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金牌遺恨,將軍慟哭班師回(1 / 1)

金字牌,從天來。將軍慟哭班師回。

士氣鬱怒聲如雷。聲如雷,震邊陲。

幽薊已覆無江淮。仇虜和,壯士死。

天下事,安在此。國之亡,嗟晚矣!

這是明代詩人李東陽寫的一首《金字牌》詩。詩中的主人公,便是南宋抗金名將嶽飛。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金統治者撕毀了上一年簽訂的和約,分四路大軍向陝西、山東及河南的開封和洛陽興兵南犯。金完顏宗弼(即金兀術)軍攻下開封後,繼續南侵,結果在順昌(今安徽阜陽)遭到宋軍的頑強阻擊。宋將劉钅奇與知府陳規以不足2萬的兵力,抗擊金完顏宗弼十餘萬大軍的進攻,激戰十餘日,給敵以重大殺傷,迫其撤退,取得了順昌保衛戰的勝利。其他各路金軍,在進攻過程中,也遭到宋將韓世忠、吳磷等部的抵抗,全線進攻的計劃宣告失利。形勢又轉而向有利於宋軍的方向發展。

這時的嶽飛正屯兵於湖北德安府(今湖北安陸)一帶,打算以襄陽為基地,聯合其他各路宋軍及金軍占領地區的義軍,乘勝反攻中原。然而,一向畏敵如虎的宋高宗,卻認為“兵不可輕動,宜班師”,要求各路軍隊停止北進。為此,他特派司農少卿李若虛到嶽飛營中計議軍事,阻止嶽家軍北伐中原。這時,嶽家軍先頭部隊已經北進,李若虛鑒於形勢的發展,又為嶽家軍高昂的抗敵鬥誌所感染,遂同意了嶽飛的計劃,並主動承擔了“矯詔之罪”。

在此後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嶽家軍連戰連捷,相繼克洛陽、鄭州、穎昌(今河南許昌)等地,然後陳兵於陳蔡之間,形成對汴京金軍主力的夾擊態勢。金軍主帥完顏宗弼遂調集十幾萬大軍,尋求與嶽家軍主力決戰。兩軍先戰於郾城(今河南郾城),再戰於穎昌。嶽家軍在其他各路軍隊均已奉命撤退,自己孤軍奮戰的情況下,連續重創金軍,殲敵上萬人,沉重地打擊了金軍的囂張氣焰。特別是在郾城之戰中,完顏宗弼馳騁多年戰無不勝的重甲騎兵集團——拐子馬被嶽家軍擊敗,損失慘重,嶽家軍創造了南宋軍隊在野戰中戰勝金騎兵集團的紀錄。金人由此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感歎!

在嶽家軍節節勝利,收複中原指日可待的情況下,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趙構和奸相秦檜,一日內連續發出12道金牌,命令嶽飛從河南前線退兵。嶽家軍班師後,宋金戰爭形勢再度逆轉,許多剛剛收複的失地再度淪陷。嶽飛則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於臨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市)獄中。

那麼,宋高宗發出的12道金牌到底是什麼呢?有人認為金牌是朝廷調兵遣將的令牌,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金牌是宋代以最快速度傳遞緊急公文的符牌。

宋建國之初,對以往的郵驛製度進行了改革。傳統的“驛”保留了接待過往官員,為他們提供食宿和馬匹等用具的功能,而通信的職能則交由新建立的“遞鋪”。為保障通信的暢通,宋代的鋪兵一律從廂軍(地方軍)中選拔產生,待遇也略高於普通的士兵。宋神宗時期,鋪兵人數達到4萬以上。遞鋪是在原來驛傳製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般情況下,每隔10裏設一遞鋪,最多不超過25裏。據統計,北宋時期,全國約有6000餘鋪,南宋時尚存3500餘鋪。由於距離短、機構多,兼之職責單一,又實行了完全的軍事化管理,宋代的遞鋪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通信網。

宋代的遞鋪,根據公文的性質,按緩急程度分為三種:步遞、馬遞、急腳遞。金字牌急腳遞,是在急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遞方式。所謂金字牌急腳遞,其實類似於古代的檄羽(雞毛信)。《會稽誌》載:“元豐六年(1083年)八月始用金字牌”,就是說它的創立始於宋神宗年間。金字牌是一種木製漆牌,長約尺餘,上麵刻著“禦前文字,不得人鋪”八個字。說明持牌者所遞送的文書,是由皇帝身邊的內侍省(內廷宦官組織)直接發出的,無須經過樞密院或兵部;此文書隻準在驛路上接力傳遞,不準到鋪內辦理交接手續,以減少停留的時間,保持傳遞的高速度。這就是說,召回嶽飛的“金牌”,乃是以金字牌急腳遞的方式傳送的宋高宗趙構的詔書。

除了禦用的金字牌外,南宋還製作了其它一些檄牌,並規定沒有檄牌一律不準擅發急遞,以保障重要公文的暢通。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製黑漆白粉牌,發給各州軍統製司使用,專門用來向朝廷奏報緊急軍情。五年後,又製作雌黃青字牌,備朝廷向各處發送緊急公文時使用。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又製發黑漆紅字牌,上刻“樞密院軍期急速文字牌”,代替以嚴重磨損的黑漆白粉牌。這種“隨牌人遞”的製度,將緊急公文與一般文書區別開來,以保證緊急公文的暢通,是宋代軍事通信製度的一大特色。可悲的是,這一軍事通信史上的創舉,並沒有幫助宋朝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卻因為高層統治者決策的嚴重失誤,與軍事史上空前的悲劇聯係在了一起。金牌遺恨,引發了後人無限的哀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