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驛傳製度是在戰爭中建立並逐漸完善起來的。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自號成吉思汗。隨著蒙古各部的統一,對外聯絡的增強,建立有效的通信組織自然提上了議事日程。蒙古建立的驛舍,稱作站赤,也稱驛站。它在戰爭中誕生,又隨著戰爭的進程而逐漸擴大規模、完善製度。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沿途開辟“驛路”,設置驛馬、鋪牛和郵人,把原有的驛傳係統延伸到了西域。1221年農曆二月,全真教的首領長春真人邱處機從燕京出發,奉詔去覲見成吉思汗。他沿著驛道,在20餘驛騎的隨同下,一路西行,於次年四月抵達了成吉思汗的駐地大雪山(興都庫什山)。
兩年以後,邱處機準備返回中原,成吉思汗賞賜了很多東西,並問他還需要什麼。當時邱處機回答說:能乘陛下的驛馬我就滿足了。後來,成吉思汗下詔慰問時,還特別詢問沿途驛馬供應新疆喀什市牙魯克驛站遺址和飲食起居情況。這說明當時西征路上的驛站組織已經比較完善了。
窩闊台繼承汗位後,在與金、宋作戰的同時,繼續進行驛站建設,在蒙古境內遍設驛站,並把它們連接起來,還製定了簡單的管理條例。據《蒙古秘史》記載,窩闊台曾與其兄長察合台、侄子拔都商量:“使臣來往,路遠行遲,給與居民的累元代海青牌贅很多。現在可以經常由各千戶出站戶和馬夫,在各地設立驛站,使臣往來可以不驚擾百姓,沿著驛路前來。”察合台父子隨成吉思汗西征,考慮到難以繼承汗位,便在新征服的土地上立國。當時窩闊台商量籌建的這條驛路,始自蒙古汗國的都城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經阿力麻裏(今新疆霍城)至撒萊(今俄羅斯境內,位處裏海北岸的阿斯特拉罕),橫跨歐亞大陸。
在取得察合台的支持後,窩闊台頒布了驛站條例,規定每一驛站置驛馬20匹,馬夫20名。境內各千戶要按照要求出驛馬、湯羊、乳馬、馱車等物品。對違反規定者,還根據情節不同,製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
窩闊台晚年,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曾談到他辦的四件大事,而其中第二件便是進行了驛站建設。足見蒙古統治者對驛站製度的重視程度。
忽必烈即位以後,於1264年遷都大都(今北京),隨後改蒙古汗國為元朝。隨著對金、宋戰爭的不斷進行,元統治區域迅速擴大,其驛站建設也隨之而向全國各地輻射,逐漸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軍事交通信息網。其主要信息傳遞有兩條渠道:以驛站為主體的馬遞和以急遞鋪為主體的步遞。
在一些邊遠地區,特別是冰天雪地之中,由於人馬難以行走,還專門設置了“狗站”,靠狗拉爬犁傳遞公文。據《元史·兵誌》記載,當時遼陽行省,共有狗站十五處,有狗達三千隻。元代驛傳四通八達,規模宏大。《元史》中曾這樣描述:“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代驛傳的盛況在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筆下得到了充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