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簡中記載,烽火係統一共有六種信號,分別是:煙、苣火、積薪(煙火俱有)、鼓、蓬、表。如果把這六種信號進行區分的話,鼓是以聲音傳遞信號的,而其它五種則是以光傳遞信號。在烽火係統中,這六種信號往往是配合使用的,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時,便是以鼓聲配合烽煙傳遞信號的。但鼓聲有時也單獨使用,來傳遞一些規定的信號。《韓非子》記載了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楚厲王喝醉了酒,擂起了宮中的大鼓。一時間,都城內鼓聲大作,全城軍民紛紛操起武器,跑到王宮門前集合。鼓聲震天、人聲鼎沸,厲王終於清醒過來,意識到自己無意中犯下了錯誤。於是他趕緊跑出宮去,向大家說明真相,並公開謝罪。人們至此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
楚厲王的鼓聲,代表的是集合的信號。但到了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鎮守都城天京(今南京市)時,鼓聲則成為其主要的通信和指揮工具。
攻占天京後不久,太平軍便分兵北伐、西征,這樣留守天京的兵力便隻剩下3萬餘人。這時,數萬清軍已尾隨而至,分別構築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對天京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負責天京防務的是太平天國傑出的軍事家、翼王石達開。天京城周圍96裏,需要設防的地方很多,守軍布置也很複雜。為便於及時、準確的掌握各處的情況,實施統一的調度和指揮,石達開建立了望樓製度。具體方法是,從每一座城門開始,每隔一裏建立一座望樓,一直延伸到翼王府。一旦出現敵情,便由城門開始,利用旗、燈和鼓聲通過望樓發出信號,將準確的消息迅速傳遞給主帥石達開。這實際上與傳統的烽火示警情況相類似,隻是用之於守城而已,而其傳遞的軍事信息則比以往的烽火要複雜得多。石達開便是根據望樓傳來的消息,調兵遣將,居中指揮。他調動軍隊則采取“擊鼓調軍製”,即根據擊鼓次數的不同調動不同的軍隊,再配以旗、燈指明調往的準確位置。
這樣,天京城內忙而不亂,軍隊調度有條不紊。石達開就是這樣解決了城區內通信聯絡問題,為取得守城作戰的勝利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烽火通信係統以聲光為媒介,其明顯的優點,是利用了聲光的速度,可以快速地將警報傳遞到遠方。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隻能傳達簡單的警報,不能傳遞複雜的軍情。因此,隨著戰爭形態的演進,對於軍事通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烽火係統的缺陷便日益顯現,從而導致了這一古老的通信係統最終失去了主要地位,成為一種輔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