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在師生之間的交往中,教師是以自身的態度、情感、品質甚至是情緒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心靈的。如果教師能夠尊重自己的學生、熱愛學生,學生反過來也會尊重並熱愛教師,從而變得自信、寬容,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老師會信任和保護自己。反之,如果教師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學生,不僅得不到學生真心的愛戴,更會對弱勢學生的心靈造成莫大的傷害。
同輩之間的關係也是學校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學生具有一定的模仿性,所以,師生關係常常成為學生同輩關係的一個風向標。如果一個教師把常常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那麼在學生中間也就無形中造成了好中壞差的小團體。這樣的班級怎麼會讓學生感受集體的溫暖,產生歸屬感呢?怎麼會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健康的輿論導向呢?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要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僅僅依靠教師知識的灌輸是不行的,關鍵還在於教師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學生,以平等、信任作為引導班級建設的基礎,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讓學生感受到友誼的溫暖,讓他們在一個快樂、自由、安全的學校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相關原理
1.學生的不良次級文化
學生次級文化是指學生在進入學校係統後,和學校中的老師及同輩交互作用而發展出的屬於學生團體所共有的價值規範及生活形態。
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我們希望學生的次級文化與學校文化相一致,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由於背景的不同,以及受到其他附屬團體的影響不同,對學習目標的認定,對學校所抱持的態度不但可能與教師的價值觀和看法有異,甚至會發展出另一種與學校文化對立的不良次級文化。主要包括反智主義及偏差型兩類,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反智主義的次級文化
所謂反智主義的次級文化,指的是學生不把學習和成績當作最重要的事,而是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學生在同伴中的地位是由與學習無關的事項決定的。美國學者科爾曼(Coleman)最早進行同輩團體的次級文化研究,他調查了美國中西部千名高中學生最在意的事情,結果發現男生最注重運動表現是否優良;女生則以具有良好的人緣為最大心願。不論男女學生,皆不把功課優良當作最重要的事。
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學習,這種不良次級文化影響下的學生,盡管不會公然對抗學生的主流文化,但這種反智主義的次級文化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意願,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2)偏差型次級文化
科爾曼的研究進一步指出,青少年學生中存在四種次級文化,分別是學術型的、娛樂型的、職業型的以及偏差型的(delinquent)次級文化。而學術型與職業型的次級文化可以稱為父母取向的次級文化,是與成人文化不相衝突的次級文化。娛樂型與偏差型的次級文化則為同輩取向的次級文化。其中,娛樂型的次級文化所追求的是日子好過,上學的目的是為了與同輩團體一起參加各項課外活動,並且利用在校的時間安排校外的活動。對於這種學生,學術或職業的學習無法引起他們的關心。雖然這種次級文化與成人的期待並不相符,但是他們並未觸犯校規,仍然不是偏差型的學生。
偏差型的次級文化表現為曠課、逃學、抽煙、罵髒話、打架等行為,這種學生所占的比例雖然不高,引起的困擾卻不小。偏差型次級文化的成因雖然複雜,卻不外是父母的推力與不良同輩的拉力所共同造成的結果。從父母的推力來看,具有偏差型次級文化的學生較少與父母接觸,也較少受父母的監督,尤其是男生,他們的問題行為往往來自父母的忽視或對他們的無法控製。不良同輩團體對於學生的拉力本來就很大,如果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機會稀少,親子關係淡漠,父母不僅無力拉住孩子,反而會將孩子推到不良同輩團體中去。反之,學生在家中如果享有親情的慰藉,在學校又有師長或其他同學的關懷,家長與不良同輩團體雙方會產生拉鋸戰,就算不良同輩團體暫時獲勝,被拉去的青少年還會有回頭的一天。如果家長隻有推力而沒有拉力,則產生偏差行為的青少年再也沒有自新的機會。現在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就是因為家庭推力的緣故。學校要協助學生脫離偏差型的次級文化,則必須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同輩關係以彌補家庭的不足。(鄭世仁.教育社會學引論.中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363—364.)
2.學生的非正式團體
在學生群體中,根據特定的教育目的和要求而設置的具有明確規定的學生組織機構叫正式團體。而由於興趣、愛好、思想觀念相同、脾氣相投、性格相近或共同的切身利益等原因自發地經常在一起活動的無形的組織被稱作非正式團體,也叫小團體或小群體。
(1)學生非正式團體的類型
根據非正式團體的性質,它分為積極、中間、消極和破壞四種類型(朱其春.淺談學生非正式團體的形成與誘導\[J\].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84.)。前兩種類型一般是公開的,第三種有時是公開的,有時不是公開的,第四種則是隱秘的。
積極型。積極型的非正式團體,其活動目標與正式團體的目標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它的活動對正式團體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如由於共同的興趣組織起來的科研小組,自發組織的學馬列、學黨章小組等。
中間型。中間型的非正式團體,其活動有時與正式團體的目標一致,有時不一致。一般說這類團體對正式團體沒有什麼積極作用,但也沒有什麼消極影響,如習慣相似、脾氣、投機等原因結成的小團體等。
消極型。消極型的非正式團體總的來說,其活動偏離正式團體的目標,對正式團體的目標有消極影響,如因個人恩怨而造成的互相對立的小團體,生活上追求吃喝玩樂的小團體等。
④破壞型。破壞型的小團體是指反班集體的非正式團體,這種類型的小團體雖然為數不多,但危害性較大,其行為不僅違犯校規校紀,有的甚至具有違法性質,如學生中存在的一些盜竊團夥、賭博團夥等。
(2)學生非正式團體的特點
自發性。學生非正式團體是由觀念、興趣、愛好、習慣、誌向、性格等一致的同學自發形成的,具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同學們從中可以得到安慰、溫暖、樂趣和承認。
規模小。非正式團體的規模雖然沒有嚴格的限製,但是一般規模都比較小,人數在幾人到二十人不等。
多重角色。社會學研究表明,在長期交往中,初級群體的成員之間不可能僅保持一種角色關係,而必然會形成多種關係。(朱其春.淺談學生非正式團體的形成與誘導\[J\].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1996(2):84.)一個人的興趣、愛好、習慣、氣質、信仰、情操、人生觀、價值觀、生活目標等,在非正式團體中都會充分地表現出來。
④相容性。非正式團體的成員,因為互相了解較深,人際關係密切,感情交流深厚,因而他們心理上相容,有什麼困難和需要也能互相傾訴,樂於同甘共苦。
⑤難以替代性。在非正式群體中,成員之間不僅是角色間的關係,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聯係,因此某個角色位置的缺員不可能簡單地由另外一個人來代替。
⑥非正式的社會控製性。非正式團體中一般沒有嚴格的規章、法律、製度等正式的社會控製手段,但其團體中約定俗成的又非明文規定的準則,如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控製手段對成員的認識和行為發生很大的影響,成為無形的約束力量。每個成員都能自覺地遵守本團體的準則和規範,沒有什麼強迫性。由於沒有嚴格的規章製度,學生在非正式團體中感到比較自由,不大受約束。
(3)引導學生非正式團體的策略
正確認識非正式團體的存在
在學生正式團體外存在非正式團體,這是客觀發展的必然。它與正式團體一起構成了學校豐富多彩的校風校貌校園文化,是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重要渠道。教師不要過分地限製那些有利於團結的非正式團體,更不能把它看成是影響教學和班集體團結的“小團體”而予以壓製,甚至強行解散、取締。如果這樣,不僅不能使學生們服從,反而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產生對抗情緒,形成更強大的內聚力與教師對抗。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非正式團體要區別對待。對於積極型的非正式團體,應尊重、理解、支持、保護,委托他們完成班集體的某項任務,通過有益活動,促進班集體工作的開展。對於中間型的非正式團體,要采用教育和引導的方法,把它的價值目標逐步引向班集體的共同目標,以避免其向消極型轉化。對於有礙班集體工作的消極型團體,則要采取教育和改造相結合的辦法,加強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認識。對於破壞型的小團體,要視其情況給予必要的處理。情節輕者,要以教育為主,情節重者,要采取果斷措施,堅決處理。
善於利用其核心人物的作用
任何非正式團體,都有一個或幾個核心人物,他們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大多數人有特長、有能力,在小團體中有較高的權威。他們的意誌和行為,對非正式團體的目標和規範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因此做好非正式團體的工作,首先要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要注意多同他們聯絡感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利用他們的才能,為班集體建設獻計獻策。教師應多接觸他們,理解他們,信賴他們,和他們交朋友;對他們合理的要求要理解支持;對他們不切合實際的想法要耐心地做工作,予以糾正。在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礎上溝通感情,加強了解,增進友誼,使學生產生可親可信感,引導和激發他們與教育者發生感情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
注意從改變團體規範入手
每個非正式團體都有約定俗成的團體規範。教師若想改變非正式團體成員的不良行為,應從改變團體規範入手。因為隻改變一個成員的不良行為,很可能使該生在團體中處於孤立處境,而他為了不被大多數人視為異端,又會恢複到未改變前的狀態。教育者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從改變團體規範開始。改變團體規範,首先要了解團體中存在哪些規範;其次要區分主次,決定先後順序;最後要製定係統的整改方案。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使非正式團體成員認識到自身的不良行為,自覺地投身到改變舊規範,樹立新規範的行列中來。
④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不僅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發揮著積極作用,而且是增強班集體凝聚力,促進優良班集體形成的重要途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於把握同學們的特點、興趣、愛好,根據同學們的特長、愛好組織多種活動小組,廣泛開展適合學生特點的文體、學習競賽活動,使同學們在集體活動中,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增進友誼,培養能力,形成團結向上、互助友愛的良好風氣,滿足同學們的各種需要,把學生非正式團體引入健康、正確的發展軌道,使之成為正式團體團結教育青年學生的有益補充。
案例5班級規則
我除了讓學生遵守教育部規定的中學生守則之外,還對全班學生提出了如下要求:
1.辯證地分析自己,看到自己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尊重並忠實於自己的真善美的觀念,對自己負責任。做自己的主人,有戰勝自己假醜惡的能力。牢記:自勝者強。埋怨環境,天昏地暗;改變自我,天高地闊。
2.尊重別人,對別人負責任。從對別人的尊重、理解、幫助、關懷、愛護、諒解中,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理解、幫助、關懷、愛護、諒解;從對別人的尊重幫助中獲得人生的快樂,從和別人融洽和諧的相處中感受人生的自豪與幸福。牢記:人心與人心之間等量交換的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意欲,盡施於人。
3.尊重集體、國家,對集體、對國家負責任。時刻想到自己既是集體、國家的一員,也是集體與國家的主人,決不能對集體、國家抱冷漠無所謂的態度。越是以集體、國家主人的身份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個人的潛能越能得到發揮,個人能力增長越廣。
4.充滿信心。即使失敗一千次,也堅信下一次的努力是指向成功。
5.意誌堅強。有經受失敗、打擊、挫折、逆境的心理準備,真的遇到失敗、打擊、挫折、逆境能不退縮,不屈服,將此看做磨煉自己的機會。
6.胸懷開闊。不陷入雞毛蒜皮的斤斤計較之中,更不陷入窩裏鬥的怪圈,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有吃虧思想,有容人之量。
7.除關注學校生活、教科書學習外,對社會、對世界的問題有較廣泛的興趣。善於從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的廣闊信息的海洋中,搜集有助於自己學習的教材,有助於自己勇往直前的信息。
8.能做實事,有潛心實幹的精神。在沒有更理想的實事可做時,先潛心做好眼前的、手中的實事。手中的實事雖不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能做成同類事情中最好的。
資料來源:班級規則\[DB/OL\].教育案例集.http://www.aqtc.edu.cn/elite/jyx/03/10.doc.
問題與思考
1.從這份班規中你讀出了什麼?
2.班規的製定有必要嗎?如果有,你認為其意義體現在哪裏?
3.你認為班級管理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4.你認為該如何在班級管理中落實教育的目標?
5.結合實際情況,介紹管理班級的經驗。
案例分析
不要小瞧了這份“小小的”班規,這裏麵可蘊藏著大道理呢!
有理想——
學會辯證地分析,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可以做什麼,能夠做什麼,腳踏實地地勇往直前。
有道德——
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以寬闊的胸襟對待別人,以堅強的意誌磨煉自己。
有文化——
學會搜集信息,學會自主學習,能夠形成廣泛的興趣,以實幹的精神投入實事之中。
有紀律——
以集體的一員要求自己,以國家的主人身份思考問題,將責任與義務並舉。
有個性——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常常認為教育的目的太虛幻,難以實現。殊不知,小小的班規,包含的卻是一片天!
相關原理
班級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因此,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班級管理,充分發揮班級管理的功能,對於實現學校的教育和管理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袁振國.當代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21—322.)
1.學校班級管理的地位與作用
現代學校班級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班級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
首先,班級是學校組織係統中最基層的正式組織。每個人都是一定社會的成員,都必須歸屬於一定的社會組織。以學習為己任的學生,歸屬於學校裏一定的班級組織。各種班級組織是由學生組成的正式組織,它是學校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加以組合和編排,班級成員固定的編製,有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有共同的目標、統一的規章製度和組織紀律。作為正式組織的學生班級,是按照學校的教育要求編定的,一般不考慮學生的願望和情感,具有行政強製性和相對穩定性,但班級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容、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則是相同的。班級組織有統一的計劃和共同的目標,然而班級中的每一成員的活動和發展卻都有著相對自主性和一定的自由度。從組織管理的角度來講,班級必須發揮正式組織的統一性與強製性的作用,同時又高度重視班級組織中每個成員的主動精神和個性發展。
其次,班級組織是學生交往的基本場所,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在學校組織中,班級是學生共同生活的基層組織,在共同的學習和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通過人際交往、思想溝通,彼此相互影響。通過這種活動和交往,學生接受豐富廣泛的社會信息,發展他們的智力和體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品質。良好的交往,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理解、認同的,因為它是良好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的基礎。在班級中學習、生活也為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是學生由家庭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中人的第一步。
任何班級組織一旦建立,就會逐步形成一定的班級風氣,形成一種情境條件和一定的心理氣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班風。班風對群體成員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產生一種群體的壓力和活力。有經驗的教師都會努力創設一個適宜於學生發展的優化心理環境和班級風氣,使學生在班級環境中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學習做人之道,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再次,班級管理的效能與效益是實現學校管理整體效益的基礎。學校管理的效益由教育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部分組成。其中教育效益是學校管理最根本的效益。班級管理的效能與效益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現是班級學生全麵素質的健康發展和班級組織的高度成熟,這正是學校管理育人效益的基本追求,學校培養人才的數量與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校各個班級管理的成功與否。實踐證明,一個有良好風氣的班級,其教育質量就能得到保證,一個“差班”,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就會受到幹擾,教育質量必然受到影響。所以,學校管理必須重視班級管理。
2.學校班級管理的內容
班級管理是屬於一種微觀、具體的學校管理層次。其主要管理工作範圍是對組成班級的學生的管理。因此,圍繞育人的教育目標,現代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麵。
(1)班級教學管理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班級管理的一項主要活動。班級管理者必須重視班級教學活動的管理,努力提高班級學生的學習質量。班級教學管理工作主要有:第一,明確班級教學管理的任務。根據教學的任務和班主任的職責,班級教學管理主要是協調控製教學活動,協調班級任課教師的教學活動,控製教學的進度與課業負擔量。第二,建立並維護班級良好的教學秩序,使班級教學工作正常運轉。第三,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指導學習方法。班級教學管理不僅要重視教的管理,也要重視學的管理,重視學習目的的教育,學習興趣的指導,還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使學生樂學、會學。第四,搞好班級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建立班級教學管理的指揮係統。一是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班級任課教師群體;二是以班長或學習委員、科代表為骨幹的教學溝通係統;三是以學習小組長為中心的執行係統。
(2)班級德育管理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班主任的基本職責。德育在班級學生的全麵發展和班級管理工作中起著方向、動力和保證作用。班級德育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全麵理解並充分發揮德育目標在班級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其規範要求,保證德育目標在班級德育工作中的組織實施。第二,依據德育目標創造性地設計與組織班級德育活動,使班級德育活動既有序列、有層次,又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使學生真正成為德育管理的主人。第三,形成教育合力,優化班級德育環境。班級德育環境在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中起著積極的作用,要努力形成內外協調的、和諧的教育環境,並將學校、社會、家庭和班級內部的各種教育力量融合起來,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地發展。
(3)班級體育衛生和課外活動的管理
體育衛生和課外活動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重要手段。班級體育衛生和課外活動的管理內容主要是:第一,全麵貫徹社會主義教育方針,認真執行國家有關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法規法令;第二,組織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養成學生體育鍛煉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建立班級體育衛生常規;第三,協助體育教師抓好體育課教學,協助校醫進行衛生知識特別是青春期教育以及性教育等方麵的宣傳教育;第四,認真進行學生體育達標和體格發展的考核與記載。
課外活動管理工作主要是:第一,從學生實際出發,製定班級課外活動的計劃;第二,安排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第三,組織各項課外活動必須體現教育性的原則。
(4)班級生活指導
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橋梁。學生不僅在學校要學知識,還要學習和實踐社會生活,獲得社會生活的初步經驗。因此,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使學生適應未來,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在班級管理中,要對學生進行生活基礎教育,進行職業預備教育,進行生活指導,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生活基礎知識和職業預備知識,培養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