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療法的特色
藥膳療法的特征
藥膳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既不同於一般中藥方劑,又有別於普通飲食,其主要特征如下。
(1)藥食結合,適應證廣:藥膳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而不傷正,食助藥威而效力更大,其適應證比單純的食療更廣泛,療效也更好。如幹薑羊肉湯能溫胃健脾就是其明證。本藥膳中所用的幹薑為幹燥老薑,味辛性熱,可溫脾胃而祛裏寒,為脾胃虛寒所致胃病慣用的藥食佳品。近代科學研究發現,幹薑對應激性刺激所致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抑製作用。羊肉性溫,可益氣補虛,溫胃健脾,常吃羊肉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熱量,禦寒增溫,開胃健身。唐代名醫張仲景創製了藥膳名方“當歸生薑羊肉湯”,用以治療產後血虛、腹痛、幹血癆、寒疝等。筆者將生薑改為幹薑,與羊肉燉湯,對脾胃虛寒之消化性潰瘍患者更為適合。
(2)工藝講究,色香味美:食療一般重在取效,製作方法相對比較簡單。而藥膳是中醫藥知識與傳統烹調經驗的完美結合,由於其取材於某些藥物,為消除其不快氣味,往往借助於複雜的烹飪技術,不僅要求藥膳食品能保存藥效,而且要成為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食品。
(3)亦食亦藥,種類繁多:如果說食療是將食物看作具有某種療效的藥物性能的話,那麼藥膳則充分考慮到藥物性能與食用性能的雙重特征,既重藥性,又重食性。如陳皮山藥紅棗羹,就具有這種明顯的特征,陳皮、山藥、紅棗既是傳統的對脾胃有重要藥效的中藥材品種,又是可供食用的養益脾胃、益氣補虛之品。具體剖析可知,陳皮所含的揮發油,對胃腸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排除胃腸積氣。山藥甘平質潤,可滋補脾胃,現代研究也證實,山藥有良好的滋補和助消化作用,紅棗味甘性溫,能溫養脾胃,益氣補血,為傳統的食補佳品,陳皮、山藥、紅棗三味伍用,煨煮成稀羹,再佐以少量白糖,不僅溫養之中兼有理氣作用,而且很受中老年胃病患者歡迎,尤其對老年性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者補而不膩,用之頗為合拍。
藥膳的配伍
在藥膳的實際配伍中,是選用某些具有一定保健和治療作用的食物,或在食物中配以適當的中草藥,通過烹調製作成各種佳肴,具有藥物和食物的雙重作用,即取藥物之性、食物之味,使其食借藥力、藥助食威,兩者相輔相成,共奏保健和醫療功效,是我國自然療法中獨具特色的食療方法。
藥膳傳統特色的形成
從原始社會的神農氏嚐百草,開創了“藥食同源”的時代起,經殷商時期伊尹發明湯液,到唐代藥膳專著《食療本草》問世,以及曆代醫家對食療藥膳的高度重視和身體力行,使藥膳療法成為醫家臨證重要施治手段。我國明清時期(即公元1368~1911年間)是中國食療、藥膳進入更加全麵發展和進一步完善的階段,幾乎所有有關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與食療學的密切關係。明代李時珍所著的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就是傑出的代表,他廣收前人及民間食療方法,博引眾多名醫、詩人及和尚的食療經驗,對食治食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認為養生長壽的真諦即在於調理飲食,提出:“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及至清代的醫學著作中普遍應用食療之法,其主治範圍也更為廣泛。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的中西彙通派
醫家張錫純,十分推崇藥膳食療,在其《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還創製了許多藥膳食療方,應用食物性藥物三十餘種,且善用粥、餅、膏、湯、飲等治療疾病,如治療脾胃寒濕的益脾餅等即以豬胰子、雞內金為原料配製而成,取其以髒補髒之功。明清時代,藥膳食療已非為醫家研用,而是各業俱加重視,上至宮廷,下至平民,普遍受到食療以及藥膳養生思想的影響。直至近代眾多的食療藥膳專著的出現,目前已形成具有傳統特色的較為完整的藥膳學科,各類藥膳已從餐飲業進入尋常百姓家庭,並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歐美等國家醫藥學界有遠見卓識的學者、專家,有不少已將我國藥膳食療引入他們的課題研究範疇。
藥膳的辨證配製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藥膳的配製應在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病證,辨證選用,同時還應做到因時、因地、因人製宜,選用不同的食物、藥物及藥食兼用之品。隻有這樣,才能製作成具有較高治療效果的美味佳肴及可口食品。這是藥膳不同於一般菜肴和食療的又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