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七雄中,魏國是第一個通過變法崛起稱雄的諸侯國。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後,任用李悝、吳起、西門豹、段幹木等人進行了政治、軍事、經濟等諸方麵的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以此為基礎,魏國幾代君主積極對外擴張,使魏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盛的諸侯國。魏國西臨秦、韓,東接齊,南連楚,北靠趙,地處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故其軍事通信也由於戰事的頻仍而十分發達。《史記·魏公子列傳》便記載了魏公子無忌與魏王弈棋時突然烽火傳至的故事。
魏公子無忌為魏昭王的少子,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弟,受封信陵君,與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這四人都是本國的王室成員,皆能禮賢下士,手下養了很多食客,聚集了大批的奇人異士。據載,信陵君當時的食客便達到三千人之多。這些人奔赴各國活動,使信陵君對各諸侯國的情況都了如指掌。
有一次,信陵君與魏王在宮中對弈。兄弟二人一邊下棋,一邊談古論今,十分高興。棋至中局,突然有人來報,說北境烽火傳警,趙國出動大軍,已經進入了魏國的邊境。趙王聞報大驚,急忙站起身來,下令傳令官急速召集大臣,商量防禦趙軍入侵的事宜。此時。信陵君卻不慌不忙,微笑著對魏王說:“王兄不必驚慌!那是趙王帶人出來打獵,並不是要進攻我們魏國啊。”說著拉魏王坐下,要接著下棋。
魏王將信將疑,雖然坐下來接著下棋,卻是心不在焉,經常走出錯著。信陵君看在眼裏,心中暗笑,卻不道破。棋局未了,又得到傳報:趙王果然是出來打獵,所帶的軍隊也不多,根本沒有入犯魏國的打算。魏王這才如釋重負,長出了一口氣。
在中國古代,打獵既有娛樂和獵取食物的性質,也是進行軍事訓練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春秋以前,狩獵甚至可以說是軍事訓練的惟一形式。因此也就難怪魏國邊防將士把趙王的出獵當成是準備進犯魏國的軍事行動了。但奇怪的是,信陵君的消息竟然比魏國官方的通信係統來得既快速又準確。
當時,魏王驚魂甫定,心中也甚感納悶,於是問道:“公子你是怎麼知道趙王是出來打獵,而不是進犯我們魏國呢?”
信陵君眼望著棋盤,淡淡地說道:“臣有許多的食客,其中不乏奇人異士。他們中的一些人分赴各諸侯國,收集情報,凡與我國有關的事,他們都會快速地向臣報告。趙國與我相鄰,自然也有臣的食客,而且就在趙王的身邊。因此,趙王出獵的事,臣早就知道了。”
食客到底是通過什麼通信方式將情報傳給信陵君呢?由於史料的闕如,我們已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食客不但及早地掌握了情報,而且其情報傳輸也是相當快速的。足見當時私家通信係統效率之高。戰國四公子能夠叱吒風雲,在當時的政壇發揮相當大的作用,與其高效率的私人通信係統有著重要的關係。
魏王當時聽了信陵君的話,既佩服又震驚。佩服的是,他的食客竟能如此快捷地掌握各諸侯國的情況,並迅速地傳回來;震驚的是,以信陵君如此的才能和勢力,很可能對自己的王位構成威脅。因此,他始終不敢把大權交給弟弟,害怕信陵君會取其位而代之。後來,趙國遭秦國圍攻,國都邯鄲告急時,信陵君才不得不竊符以救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