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慢性腎炎科學用藥指南(5)(1 / 2)

本品對Ⅱ腎型高血壓、Ⅰ腎型高血壓及原發性高血壓大鼠模型均有明顯降壓作用。

依那普利是前體藥物,其乙酯部分在肝內被迅速水解,轉化成它的有效代謝產物——依那普利拉來發揮降壓作用。口服依那普利約68%被吸收,與食物同服不影響生物利用度。服藥後1小時,血漿依那普利濃度可達峰值。服藥後3.5~4.5小時,依那普利拉血漿濃度可達峰值。半衰期為11小時。肝功能異常者依那普利轉變成依那普利拉的速度延緩,依那普利給藥20分鍾後廣泛分布於全身,肝、腎、胃和小腸藥物濃度最高,大腦中濃度最低。一日口服2次,兩天後,依那普利拉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結合達到穩態,最終半衰期延長為30~35小時,依那普利拉主要由腎髒排泄。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低於30ml/min)可出現藥物蓄積,本藥能用血液透析法清除。

依那普利在臨床中如何應用

口服。開始劑量為1日5~10mg,分1~2次服,腎功能嚴重受損患者(肌酐清除率低於30ml/min)為1日2.5mg。根據血壓水平,可逐漸增加劑量,一般有效劑量為1日10~20mg,1日最大劑量一般不宜超過40mg。本品可與其他降壓藥特別是利尿劑合用,降壓作用明顯增強,但不宜與瀦鉀利尿劑合用。

注意事項:

(1)個別患者,尤其是在應用利尿劑或血容量減少者,可能會引起血壓過度下降,故首次劑量宜從2.5mg開始。

(2)定期作白細胞計數和腎功能測定。

依那普利有哪些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可有頭暈、頭痛、嗜睡、口幹、疲勞、上腹不適、惡心、心悸、胸悶、咳嗽、麵紅、皮疹、白細胞減少、血管神經性水腫和蛋白尿等。

出現不良反應必要時減量或停藥。如出現白細胞減少,需停藥。

累及舌部、聲帶以及喉部的血管神經性水腫可以危及生命。出現這種情況必須立即皮下注射0.3~0.5mg腎上腺素或者在心電圖和血壓監測下緩慢靜脈注射0.1mg腎上腺素(遵照稀釋說明)。須住院治療。至少要觀察12~24小時,直至症狀減輕方可出院。

依那普利有哪些禁忌證

以下情況禁用依那普利:

(1)對馬來酸依那普利或其他ACEI藥物或其中任一成分過敏者。

(2)已知的血管神經性水腫病史(如先前使用ACE抑製劑治療發生血管神經性水腫、遺傳性/先天性血管神經性水腫)。

(3)腎動脈狹窄(雙側或單側腎)。

(4)腎移植後。

(5)血流動力學相關的主動脈或二尖瓣狹窄,或肥厚性心肌病。

(6)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7)原發性肝疾患或肝功能衰竭。

(8)懷孕。

(9)哺乳期。

用依那普利治療期間,同時使用聚丙烯腈或甲基烯丙基硫化鈉高通量濾膜(如AN69)進行透析或血液過濾存在出現過敏反應(超敏反應,甚至休克)的風險。因此,這種合並使用應避免,可使用其他藥物(非ACEI)治療高血壓或心力衰竭,或換用其他透析膜。

依那普利與哪些藥物存在相互作用

其他藥物會影響馬來酸依那普利的療效,這些藥物包括其他降壓藥物、解熱鎮痛藥、利尿藥、麻醉藥(使用依那普利應告訴麻醉師)、抗抑鬱藥、抗癌藥、免疫抑製劑、腎上腺皮質類脂醇、治療痛風的藥物和治療糖尿病藥物等。服藥時飲酒會增加酒精的作用。高鹽食物會降低馬來酸依那普利的療效,應避免。

苯那普利的藥理作用是什麼

本品在肝內水解為苯那普利拉,成為一種競爭性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阻止血管緊張素Ⅰ轉換為血管緊張素Ⅱ,使血管阻力降低,醛固酮分泌減少,血漿腎素活性增高。苯那普利拉還抑製緩激肽的降解,也使血管阻力降低,產生降壓作用。

苯那普利口服吸收迅速,達峰時間為0.5~1小時,苯那普利拉為1~1.5小時。口服吸收至少37%,進食不影響吸收。本品的蛋白結合率高達96.7%,苯那普利拉為95.3%。本品吸收後在肝內水解生成苯那普利拉,其抑製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作用比本品強。本品的半衰期為0.6小時,苯那普利拉為10~11小時,2~3天後達穩態。本品主要經腎清除,不到1%的苯那普利以原形排出,20%以苯那普利拉排出,另外則以苯那普利和苯那普利拉的乙酰一葡萄苷酸的結合物排出;11%~12%從膽道排泄。輕中度腎功能障礙(肌酐清除率>;30ml/min)、肝硬化所致肝功能障礙及年齡不影響藥代動力學。血液透析時,本品少量可被透析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