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唐代的驛工起義(1 / 1)

驛傳擔負著傳遞國家軍政信息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作為從事驛務的驛工,則不僅生活清苦,收入低微,而且地位低下,經常受人欺淩。

對於各驛舍的驛吏來說,最難應付的,不是正常的通信,而是過往官員的迎送。稍有不慎,驛吏便會遭到訓斥、鞭打,甚至於免職。對於一般的驛工,遭到打罵更是經常發生的事。

直接投遞信函的函使,在驛工中是地位較高的一類,但也經常遭到淩辱。北齊的開國君主高歡,早年便曾擔任過函使,來往於懷朔(北魏六鎮之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北)與洛陽之間。有一次,有一個叫麻祥的令史賞給他一些肉食。僅僅因為高歡一時疏忽,沒有按規定站著進食而是坐下來吃,結果便遭到了毒打。

一般來說,政治清明時,外出官員尚能遵守規定,不對驛舍提出非分的要求。但在權臣當道,政治混亂時,情況便大不相同了。如唐代中期有一位宦官,竟用驛傳運送靈柩,每晚停於驛舍,驛吏都不敢阻止。如果遇上兩個以上職權相當的官員同時到達驛舍,而彼此又不和的話,驛吏和驛工就更難辦了。

正因為驛工地位低下,其主要來源曾一般都是罪犯的家屬和族人。如北魏便規定,“小盜贓滿十匹已上,魁首死,妻子配驛”。當時的驛戶,被單列為鉛軸赤紙的戶籍,屬於“別戶”,備受時人的歧視。在重重壓迫之下,鋌而走險便成為很正常的事了。

唐武宗年間中國曆史上爆發了第一次驛工起義。這次起義不見於正史,卻在沙州書信殘卷中保留了下來。起義的成員,主要是被發配為驛戶的罪犯家屬。其領導人名叫汜忠,被發配到酒泉(今甘肅酒泉)驛所,從事低級雜役。因不堪忍受驛將的侮辱,遂組織驛員殺驛將而起義。接著,起義者從酒泉奔襲沙州(今敦煌),“千裏奔騰,三宿而至”。沿途的驛戶紛紛響應,起義軍不斷壯大。入夜時分,起義軍殺到沙州城下。驛戶邢興派人發送假消息以虛張聲勢,致使沙州守將因“夜色不分,深淺莫測”而嚇得“各自潛藏”,不敢出戰。及至天明,守軍才發現起義軍人數並不多,於是組織力量出戰。義軍雖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遭到失敗。

沙州起義的規模並不大,起義持續時間也隻有短短的三天多。然而,由於起義主體身份的特殊性,一時間統治者的通信完全陷於癱瘓,因而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事後,守將一再地抱怨說:“東道烽鋪,不告煙塵”。可見,驛員的起義對封建統治的威脅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