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國曆史上“積貧積弱”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經過16年的征戰,相繼擊滅了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諸政權,結束了自唐代中期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麵,基本上實現了南北主要地區的統一。但這種統一與漢唐時期的大一統已不可同日而語。終宋一朝,先有遼、夏,後有金、元,多政權並立的局麵始終未能改變。
北宋初期,北方的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已淪人遼朝之手,這樣長城沿線連同其烽火通信係統已不複為宋朝所有。宋太宗趙光義曾兩度北伐,企圖擊敗遼軍,收複燕雲十六州,但先敗高梁河,再敗岐溝關。後來,隨著戰爭的發展,大片大片的國土淪人敵手,烽火由今河北、山西一帶逐漸燃到了中原,又從中原燃到了長江沿岸地區。
南宋時期,宋高宗趙構在金軍的不斷打擊下,遷都南下。首先從原來的都城汴梁(今開封市)遷到揚州,然後又從揚州遷到臨安(今杭州市)。
為防止金軍南下,南宋在鎮江一帶沿長江設置了烽火傳警係統。當時規定,如白天平安無事,便在夜間起更時,舉火一把;如夜間平安無事,則在次日早晨,放煙一把。如果遇有敵情,則不拘時刻,要立即按規定以煙或火三把作為信號,通知各地宋軍進入作戰準備。這樣,沿江地區烽火不斷,成為中國曆史上罕見的一道“景觀”。
這在當時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中,也有所反映。
南宋與金交戰期間,有人在關中一個驛所的牆壁上發現了這樣一首詩:
鼙鼓轟轟聲徹天,中原廬井半蕭然。
鶯花不管興亡事,妝點春花似昔年。
詩人描述戰火南移的場麵,感歎大片國土的淪喪,又借寫鶯、花點綴春光,表達了對朝廷苟且偷生、不思收複河山的強烈憤慨!
詩人莊綽更寫下了這樣一首諷刺詩:
昔年隨牒佐邊侯,愁望長安向戍樓。
今日衰頹來澤國,又看烽火照長洲。
烽火從邊塞移設到向來難見烽煙的長江沿線,透過對這一表麵景象的描述,詩人將自己因朝廷積弱、國土淪喪而產生的悲憤之情,強烈地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