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兵不血刃(1 / 1)

《荀子·議兵》中說:

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爾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

《晉書·陶侃傳》中說:

默在中原,數與石勒等戰,賊畏其勇,聞侃討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這兩段文字說的都是一個意思,用來形容未經戰鬥就取得了勝利。故事的主人公是東晉時期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的陶侃。陶侃是東晉著名的將領,生於公元259年,死於公元334年。陶侃自小喪父,家境貧困。但他聰明好學,很有才能。

公元305年,右將軍陳敏擁兵作亂,派兄弟陳恢率軍進攻武昌。荊州刺史劉弘,決定起用陶侃為江夏太守,帶兵迎擊陳恢。

陶侃初次帶兵,不負眾望,連連獲勝。部將都反映他治軍嚴明,廉潔奉公,處處以身作則,深得部下擁戴,很快,陶侃就被升為龍驤將軍、武昌太守。他先後多次受朝廷派遣,南征北戰,因功被封為柴桑侯。

後來,陶侃在擔任廣州刺史期間,由於局勢平靜,軍務比較空閑。他每天清早起床後,總要將一百塊磚搬到屋外,等黃昏時再搬進屋來。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中原還沒有收複,我怕過分安逸了,將來不能再為國出力。”

當時有個屯騎校尉叫郭默,是個驕橫跋扈的人,曾為泄私憤,殺害了平南將軍劉胤。事後,他還偽造皇帝詔書,誣陷劉胤造反,通報給各個州郡。宰相王導,怕難以製服郭默,不但不敢問罪,反而任命他為西中郎將、江州刺史,以示安撫。

陶侃得知後,立即上表,請求討伐郭默。他還寫信給宰相王導說:“郭默殺掉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做州官。難道他殺掉宰相,也讓他當宰相不成?”王導看了奏章後,采納了陶侃的意見,並且派他出兵討伐郭默。

郭默聽說陶侃要親自出馬前來討伐,心裏非常恐慌,準備率軍離開江州(今江西九江),南下占領豫章(今江西南昌)。誰知,郭默還沒來得及動身,陶侃已兵臨城下,把江州包圍得水泄不通。

叛將宋侯見大勢已去,便逮捕了郭默,開城迎降。陶侃終於“兵不血刃”地平定了這場叛亂。

由於陶侃治軍有方,屢建戰功並威名遠揚,對鞏固晉朝的統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而晉成帝下詔書拜陶侃為大將軍,同時賞賜了很多寶物,授予各種特殊的榮譽。陶侃卻沒有居功自傲,一再上表辭讓。公元334年夏天,陶侃病逝。他死後,被朝廷追封為大司馬。

說到“兵不血刃”這個成語,還使人想起解放戰爭時期的北平和平解放。正是由於我黨的英明決策以及人民解放軍的威名和傅作義將軍的深明大義,終於使北平“兵不血刃”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