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盛唐驛傳譽古今(1 / 1)

唐代是中國曆史上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驛傳的盛況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大唐盛世的風貌。

唐代在兵部以下設有駕部,專門負責管理全國的驛傳工作,以下各道由判官主持,各州由館驛巡官或由兵曹、司兵參軍兼管,各縣由縣令綜理,後來又專門派有“館驛使”,以加強對驛政的監督,從而形成了一套周密的驛傳組織和周密的驛傳製度。據樓祖詒《中國郵驛史料》記載,當時在東西9510裏、南北16918裏的廣闊區域內,按“三十裏一驛”,共置驛舍1600餘所,其中陸驛1297所;水驛260年,水陸相普的驛含86所。這些驛舍,又根據重要性而分為七等,分別配置不同的人員和馬匹。當時,全國從事驛政的驛長、驛夫達21413人之多。

唐代的驛路四通八達,不僅有通往各州的陸路,還有內江、運河等水路,其中,隋代開鑿的大運河便是驛傳的主要通道之一。江南的水路驛傳則更為發達,在某些地方,地位甚至超過了陸路驛傳。此外,在沿海地區還出現了海路驛傳,以保障沿海各州的軍政通信和交通,而且還可以用驛船運送使臣出使海外。唐初的高仁便曾出使日本等國。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強,唐代驛傳的設施、工具、組織形式等還傳到了日本,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的驛傳製度也達到了係統完備的程度,當時製訂的《永徽律》乃是今天尚能看到的最早的驛傳律令,也是後世統治者進行驛傳立法的藍本。該律令要求相關人員要加快文書的內部處理,講求效率,防止積壓;規定了完成通信所需行程的最大期限,對延誤者予以相應的法律製裁,特別是對耽誤軍事通信而造成嚴重後果者甚至要處以絞刑。令律中規定,對於因人為原因導致通信差錯者,處分是很嚴的。據《唐國史補》記載,當時有一個叫劉約的郎官,負責下發公文。

有一次,河北的囚犯要發配到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批件應同時發往河北和嶺南兩地。但劉約在夜間值班時隻把赦令發往嶺南,卻忘了發往河北。事發後,劉約受到了罷官的處分。律令中對於其他情況,如失密、私拆、損毀和丟失公文都作了詳細的處罰規定。

當然,律令也賦予驛傳人員在傳送公文特別是軍事情報時以種種特殊的便利條件,如傳送緊急公文時,在關閉城門的時候,州縣也需開門放行;在城內宵禁時,一般人都不得通行,但驛使仍然可以通過,這樣就保障了通信的迅速傳送。

完備的組織形式、四通八達的網路係統、嚴密的製度和嚴格的律令,有效地保證了盛唐時期的軍政通信暢通無阻,快速準確。如安祿山在範陽(今北京一帶)起兵叛亂後,驛傳快報在六天之內便到達了長安,送到了皇帝的手裏。在這麼遠的距離,達到如此高的通信速度,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

驛傳作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必然在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描寫唐代驛傳盛況詩歌也不在少數。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

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

這是岑參描述唐代驛傳盛況的著名詩句。鹹陽古道,驛馬奔馳,朝廷的命令以日行數百裏的速度,快速地送往西部邊陲。

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日窮壯觀。

這是詩聖杜甫詠梓州通泉縣南驛館的詩。河畔驛樓,掩映在翠柳之間,遠處的城郭升起縷縷炊煙。河流、驛樓、翠柳、城郭、炊煙,構成了一幅生機盎然、充滿生活氣息的風景畫。詩人對驛館秀麗風景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蜀客本多愁,今君是勝遊。

碧藏雲外樹,紅露驛邊樓。

這是詩人李遠的《送人入蜀》詩。昔日“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由於驛路的修築和驛館的設置,不僅不再難行,而且行走起來宛若遊覽勝境一般。你看,驛路邊楊柳青青,一片秀色;驛樓前百花爭妍,姹紫嫣紅,能不令人心醉嗎?

山色遠含空,蒼茫澤國東。

海明先見日,江白迥聞風。

鳥道高原去,人煙小徑通。

那知舊遺逸,不在五湖中。

這是張礻古的《題鬆汀驛》。從詩的內容來看,鬆汀驛當是一個水路驛館。詩中著重描寫驛館周圍的環境,遠山飄緲,湖光綺麗,日出東方天下白,風行水上碧波漾,青空翔飛鳥,小徑通人家,置身其中,宛若仙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