,對方最後不得不接受或服從的心理控製方法。如果老師不善於運用誘導法對學生思維和行為加以有效控製,則很難達到使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相反可能會使其與教師的關係對立起來。

熏陶

這是運用表率作用對人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控製方法。那些學術上有造詣,教學效果好,又有寬闊胸懷、高尚情操、平易近人、熱愛學生的教師最受學生愛戴。因此,作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完善自己的個性,用高尚的品質、情操及人格力量去感染、影響學生。

④共鳴

這是運用一定信息,深深觸動人的心靈,激起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促使其心理與行為反應沿著預期目標發展變化的心理控製方法,即人們常說的“攻心為上”的心理戰術。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即使是對品質低劣的人也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何況是學生。因此,教師首先要善於以心交心,跟學生建立深厚感情,形成情感共鳴。其次,要善於運用生動感人的典型事例說服,以便打動心靈,引起情感共鳴。再次,要善於運用反麵事例進行教育,以震撼心靈,激起情感共鳴,喚醒良知使行為發生巨變。

(3)利用“情感效應”實現柔性德育

溝通情感,縮短心理距離

教師應該努力接近學生,在各方麵盡其所能幫助學生,信任並尊重學生的合理需求,積極肯定、鼓勵學生的一點點進步,從而徹底消除戒心,縮短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班主任是他們的親人、領頭人。在與學生的接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問,多談,多觀察,多關心他們,從點點滴滴入手,讓他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教師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通過主動接近學生,從他們比較感興趣的生活、理想、社會話題入手,讓他們說出一些內心的真正感受和內心深處的要求,從而真正了解他們。

設置目標,製定計劃

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不能好高遠,也不能急於求成。而且,應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班級近期計劃、中期計劃和長遠計劃。在班級活動中,教師應該確定目標,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點,鼓勵學生大膽地完成計劃。

與各科老師溝通

在班級的整體管理中,還離不開任課老師的幫助,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工作中主動與其達成共識,發揮全體任課教師的整體效應以彌補個體的不足。因此,積極與任課教師溝通,協調好學生與任課教師之間的關係,對班級的柔性德育至關重要。

案例3此時無聲勝有聲

一天,我精神飽滿地走進教室,準備講課,就在我踏進教室的那一刻,全班爆發出哄堂大笑,我被笑得莫名其妙,心裏一慌:是否我哪個地方出錯了,還是……

職業的習慣,我環視了教室一周,原來黑板上有一幅漫畫,樣子很滑稽,且旁邊有一行小字“生物老師自畫像”,這不明擺著,說漫畫是我的自畫像嗎?

氣憤,還是氣憤,我良好的上課心態一下子變壞了,隻覺得有種被愚弄的感覺:這是否說明自己在學生心目中沒有威信呢?當時心裏很想把惡作劇的那同學找出來,狠狠批評一通。教室裏依舊有些嬉笑聲,仿佛在看我如何處理這件事,一些愛湊熱鬧的同學似乎在等待看惡作劇的那個同學被批評。

我在講台前沉默了有幾秒鍾後,快速調整了心態,想出了冷處理的辦法。我一下子又輕鬆,而且很平靜,仿佛沒發生什麼事一樣,我對著漫畫看了一眼,很隨和地說了句“這個漫畫的作者水平較高,隻是選擇作畫的時間欠妥,課後我請他再給我作一幅畫像”,然後拿起黑板擦擦幹淨了黑板。我的平靜使學生們出乎意料,反而使教室裏安靜下來,大家自覺地翻開課本等著我講課。

我也很快進入角色,上起課來。不知不覺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隻是下課時,我計劃的內容還有一點沒能講完,我略帶惋惜地說:“時間真快,還有一點內容隻能留到明天的課上講了。”說完我觀察了一下學生們的反映,發現有好幾個同學都朝一個同學張望,而那個同學低下了頭。

我心裏有底了,漫畫的作者肯定是那個同學了。我像往常一樣回到辦公室,但我憑經驗那個同學應該會來找我的,果然那個同學在課間主動來向我道歉,承認了錯誤,我因此不但沒批評他,反而鼓勵他在搞好學習的同時,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調節緊張的學習生活。

事後,我想想,假如當時發火了,狠批了那個同學,不但會影響那個同學的上課情緒,而且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聽課情緒,這樣這節課的損失就大多了,所以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慎重,再慎重!

資料來源:謝國軍.此時無聲勝有聲\[J/OJ\].http://218.4.151.91:8060/jks/2/8.htm

問題與思考

1.對於課堂上的問題行為,你是如何處理的?

2.你如何理解課堂問題行為與班級管理的關係?

3.在課堂管理中行為控製的策略有哪些?

4.你是如何運用行為控製策略的?

案例分析

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經常會產生幹擾教學正常進行的各種行為,即課堂問題行為,其中紀律在課堂裏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它是教師經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會損害師生關係和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率。為了持久地維持健康有序良好的課堂教學內部環境,必須卓有成效地管理好課堂學習紀律,這對於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創設溫暖、健康、理解、支持、快樂、有序、接納性、建設性的課堂內部環境,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效率和課堂教學效益,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育教學目標,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但教師對課堂紀律的理解不一,這就導致他們在課堂管理上選擇不同的策略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