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慢性腎炎常識解答(2)(1 / 2)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尿蛋白定量最多可達150mg(青少年可略高),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定性為陰性。出現了蛋白尿不一定是患了腎炎。蛋白尿量小於1.0g/d時,隻有除外了腎小管性蛋白尿、功能性及體位性蛋白尿後才可能考慮腎炎。如尿蛋白量較多,持續超過1.0g/d時,則提示腎炎的可能性大;如已經發生大量蛋白尿,尿蛋白超過3.5g/d時,則能肯定腎炎診斷,而且,患者可能出現腎病綜合征。

當然,要準確判斷某患者蛋白尿是否由腎炎引起,除參考蛋白定量外,還必須進行全麵檢查,看患者尿中有無紅細胞及管型,臨床有無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損害等,然後綜合分析。如果臨床鑒別十分困難時,前麵已述,還必須做腎穿刺活檢。

尿蛋白越多就表示腎髒損害程度越嚴重嗎

蛋白尿是診斷腎炎的重要依據,也是評定腎炎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尿蛋白的多少,並不一定反映腎髒損害的嚴重程度。

例如:輕度係膜增殖性腎炎臨床可表現為大量尿蛋白,但腎組織病理改變較輕,預後良好,而係膜毛細血管性腎炎、局灶節段硬化性腎炎患者,如有大量尿蛋白則提示腎組織病理改變嚴重,預後不佳。

所以說判斷腎功能的好壞,必須結合臨床症狀、腎功能檢查作全麵分析。但長期大量尿蛋白對腎功能有明顯損害,應積極治療,使尿蛋白降至每日1g以下,才能較有效地保護腎功能。

蛋白尿對慢性腎炎的預後有何影響

現代研究證實蛋白尿具有係膜毒性、小管毒性。蛋白尿是導致腎小球硬化、小管間質纖維化的重要因素。大量臨床資料表明,持續性較大量蛋白尿患者預後不良。在局灶性腎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膜性腎病、IgA腎病、糖尿病腎病和慢性腎移植排異反應中,蛋白尿是腎髒病進展和病死率增加的顯著獨特的決定因素。

事實上這些疾病的緩解,尿蛋白質排泄的減少,不論是自發的還是通過積極治療所致,都可提高存活率。

蛋白尿減少就一定表示慢性腎炎病情好轉嗎

蛋白尿的臨床意義非常複雜。臨床上見到持續性蛋白尿往往意味著腎髒的實質性損害。當蛋白尿由多變少時,既可反映腎髒病變有所改善,也可能是由於大部分腎小球纖維化,濾過的蛋白質減少,腎功能日趨惡化,病情加重的表現。因此判斷腎髒疾病損害的輕重,不能隻憑蛋白尿來衡量,要綜合尿蛋白的量和持續時間來全麵考慮,還要結合全身情況及腎功能檢查來確定。

尿色發紅就是血尿嗎

尿色發紅不一定都是血尿,某些藥物(如酚紅、利福平)、食物(如甜菜)及疾病(如引起血紅蛋白尿或卟啉尿的疾病)均可以導致尿色發紅,當尿液含有大量尿酸鹽結晶時,尿冷卻後亦可析出紅色鹽結晶沉澱。所以,想判斷血尿是否存在,則一定要做尿沉渣顯微鏡檢查,看尿中紅細胞是否超過正常。

尿潛血陽性是血尿嗎

尿潛血就是尿裏有“潛在的出血”,是通過尿常規檢查出來的。

尿潛血陽性,隻能說明尿中含有紅細胞成分,但這不是真正從顯微鏡下見到的有形態的、完整紅細胞,而是電腦檢查出來的紅細胞組成成分。正常人體內紅細胞不斷破壞,其成分都從尿排出,因此部分正常人尿中亦會出現潛血陽性。一般情況下,紅細胞0~1個/HP,屬正常範圍。當顯微鏡檢查尿中紅細胞大於3個/HP時,才能診斷為血尿。

有血尿就是慢性腎炎嗎

有血尿不一定就是慢性腎炎。出現血尿的疾病有許多,大致包括以下情況:

(1)泌尿係統疾病如各種腎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病毒性腎炎、遺傳性腎炎、紫癜性腎炎)、腎盂腎炎、結石(腎、膀胱、尿道)、腎結核、各種先天畸形、外傷、腫瘤等。

(2)全身性病症如出血性疾病、白血病、心力衰竭、敗血症、維生素C及維生素K缺乏、高鈣尿症等。

(3)物理化學因素如食物過敏、放射線照射、藥物、毒物、運動後等。

慢性腎炎患者尿液為什麼會出現大量泡沫

由於慢性腎炎患者尿液中含有蛋白、張力改變所致,這種泡沫尿的特征往往是尿液表麵漂浮著一層細小的泡沫,久久不消失。

尿液混濁就是腎炎嗎

有人發現自己尿液混濁就認為自己患了腎炎,其實這是種誤解。

尿液混濁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尿中含有各種白細胞、紅細胞、黏液等,或有白蛋白、球蛋白等各種蛋白質時,均可導致尿液混濁;尿中有鹽類結晶如磷酸鹽或碳酸鹽等,也可沉澱而使尿液混濁。另外乳糜尿即淋巴液漏入尿中也可使尿液混濁。由此可見,尿液混濁不一定都是腎炎引起的,要考慮多種因素,不能單憑某一症狀而作出腎炎的診斷。

尿量異常與慢性腎炎的關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