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類藥能通過兩種效應延緩腎損害進展,即血液動力學效應及非血液動力學效應。血液動力學效應是指改善腎小球內“三高”而發揮的效應:①ACEI能從血管阻力及血容量兩方麵有效地降低係統高血壓,係統高血壓降低即能間接改善腎小球內“三高”。②ACEI還能擴張腎小球出、入球小動脈,且擴張出球小動脈作用強於擴張入球小動脈,故又能直接使腎小球內“三高”降低。因而能有效延緩腎損害進展。非血液動力學效應是指減少腎小球內細胞外基質(ECM)蓄積而起的效應:①血管緊張素Ⅱ(AⅡ)能刺激腎小球細胞合成ECM,ACEI阻斷了AⅡ產生,故能減少ECM生成。②AⅡ還能刺激纖溶酶原激活劑抑製物(PAI)生成,故能使纖溶酶原轉換成纖溶酶減少,進而使金屬基質蛋白酶(MMP)產生減少,纖溶酶及MMP都具有降解ECM作用,故AⅡ能通過上述機製減少ECM降解,ACEI阻斷了AⅡ生成,即有利ECM降解。所以,ACEI能減少腎小球內ECM蓄積,減慢腎小球硬化進展。
有學者把降低係統高血壓進而改善腎小球內“三高”延緩腎損害進展的機製稱為“血壓依賴性效應”,而把與降低係統高血壓無關的其他作用機製(如直接擴張出球小動脈作用及減少ECM蓄積作用)稱做“非血壓依賴性效應”。雖然全部降壓藥均具有血壓依賴性腎小球血液動力學保護效應,但是其中多數卻無非血壓依賴性效應,因此ACEI在所有降壓藥中腎髒保護作用最著。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常用藥物有哪些
ACEI類藥物常用有:開博通、雅施達、悅寧定、洛丁新等。以普利結尾的藥名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賴諾普利、貝那普利、喹那普利、培多普利、雷米普利、群多普利、福辛普利和莫西普利等均為ACEI類藥物。
科學應用ACEI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
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患者,當血清肌酐(SCr)<;265μmol/L(3mg/dl)時可應用ACEI降血壓及保護腎功能,但是必須密切監測血鉀及SCr變化。用ACEI後由於醛固酮生成減少,血鉀可能增高,加之腎功能不全腎髒排鉀障礙,故易發生高血鉀症;另外,用ACEI後,由於其擴張出球小動脈作用強於擴張入球小動脈,腎小球濾過率會減低,SCr可能增高。所以,用藥後,尤其用藥初頭兩月內必須認真監測血鉀及SCr變化。
一旦出現SCr增高,還需認真區分其為正常或異常反應。若增幅不超過30%,為正常藥物反應(這與ACEI阻斷AⅡ生成導致出球小動脈適度擴張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相關),不應停用ACEI;但是,如果SCr增幅超過30%,乃至50%,即為異常藥物反應,應及時停用ACEI。此異常反應往往出現在腎髒缺血時(如腎髒患者過度利尿導致脫水,慢性腎炎嚴重水腫時有效血容量不足,並發冠心病心衰左心搏出量減少,以及腎動脈狹窄等),由於腎髒血流灌注減少,為維持足夠腎小球濾過率,就必須使出球小動脈收縮,而該處血管收縮主要靠AⅡ作用完成。用ACEI後,AⅡ生成減少,出球小動脈擴張,破壞了這一代償機製,腎小球濾過率顯著下降,SCr即明顯升高。腎小球血液動力學的這一異常反應,在及時停用ACEI後一般均可恢複。當SCr恢複至原水平,且腎缺血因素也被糾正後(上述頭三個腎缺血因素都能被糾正),為控製係統高血壓及保護腎髒仍可再用ACEI;但是如果腎缺血因素未能糾正(如腎動脈狹窄未行血管重建治療),則不宜再用ACEI。
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嚴重至SCr>;265μmol/L(3mg/dl)時,原則上應禁用ACEI。因為此時殘存腎小球已甚少,高壓、高灌注及高濾過已是其必不可缺的代償機製,ACEI破壞此代償後SCr就必將迅速升高;而且,腎功能損害至如此嚴重時,用ACEI也極易誘發高血鉀症。當然,如果患者已發展至終末腎衰竭進入透析後,為控製高血壓又可再用ACEI,因為,此時已不必再擔心ACEI對殘存腎小球的不良影響,而且高血鉀症也很易被透析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