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揉中脘:以一手掌大魚際部緊貼中脘穴,另一手疊於掌背之上以助其力,兩手協調作順時針方向揉動。有健脾和胃助消化之功,適用於腎病及慢性。腎功能衰竭而見胃脘痞滿、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
(8)擦少腹:兩手掌分別緊貼兩側脅部,由外上向內下方斜擦。具有溫補脾腎的功效,適用於腎病之脾腎陽虛證。
(9)搓腰:兩手掌根緊按腰部脊柱兩側,稍用力上下擦動。動作要快速有勁,配合腰部活動,以腰部發熱為度。搓腰活腰有壯腰健腎作用,如同時按摩兩側脅肋部,謂之“運動水土法”。“水”指腎,“土”指脾,具有加強脾腎兩髒功能的作用,適用於腎病之脾腎兩虛證。
(10)揉腰眼: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拳尖)按揉腰眼穴。具有健腰益腎作用,適用於防治腎病的腰酸、腰痛。
(11)捶骶:手握空拳,敲打骶部,兩拳交替,一起一落。用勁輕重適當,靈巧而有節奏。因骶部正中一線為督脈的起始段,捶之可振奮督脈的陽氣,上病下取而用於腎病之高血壓,若將捶打範圍擴大至兩臀部,對防治腰腿痛也有較好效果。
(12)拿肩:以一手的四指指端與拇掌部相對合,用力攀拿對側肩胛骨上的斜方肌肌腱,食指、中指指端著力於肩井穴處。然後,一捏一放,一緊一鬆,逐漸向肩胛、肘臂處挪移,可直拿至腕掌。拿肩法可通行氣血;拿曲池穴(臂彎紋頭外側)能疏風解表、清熱降壓,適用於腎病之高血壓或伴有風熱感冒者;拿內關穴(掌側腕上約兩橫指處)能和胃寬胸、養心安神,適用於腎病及尿毒症而見惡心、嘔吐、胃病、納差、心慌、胸悶等。
(13)運膏肓:兩手自然下垂,轉搖兩側肩關節,帶動肩胛骨,以作用於背部的膏肓穴。適用於腎病體虛日久或伴有肩背酸痛者。
(14)揉膝:膝關節屈曲,將兩手掌近拇指根的大魚際肌部,分別同時緊按在膝關節髕韌帶兩側的凹陷處(膝眼穴)。隨後帶動該處皮肉作輕柔緩和地回旋揉動。一膝揉畢,再揉另一膝。揉膝有和氣血、活筋絡的作用。
揉完膝眼後,膝內側手掌上行至大腿內側距髕骨上緣二橫指處的血海穴按揉,可活血通經,清血分之熱,適用於治療腎病之血瘀有熱者;同時膝外側手下行至外膝眼下四橫指處的足二裏穴按揉,可健脾扶正、和胃降濁,這是腎病以脾虛為主者的必選穴,也是常用的強壯穴之一。
(15)擦足:屈膝盤腿,用一手靠小指一側的手掌部,反複摩擦對側一足的內側麵或底部。一般從內踝的後方開始,經內踝向下,斜行至腳掌心,來回摩擦。因“濕從足入、寒從腳起”,上述按摩部位是足少陰腎經的一部分,常行擦足之法,可促進腎氣流動,精氣充溢。既能溫腎壯陽,祛除寒濕之邪,又能引熱下行、導火泄降,此即所謂“引火歸原”法。適宜於腎病患者長期習用。
手足按摩法
(1)連續按揉手部反應區腎區、輸尿管、膀胱區、胃區、腸區;摩擦掌心。
(2)點揉足部腎區、輸尿管、膀胱區、胃區、腸區、淋巴腺;推擦足心,推足內外踝部。
摩腎堂按摩法
摩腎堂按摩法是以閉息配合按摩雙腎區,促進腎區氣血流注的一種療法。每日早晨起床和晚上臨睡前,坐於床上,雙足下垂,寬衣鬆帶,舌舐上齶,閉目內視頭頂,雙手掌心置腎俞穴處。以鼻慢慢吸氣,同時提肛,吸滿後閉氣不息,同時兩手上下摩擦腎區各120次以上,多多益善。
閉氣至極則慢慢放氣,同時放鬆全身。臨睡前作畢,即可臥睡;早起時作畢,則可小憩片刻後起床。
本法適用於腎病之腎氣不足、腎精不固而見腰酸腰痛、尿頻、蛋白尿等,對伴有高血壓者不宜。練習本法須堅持數月方能顯效,初練者可能於一次閉氣中按摩腎區不到120次,則不可強忍,須逐漸增加閉氣持續時間。本法不宜於食後即練,至少應在進食半小時之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