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除按各臨床病理類型相應治療外,其治療原則及目的在於減慢病情的發展,防止腎功能急驟惡化。首先在飲食上應以低蛋白[0.5~0.8g/(kg·d)]、高質量蛋白(主要是動物蛋白),也就是含有豐富氨基酸的蛋白及低磷飲食,可減輕腎小球的高灌注、高壓、高濾過狀態,從而防止腎小球硬化。低鈉飲食可減輕鈉、水瀦留,從而對降低血壓有好處。二是有效地控製血壓,這是防止本病惡化的重要環節。但降壓的原則是速度不宜過快,壓值不宜過低,以防腎血流量驟降。三是預防感染及水電解質紊亂。四是禁用腎毒性藥物,如慶大黴素等。
慢性腎炎的一般治療方法是什麼
直至目前,仍然沒有治愈慢性腎炎的特效方法。臨床上一般治療方法是:
(1)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降低抗病能力。
(2)有浮腫者,應限製鹽的攝入,采用低鹽,甚至無鹽飲食,選用適當的利尿藥。
(3)輕度蛋白尿適當限製蛋白攝入,以1g/(kg·d)為宜。若出現腎功能減退,要采用低蛋白飲食,如0.8g/(kg·d)。應以優質蛋白如瘦肉、蛋、牛奶為宜。還要補充足夠的熱量和複合維生素,保證營養平衡。
(4)及時有效的控製血壓,一般應選用長效降壓藥物,如洛丁新、絡活喜等(具體參見後麵所述降血壓藥)。
(5)並發感染時,應積極抗感染治療,避免腎毒性抗生素。
(6)長期抗血小板治療,口服潘生丁300mg/d(可從小劑量用起),有望延緩慢性腎炎的進程。
(7)中醫辨證治療。
慢性腎炎水腫時怎樣選擇利尿劑
慢性腎炎水腫時首先應分析其原因,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水鈉瀦留嚴重的患者,應適當選用利尿劑。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可加用噻嗪類利尿藥如氫氯噻嗪等;對腎功能差的患者,噻嗪類藥物療效差或無效,應改用髓袢利尿劑如呋塞米(速尿)、托拉塞米、丁脈胺等。應用利尿劑時應注意預防電解質紊亂。
如何合理應用利尿劑
(1)慢性腎炎患者水腫嚴重或肺水腫時,靜脈推注袢利尿劑(呋塞米)是首選治療。其靜脈擴張作用可在利尿作用出現前迅速減輕前負荷與症狀。
(2)輕度鈉瀦留患者應用噻嗪類利尿劑常可獲得滿意療效,中度以上鈉瀦留患者多需應用袢利尿劑。起始先試小劑量間斷治療,如每周2~3次,利尿效果不滿意時,再增加劑量和(或)連續服用,病情減輕後再間斷給藥。定期測體重可及時發現隱性水腫,以調節利尿劑用量。連續利尿應注意預防低鉀血症,可聯用保鉀利尿劑。
(3)慢性腎炎患者出現重度心力衰竭或腎功能不全,宜選用袢利尿劑,也可聯用袢利尿劑和擴血管劑。注意大量利尿所致並發症。
(4)頑固性水腫大多聯合應用利尿劑,如大劑量袢利尿劑和噻嗪類、保鉀利尿劑聯用,間斷輔以靜脈推注袢利尿劑。噻嗪類或袢利尿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聯用,可減少利尿劑引起低鉀血症等不良反應,降低耐藥性發生率。聯用時應密切觀察血壓、血容量、腎功能與血電解質改變。
利尿劑的種類有哪些
常用的利尿劑有:
(1)噻嗪類和氯噻酮利尿劑作用於遠曲小管近端和袢升支遠端,抑製該處Na+重吸收。利尿作用強度中等。腎小球濾過率低於30ml/min時,利尿作用明顯受限,因而不適合治療嚴重心力衰竭(腎血流量明顯減少)或伴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其中美托拉宗與氫氯噻嗪等製劑不同,利尿作用在腎功能減退時也不減弱,作用部位除遠曲小管和袢升支遠端外,可能還作用於近曲小管,利尿期長,一次劑量可維持利尿作用12~24小時,與呋塞米聯用,利尿效果極佳,對伴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非常有效。
(2)袢利尿劑作用於髓袢升支粗段,抑製該處Cl-和Na+的重吸收,使到達遠端小管的尿液含Na+量高,大量Na+與水排出體外,利尿作用強,其中以呋塞米最常用,其次為布美他尼。袢利尿劑的利尿效應與單劑劑量密切相關,在未達到其最高極限前,劑量愈增大,利尿作用愈強。腎小球濾過率很低時,給予大劑量(如呋塞米500~1000mg)仍有促進利尿的效果。靜脈注射的效果優於口服。
(3)保鉀利尿劑作用於遠曲小管遠端Na+-K+交換段,對抗醛固酮促進Na+-K+交換的作用,或直接抑製Na+-K+交換,增加Na+排出而減少K+-H+分泌與排出。利尿作用弱,大多與上述兩類利尿劑聯合應用,以加強利尿效果並預防低鉀血症。不宜與氯化鉀聯用,腎功能不全者慎用。保鉀利尿劑一般不與ACEI合用,以免引起高鉀血症。然而由於螺內酯在受體水平拮抗醛固酮,能有效地抑製醛固酮對心腎的不良效應,減輕心肌間質增生,降低心髒負荷,近來有報道對袢利尿劑與ACEI聯用療效欠佳的慢性腎炎伴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ACEI的治療劑量受患者低血壓或腎功能因素等限製,且醛固酮水平持續增高者,在密切隨訪血鉀和腎功能的條件下,加用小劑量螺內酯,可減輕心力衰竭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