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驛傳,有兩種傳車,一種是用以傳送緊急公文用的輕車,一種是裝飾比較華麗、供地位較高的人外出乘坐的車輛,稱作“馬日”。據載,有一次齊國大夫晏嬰出奔,齊景公十分驚慌,親自追趕,一直追到邊境才追上,並把晏嬰請了回來。當時,景公乘坐的便是這種稱作“馬日”的傳車。
春秋時期,顯赫的貴族和重要的使者一般都乘馬日出行,隨行車輛往往有百乘之多,因而對於這種乘馬日的車隊,人們大都不以為怪的。楚國滅庸之戰,便是利用這一特點,巧妙調動兵力,最終以奇襲獲勝的。
西周初期,楚國本是一個弱而小的“蠻夷”之國,為中原各國瞧不起,以至於周天子大會諸侯時,楚國的國君竟不能像其他諸侯一樣參加正式的儀式,隻能做一些雜役。但到春秋時期,楚國相繼擊滅群蠻、百濮、盧戎等部落,又北上漢水流域,消滅了一些姬姓小國,實力逐漸強大起來,形成北上中原與各國爭霸之勢。楚國的爭霸,先阻於齊桓公,後阻於晉文公,未能如願,但楚國實力的強大,則是不容忽視的。
周匡王二年(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出現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欠收,因饑慌出奔者不絕於路。這年秋天,一些原本臣服於楚的諸侯和部落起兵反楚。戎軍進攻楚國的阜山(今湖北房縣南)、訾、枝(湖北枝江一帶)地區,糜國聯合百濮,庸國聯合群蠻也恃機而動。楚國麵臨多方威脅,一時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提出了遷都的建議。
關鍵時刻,楚莊王不為所動,他采納大夫蕪賈的建議,出兵攻庸以示楚軍依然強大,從而震懾並瓦解敵人。這一招果然奏效,楚軍出兵僅十五日,百濮的軍隊便害怕而撤走。楚莊王同時派人展開外交活動,贏得了秦、巴兩國的支持,又與“群蠻”結盟,從而使庸國陷入孤立。楚將盧戢黎率軍進攻方城,為庸軍擊退。主將師叔為麻痹敵軍,遂采取驕縱之計,楚軍七遇庸軍皆佯裝不敵,退向臨品(今湖北均縣境內)。
這時,楚莊王率後續部隊,乘鄔車趕來會師。庸人以為是使者經過,也就毫不在意。完成集結後,楚莊王分兵兩路,迅速向庸軍發起攻擊。庸軍毫無戒備,倉猝應戰,大敗。楚軍乘勝追擊,一舉滅亡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