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班級管理論2(2 / 3)

案例6莫為完美而“瘦身”

新學年,我任五年級班主任,班級人數比上年增加很多,整整83人。開學第二天,學校就開展了“周早操紅旗”評比。我們班在操場上隻能有76人出操,剩餘7名學生要麼在班級自習,要麼在操場後麵的樓道裏做操。如果讓這7名學生站在操場上,勢必影響班級出操隊伍的美觀,要想奪早操循環紅旗,那可是很困難啦!我隻好和以前一樣,玩起了“瘦身”術:按高矮順序排成兩列,每列38人,其餘留在班裏自習,不得出去。

這樣堅持了一個星期,果真如願以償,奪得了該周的早操紅旗,我沾沾自喜。第二周的周二,我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寫道:“老師,我叫王坤,是班中的大個子。從二年級時轉到這所學校直到現在,我還沒嚐過出操的滋味呢!有幾次,其他老師到我們班聽課,我們最後兩排學生也被攆到別的班去了!上次,學校組織到天元廣場參加‘五好’活動簽名,我們幾個大個子也被排除在外。這麼說吧,除了考試,公開活動我幾乎都沒機會參加。我回家告訴爸爸,爸爸認為是我表現不好,還狠狠地揍了我一頓。老師,您說,我們真的是多餘的嗎?”

我的心在顫動,信中的每一句話都如同鋼針一樣直刺我的心。曾幾何時,班級的“瘦身”已成為公開的秘密。為了爭名次、奪錦旗,體操比賽“瘦身”,文體活動“瘦身”,外出活動“瘦身”,觀摩課、公開課更得“瘦身”……理由是“地方小、學生多,影響聲譽、影響名次”。又有誰會顧及這種做法對孩子們的傷害呢?是的,人數減少一些,隊伍素質一定會更精一些,無論是活動評比,還是公開課、研討課,效果一定會比較“完美”,榮譽也就會容易獲得。可是這些榮譽的獲取,是以犧牲一部分學生的公平參與權為代價的。冷靜思考,兩者的得失利弊,我們一定會做出準確的判斷。

資料來源:戴煒.莫為完美而“瘦身”\[J\].班主任,2006(4):15.

問題與思考

1.你如何理解班級管理中的“瘦身”舉措?

2.班級管理的個體化功能體現在哪些方麵?

3.結合實際,說說你管理班級的好方法。

4.怎樣使班級管理過程與教育過程有機配合?

案例分析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陣地,是學生顯示才能的天空,也是造就人才的場所。如今,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很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發動了所謂的“瘦身”運動,這是班級管理中一個公開的秘密。為了班集體形象美和評優中的高分,卻犧牲了一部分學生的公平參與權,他們被視為“差等生”和“多餘的人”。又有誰會顧及這種做法對孩子們的傷害呢?教育仍在進行,這種做法也在進行。作為教師,我們對此深深反省了嗎?

班級管理要照顧到每一個成員的發展,要以全麵提高他們的素質為目標,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表麵意義上的榮譽。作為教師,要把班級管理的目標、個體化功能同教育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為此,教師必須把自己作為班集體的一員,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不落下每一位班級成員。

相關原理

1.班級管理的目標

(1)使所有學生獲得發展

班級管理以育人為目標,學生是班級組織教育過程的主體,也是班級組織教育的對象。學校的班級管理不同於工廠企業的管理,它是“人—人”之間的關係(全國十二所重點師範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45.),管理的成果體現在是否使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獲得了和諧、全麵的發展。班級組織是一個動態生長著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的功能大小、價值取向等都與它的每一個成員的發展具有密切關係。因此,班級管理的各個環節都必須服從培養人、塑造人這一目標,班級管理的過程要與教育過程有機配合,創設一個優化的微觀社會環境,使班級組織成員的智力、能力、個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2)全麵培養學生的素質

素質是指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心素質等等。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水準、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手段與過程,在眾多教育手段中最為細致、最為入微、最為有效的手段當屬班級管理,它是學生達到“自我實現”的學習與生活據點,並不斷引導他們走向成熟。班級管理要以全麵培養學生的素質為目標,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2.班級管理的個體化功能(全國十二所重點師範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48.)

班級管理的最大特點是對學生提出了團體的要求。學生在班級管理中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發揮範例的作用,解決團體要求與個人需求之間及同學之間存在的矛盾,履行團體要求的責任和義務,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等,得到全麵而係統的發展。概括起來,班級管理的個體功能有以下四個方麵。

(1)促進發展功能

班級管理能夠為班級成員提供發展的機會。這些發展涉及多個領域:知識及認識的發展。包括知識的增長、認識的深化、觀點的擴展、自我理解和對他人理解水平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包括友情、親和感、共鳴感、優越感、自卑感以及稱讚、嫉妒、憎恨、敵意等積極或消極的個體情感的產生和深化。興趣態度的發展。包括對自己、對他人、對規範和規則、對文化與社會的關心與態度等方麵的發展。④社會技能的發展。包括自我控製的能力、討論與決策的技能、人際溝通的技能、處理人際關係矛盾的技能、解決社會問題的技能等水平的提高。

(2)滿足需求功能

人處於一個團體中,會對團體產生各種需求,如安全與安心的需求、歸屬的需求、親和的需求、依存的需求、獨立的需求、承認的需求、顯示的需求、自我價值觀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社會有用性的需求等。班級管理既提供滿足歸屬的需求、親和的需求和依存的需求等基本需求的機會,又是創造自我實現的需求和社會有用性的需求等高級需求的途徑。

(3)診斷功能

學生置身於班級管理中時,其人格及能力上存在的缺陷就會顯現出來。如社會技能的欠缺、共鳴的欠缺、情緒的不穩定、自我控製的欠缺或過剩、過度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內向或外向、過度的不安、潔癖、壞心眼、粗暴、說謊以及其他人格偏差。特別是在班級管理有團體要求時,學生違反這種要求的傾向將會顯現無遺。這些問題的暴露,為班主任或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和矯正學生的不良傾向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矯正功能

學生存在的上述人格或能力缺陷,可以通過班級管理得到矯正。例如,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會因受到夥伴的批評而改變行為;自我控製能力欠缺的學生能夠在團體監督下逐步形成自律意識。

需要強調的是,班級組織的教育力並不是自動地發揮作用的,它必須形成積極的團體規範才能發揮作用,否則,班級管理便不可能發揮所期待的功能。例如,在排斥氣氛中,學生對安全的基本需求一旦滿足不了,就會形成教師所不希望形成的防衛性行為;在競爭激烈的氣氛中,如果評價過於強調學生個人的學業,班級中利己主義之類的問題即使存在也會被忽略,甚至會加深利己主義的傾向。

案例7花盆打碎以後

鏡頭一:

教師A在辦公室裏看書。忽然,門被推開,一個小男孩氣喘籲籲地跑進來:“老師,窗台上的花盆被他們打碎了!”

教師A匆匆走進教室,花盆果然碎了,泥土撒了一地,杜鵑花可憐巴巴地躺在一旁,幾個男孩子紅著臉,低著頭,站在那兒。教師大聲問道:“是誰把花盆打碎的?”沒有人回答,教室裏靜悄悄的。

“難道是花盆自己從窗台上跳下來的?”“不是的!”孩子齊聲回答。

“那麼到底是誰呢?”

“是他……是他把花盆撞下來的!”在老師的再三追問下,終於有人說話了。

被指認的那個男孩驚慌失措地為自己辯護:“是他先撞了我一下,我才碰到花盆的……我不是有意的。”

“我根本沒有碰到你!”

“有的!”

“沒有!”

這下子,教師A真生氣了,大聲說:“好了,別說了,你們倆都有錯,你趕快把泥土掃幹淨,把碎片扔掉!還有你,去辦公室拿一個舊臉盆,把花栽進去。”

鏡頭二:

教師B剛在黑板上寫完最後一道題目,就聽到走廊裏“轟隆”一聲,他來到走廊,幾個孩子看見老師,連忙喊道:“老師,就是他,是他打碎了花盆!”“不是我……”孩子們爭吵不休。

教師B俯身看著地板上的仙人掌,說:“孩子們,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搶救我們的仙人掌,你們看,它多可憐啊!”

孩子們立刻把地板上的花盆碎片和泥土收拾幹淨。

“誰趕快去把我們的小水桶拿來,我們先把仙人掌種在水桶裏,明天再換一個花盆。”

教師B和學生一起把仙人掌種到水桶裏。

“來,孩子們,你們看,這個被折斷的仙人掌正淌汁液。這白色的液體就是它的‘血’。”

“老師,仙人掌被折斷,一定會覺得很疼。”

“是呀,你們想想看,如果它會說話的話,它將要說些什麼?”

“它會說:你們不可憐我嗎?”

“它還會說:幹嗎把我從窗台上摔下來?以後要小心些!”

“它還會生氣地說:我再也不給你們治病了!”

“不,它不會說這樣的話,它是善良的植物。”

“它會說:明天請你們帶一個花盆來,把我栽進花盆裏,好好照顧我,讓我早日恢複健康。”

“我帶一個花盆來!”

“我也帶一個來!”

……

資料來源:呂群芳.花盆打碎以後\[J\].班主任,2006(9):9.

問題與思考

1.班級管理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2.你是如何實施班級管理的?談談你的經驗。

3.目前班級管理中存在哪些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4.請介紹一個你在班級管理中成功的案例。

案例分析

同樣是打碎了一個花盆,但結局卻有天壤之別。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要從兩位教師的處理方式開始討論。教師A與教師B采取的處理的方式很不相同,教師A采取的是強製的方式,一切都是指令性的,學生們隻是照做罷了,並沒有往深處多想,因而也不可能從這個事件中得到太多的教訓。教師B則相反,他不是去責問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孩子們,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搶救我們的仙人掌,你們看,它多可憐啊!”這樣同學們很自覺地把泥土碎片收拾幹淨,並把仙人掌種在水桶裏。到這裏事情已經處理好了,但教師B並沒有到此為止,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良好的教育機會,因而他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來,孩子們,你們看,這個被折斷的仙人掌正淌汁液。這白色的液體就是它的‘血’。”結果不僅引發了學生們對生命的討論,而且有了行為的指南——“以後要小心些”,“好好照顧它”,“我帶一個花盆來”等等。花盆打碎原本不是一件好事,但經過教師B的努力,卻變成了很好的一堂德育課。

如果從更深處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教師A與教師B在處理事件時遵循的原則不同。在班級管理中到底應遵循哪些原則呢?下麵的相關原理會給你一些有益的啟示。

相關原理

1.全員激勵原則

所謂全員激勵,是指激勵全班每個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智力、體力等各方麵的潛能,實現個體的目標和班級總目標。首先,要求班主任公正無私,一視同仁,用同樣的情感和尺度對待每個學生;用同樣的工作責任感,機會均等地給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條件,把他們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對優秀的學生,不能“一俊遮百醜”;對暫時後進的學生,不能一眼把他們看死,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其次,要善於用適當的班級目標激勵所有成員。班級目標是班級成員共同的期望、追求要達到的成果,它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要引導全班學生積極主動製定班級遠、中、近期目標,以及小組、個人目標。同時,還必須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使目標具體化並變為行動。再次,要經常運用各種激勵的教育方法,包括以表揚激勵為主的正強化和以批評激勵為輔的負強化,前者是利用人的積極向上心理、榮譽感使人奮發努力,使潛在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後者是利用人的自尊心及渴望成功的心理,爭取下一次的努力來取得更好的成績。

2.自主參與原則

自主參與是指讓全班學生參與管理,發揮其主體作用。現在的學生自主意識較強,他們既是班級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這一原則要求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班主任應把學生視為班級的主人,應該讓全體學生進入到自己工作的決策過程當中,無論是製定計劃、貫徹執行,還是檢查監督,總結評比,都要讓學生參與,隻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有主人翁的意識,才會承擔各種義務,完成自己的使命。第二,班主任必須及時采納學生的意見,接受學生的監督,切忌家長作風。學生在其合理化建議得到肯定並得以實施時,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主動參與意識得到就會進一步強化,否則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第三,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各種組織,幹部成員要民主選舉,並授予他們管理權力,讓他們大膽開展工作,成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和班級集體的核心力量。

3.教管結合原則

教管結合原則是指班主任對學生既要堅持正麵引導,耐心教育,又要憑借校規校紀要求學生,約束其行為,實行嚴格教育管理。首先,這一原則要求班主任應當用科學的道理和正麵的事例,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調動其接受教育的內部動力,使他們在思想、品德、學業、生活等方麵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其次,班主任要製定班級各項規章製度,引導學生勤學習,守紀律,講衛生,愛護公物,按時作息等,並認真執行,經常檢查,及時總結,進行評比。所製定的規章製度要多從積極方麵鼓勵,規章製度一經製定,就要堅決執行,不能隨意放鬆要求。

4.情通理達原則

現代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班級管理說到底是對學生的管理。青少年學生具有豐富的情感,並且較單純幼稚,對他們的管理和教育必須有感情的激發和熏陶,同時還需要講道理、擺事實、啟發誘導,幫助他們提高認識。首先,要動之以情,以情感人。常言道:三分製度管理,七分感情管理。即思想上關心學生進步,學習上細心地指導,生活上熱心地照顧,遇到困難耐心地幫助。其次,要曉之以理,以理服人。班主任要善於利用科學的道理和有說服力的事例來教育和管理學生,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由事入理,由淺入深地向他們講清道理,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再次,要科學地處理好“情”與“理”的關係,既不要“有理無情”,也不要“有情無理”,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

5.平行管理原則

平行管理原則是指班主任既要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地影響個人,又要通過對個人的管理來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以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平行管理原則有以下要求。第一,要組織、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實踐證明,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可以激勵和推動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不斷進取,反之,一個不好的班集體則會使學生鬆散,甚至染上惡習。因此,班主任要精心培養一個有明確政治方向和共同奮鬥目標的班集體,這個班集體有優良的班風,嚴格的規章製度和堅強的領導核心。第二,要加強個別教育。個別教育和集體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個別教育的好壞會影響到班集體的鞏固和發展。

6.協調一致原則

協調一致原則是指班主任要協調班級各方麵的力量,共同一致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影響學生成長和班級管理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社會和學校,因此,班主任應當廣泛地聯係家庭、社會以及學校內部各方麵的力量,使之密切配合,相互補充,形成對班級學生進行綜合管理的合力網絡。首先,要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班主任需要和各任課教師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團結一致的教師集體。其次,班主任要做好班委會與學生會的協調工作。再次,要爭取家庭和社會有關方麵的配合。班主任要經常與學生家長及其親戚聯係,主動了解學生在校外的表現,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的情況,反映班級和學校工作的要求,爭取他們的配合和支持。班主任是班級的主要管理者,他對於班級管理工作的成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嚴格要求,以身作則,用自己好的榜樣來影響學生。這樣,教師才會在學生中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才會取得班級教育管理的良好效果。

案例8歌聲因你而起

開學不久的一天清晨,早早到校的我驚奇地發現:我班的王萍同學已在班級負責的清潔區認認真真地掃地了,而其他值日的同學都還沒來。當時,我真的很感動。

晨會課上,我把自己看到的一幕講給了全班學生聽。看到大家都向她投去了讚許的目光,我又想到:何不把今天晨會課要唱的歌曲送給王萍同學,作為對她的獎賞呢?於是,我讓王萍同學點歌。她十分靦腆,不好意思地說:“我喜歡《種太陽》。”頓時,嘹亮的歌聲在教室裏響起——全班同學都站起來為她歌唱,向她致敬。歌曲完畢,我又動情地對王萍說:“願我們的王萍同學永遠像太陽一樣發出耀眼的光芒!”此刻,王萍的雙眼已充滿了淚水。

從此,我班有了一條不成文的班規:每天晨會課上,大家都把最美的歌聲送給那些前一天或當天表現好的同學,既讓他們體驗到付出的快樂,也促使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班的班風越來越好,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越做越輕鬆了。

資料來源:景明水.歌聲因你而起\[J\].班主任,2006(2):12.

問題與思考

1.根據實際經驗,你是如何管理班級的?

2.你如何理解“數”、“理”、“法”這三種管理工具的關係及作用?

3.你對班級管理有什麼新的方法?

4.介紹一下你成功管理班級的案例及相關管理措施。

案例分析

有效的班級管理要求教師擁有一定的班級管理工具,並掌握一定的班級管理方法,這樣才能使“班主任工作越做越輕鬆”。對班主任而言,“數”、“理”、“法”是班級管理中的三大工具。所謂“數”就是對學生要心中有數。案例中的教師對他班裏的學生有著充分的了解,知道學生們的動態,因而能夠抓住每一個閃光點(如王萍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理”就是道理,王萍在清潔區掃地,也不過是一件平常的事,但教師卻通過點歌肯定了這件事,使同學們明白什麼事是應該做的,什麼事是不可以做的,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法”就是學校規章與班級公約。班規是可以不斷修正的,案例中的教師借助王萍事件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班規:每天晨會課上,大家把最美的歌聲送給那些前一天或當天表現好的同學。久而久之,同學們為了在晨會課上得到一首送給自己的歌也會去做一些好事。可以說這位教師把班級管理的三大工具運用得恰如其分。同時這個案例也說明這位教師具有高度的運用班級管理方法的技巧。表揚與肯定是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抓住每個可以表揚的人或事當眾表揚,這樣可以使好人好事越來越多,自然地一些不良的行為與心態就會減少。

相關原理

1.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

(1)多鼓勵,少批評

學生對老師的話最敏感,一句讚揚的話,能使學生產生信心和力量;而一句不恰當的批評,卻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自尊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影響班主任威信,甚至會給學生留下終生難以抹去的陰影,自暴自棄,形成學生難管理的局麵。“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應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同時要掌握好批評的方法和分寸。

(2)多理解,少猜忌

要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通過談話、家訪等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性格、愛好、特征等,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工作方法,多給學生以理解和信任,隻要老師能理解學生,學生也會理解老師的,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相互信任,從而取得積極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