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關節痛(二)(2 / 3)

蹲坐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貼於身體兩側。從站立位置緩慢下蹲,蹲至兩大腿與小腿相接觸,然後慢慢站起,如此反複活動10次。鍛煉時兩目應平視,不要低頭或仰頭。對體胖和體弱者可先手扶穩固物體,逐步增加下蹲程度和下蹲次數。

踏步

采取原地踏步,踏步時將大腿盡量抬高,腳前部著地,左、右兩腳輪流各踏不少於50次。

活動人體各關節

先從雙手指關節開始,然後腕、肘、肩關節,其次是頸椎、胸椎和腰椎關節,接著是髖(胯)、膝、踝關節,最後是各腳趾關節。鍛煉時可站、可坐,也可手扶物件,動作要緩慢,每個關節的活動次數可先從3~5次開始,再酌情適量增加。活動關節可以疏通經絡,增強內髒功能,增加大腦血流量,預防老年性癡呆。關節有疾病的患者應慎行。

運動要防止膝關節損傷

運動後感到膝關節腫脹、疼痛,甚至伸、屈膝關節困難,但是拍片卻沒有骨折等異常表現,人們常常誤認為沒有大礙。事實上,大部分不適是由膝關節內“零件”——半月板、韌帶損傷引起的。這是一種比骨折更加可怕的運動損傷,應及時治療,否則將導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嚴重影響關節壽命。

當下肢負重,處於足部固定、膝部略屈的位置時,膝關節如果突然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即可引起半月板和韌帶損傷。日常生活中,挑、抬重物,騎自行車匆忙下車站立不穩之際,激烈的足球、籃球等健身運動中互相拚搶時,都可能發生急性損傷。長期從事蹲位或半蹲位工作,如汽車修理工,因需要反複蹲下起立,半月板磨損也會嚴重。膝關節疼痛的常見病,如類風濕、痛風、關節遊離體等,也都會導致關節半月板損傷。

重症患者也應加強功能訓練

重症患者主要是指治療失敗,肢體失去正常功能的這部分人,通過加強功能訓練,使這部分患者起碼做到個人生活自理,適當做些家務勞動,不僅對個人精神狀態,而且對家庭、社會都有利。

進行肌力訓練適當的體療

可以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直和畸形發生,並可使全身各組織肌群得到訓練,從而盡快恢複相應肌力。必要時可采用一些器具和簡易工具進行。體療要從輕量級開始,循序漸進,並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最好在體療醫師指導下進行。

選擇支撐工具

要選擇一些簡單的支撐工具,如手杖、拐杖、護膝、護踝、下肢功能架等來支撐肢體重量,保持機體平衡,維持關節位置,必要時可使用輪椅。

力所能及的工作

必須要注意的是,家務勞動應在家人協助下,從簡單開始,如整理桌子、收發往來書信等力所能及的工作。這樣不僅有利於功能重建,而且有利於增加生活興趣和改善精神狀態。

健康錦囊

關節疼痛不一定是風濕有些關節疼痛的病人,常以為患了風濕性關節炎,於是自行服用抗風濕的中西藥消除病痛,也有人喝藥酒來除“風濕”,但往往事與願違,服藥喝酒後疼痛反而加重。原來關節炎中有一種痛風性關節炎,起因在於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引起血中尿酸增高,或者在關節中沉積導致關節損害繼而疼痛。由於一般人對它缺乏認識,甚至少數醫生警惕性也不高,以致長期誤診。

痛風常常引起急性關節疼痛,故稱之為痛風性關節炎,此病起病急驟,數小時內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痛似刀割,夜晚尤其難以入眠,時間持續2~10天不等。第一蹠趾關節(即拇趾與足掌相連的關節)首當其衝,其次為踝、手、腕、膝、肘和足部其他關節,病情反複無常。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婦女發病較多。平日喜歡飲酒,吃高嘌呤、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者易得此病。

關節疼痛當心肺癌

肺癌多見於老年男性,肺癌細胞在增生分化過程中,會引起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大量的生長激素會刺激骨關節異常增生,侵犯膝、踝、腕等大關節,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據文獻報道,老年人肺癌合並關節痛的發生率約占10%~20%。因患者無胸痛、咳嗽、咯血等肺部表現,容易造成誤診、漏診,多數患者是在全麵體檢拍X線片時才會發現。手術切除肺癌後,關節疼痛會在短期內消失。

肺癌在早期不出現症狀,那是因為腫瘤在沒有碰到氣管時不會有咳嗽症狀;肺癌沒有觸及胸膜,不會出現胸痛;瘤塊沒有浸潤血管,就不見咯血。但肺癌會轉移,因此,早期發現肺癌,就應定期體檢,拍胸片。特別是吸煙、年齡在40歲以上者,更應每半年到1年拍一次胸片。出現咳嗽,經治療半月不愈時要及時拍片。出現咳嗽並痰中帶血、胸痛,疼痛固定在一處等症狀時,尤應及時做肺部X光拍片及CT檢查。有骨頭痛等關節炎症狀,用一般消炎止痛藥治療效果不明顯時,要考慮患肺癌的可能。

關節炎不可多吃甜椒

我們都知道,甜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C等營養素,是蔬菜中維生素A和C含量最高的。經常食用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還能幫助減少心髒病和癌症的發生。而且維生素C和B、胡蘿卜素的結合,能對抗白內障,還可使皮膚白皙。還有,甜椒的生物類黃酮含量也非常高,可以預防微血管的脆弱出血、牙齦出血、眼睛視網膜出血、腦血管出血,也是糖尿病患者較宜食用的食物。

但是,在辣椒、甜椒等茄科食物中,均含有植物堿,會抑製關節修複,如有對茄科食物過敏的人或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宜多食甜椒。

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保養

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保養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有的患者伴有發熱或貧血,有的因藥物治療可誘發胃腸道不適或潰瘍病。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也需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糖和維生素,食物以易消化為宜,避免刺激性以及生冷硬的食物。對於服用非激素類抗炎藥物或皮質激素的患者,如有水腫或血壓高並發症時,還需要適當控製水分和鹽的攝入。具體要注意以下幾點:合理膳食飲食不可片麵,不要認為魚、肉、雞、鴨才有營養,忽略了蔬菜、瓜果之益處。飲食的麵廣些,則吸取營養更為全麵,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慢性疾病更需注意。

飲食有節製

因該病病程較長,病久體虛,飲食不可過量,飲食要定時,可適量,不能饑飽失常,不能暴飲暴食;食物之軟、硬、冷、熱均宜適當,以防再傷脾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病人家屬惟恐病人營養不夠,或顧慮病人口味不合,過度地進食滋補食物或不應吃的食物,食之適得其反,非但不得其益,反而更傷脾胃。

飲食宜清淡

由於病人長期為病痛折磨,與藥物為伴,病發作時,更是食不香,睡不安,因之虛者多,家屬往往勸病人多食膏粱厚味,更易助濕生痰,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外濕之病因,如再生內濕,則內外合邪,對病情更為不利,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飲食不能過於滋膩,以清淡為宜。

正確對待食補與藥補

有些人認為,有了病就是虛,應該吃補藥,但亦有人主張“藥補不如食補”,這些說法都欠全麵,要正確對待藥補與食補問題。藥補必須有醫生指導,食補亦要根據病情以及脾胃消化功能適當配合,食品要求新鮮,葷素皆有營養,數量不宜過多,以能吸收為度,務使飲食調味適合患者胃口。

注意飲食

宜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病程較長,如果忌口太嚴,長年累月,反而影響營養的吸收,於病情不利。一般在病情急性發作時不宜食辛熱的食品;胃腸失健或脾胃虛寒、大便稀溏者不宜多食生冷瓜果;若病食某種食物後,感到疼痛增加或有某種過敏反應者則不宜再食;在食用膏粱厚味的食物之後,感到胃中飽脹,則必須注意飲食要清淡些,有些人認為不吃雞,僅喝湯可以不妨礙消化,但不知肥雞之湯,油在湯中,因此必須注意去其油膩,否則亦會有礙運化;飲食宜節製,多食後胃中有不適者,宜多頓少食,俟饑後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