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步兵陣法(2 / 3)

如果是在山地作戰,橫陣難以展開,李靖主張將進攻陣勢改為“豎陣”。將弩兵、弓兵、戰鋒分別編隊,依次一一豎向排列,後方並列駐隊,一齊聞鼓聲發起衝鋒。顯然是企圖依靠弩、弓兵密集發射箭矢打開缺口,戰鋒隊乘勢向前格鬥;如果進攻受阻,第二波再如法炮製。

李靖以2萬人、其中1.4萬人為戰鬥兵的部隊為例,主張編成七個軍: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左虞侯軍、右虞侯軍。中軍是指揮部所在地。作戰時可以將七個軍成一字形排開為“橫陣”,每個軍按照上述基本陣法排列陣勢,軍與軍之間有間隔,中軍位於中央,並在最右方部署“奇兵”。這是一個可以機動的基本陣勢。在追擊戰時可以改為“雁行陣”,以右虞侯軍突前,兩邊梯次排列其餘六軍。在駐紮以及防守時可以將中軍位於中央,其餘六個軍環繞中軍部署,這被後世稱之為“六花陣”。

曆代最重視陣法的莫過於宋朝。宋朝最大的軍事威脅始終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騎兵,而宋朝因為喪失了放牧馬匹的優良草場,一直組織不起像樣的騎兵與之抗衡。為了在野戰中取得優勢,宋太祖親自製作了“禦製平戎萬全陣圖”,試圖以綿密縱深的陣勢來抵禦騎兵的衝擊。這個陣法是一個空前的大陣,以11萬多名步兵組成三個方二裏的大方陣,每個方陣周遭每五步就排列大車一乘、步兵22人,1400多乘大車圍起的陣地內還有5000名步兵為預備隊。在這三個大方陣外部署騎兵,前、後兩陣各5000騎兵,東、西稍陣(即兩翼)各1萬騎兵。總兵力達到14萬多人,展開的正麵寬達17裏。這個陣勢似乎是要等對方騎兵先進攻,再來後發製人。這張陣圖算是宋朝皇帝的傳家寶,代代相傳,可是顯而易見的是,總是力求按照這張陣圖去作戰的宋朝軍隊既沒有能夠“平戎”,也沒有能夠“萬全”,北宋初期對遼、西夏的戰爭史幾乎就是一整部敗仗記錄。

北宋後期的《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當時宋朝軍隊使用的一些主要的陣法,號為“本朝八陣”。該書以指揮1.4萬人的軍隊(50人為隊,共200隊步兵,80隊騎兵)為例,圖示了這八種陣法。其基本的陣勢是四方形的方陣。組成“牝陣”時,左右兩翼向前伸出一支小部隊,比前代的倒八字的“箕陣”要保守得多。組成“牡陣”時,前軍以弓、弩隊為首,以下戰鋒隊、戰隊依次展開,形成錐形攻擊陣勢,而主力仍組成四方的陣勢。組成所謂“衝方陣”,實際仍然是四方形的方陣。組成“車輪陣”(也就是“圓陣”)時,與唐“六花陣”相仿,排列六邊形的陣勢。“罘陣”是將前、後軍展開為橫隊,主力在中央為縱隊,橫隊搜索,主力突擊。“雁行陣”是八字形的陣勢。“容輜重方陣”,是防守的陣勢,將輜重車輛圍護在中央。總的來看都是以密集、但機動性較差的步兵方陣為主體。

南宋初年吳磷在今陝甘一帶組織防禦,為對付金軍騎兵衝擊,又設計“迭陣”。作戰時以鐵鏈連接的拒馬擋在陣前,第一排為長槍兵,坐在地上,樹起長槍以屏障身後的弓箭手;第二排為最強弓手,第三排為強弩手,采用跪姿發射;第四排為神臂弓手,采用立姿發射。敵軍至百步內,神臂弓發射,70步距離時,強弓、強弩齊射。然後兩翼騎兵轉到陣前掩護第二撥步兵上前列陣。這一戰術以步兵輪番上前發射箭矢來代替貼身肉搏,收到一定的效果,1141年吳磷就以迭陣在剡家灣(今甘肅天水東北)打敗呼珊率領的3萬金軍。

明朝時火器開始大量裝備軍隊,對於傳統步兵戰術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有頭腦的指揮官開始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火器的作用。其中最成功的是戚繼光,他改革了傳統的步兵戰鬥隊形,並且能夠因地製宜,針對不同的敵軍采用不同的步兵戰鬥隊形,使傳統的步兵戰陣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在東南沿海地區與倭寇作戰時,戚繼光注意到倭寇擅長短兵近戰格鬥以及伏擊、奇襲戰術,針對敵軍這一特點,他設計的基本戰術是以長兵頂住敵軍,不讓敵軍的快刀發揮作用,並將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結合在一起,隨時可以投入戰鬥。他編練的“戚家軍”每伍由兩個長槍兵、一個狼筅兵、一個銳鈀兵、一個藤牌(或長牌)兵組成,兩個伍組成的隊由一名隊長指揮。平時行軍隊形號為“鴛鴦陣”(兩列縱隊):兩個藤牌或長牌兵在前,隊長居右側指揮,後麵依次是兩個狼筅兵、四個長槍兵、兩個銳鈀兵。分伍為單列縱隊行軍,也是同樣的順序。在遭遇倭寇突襲時,兩列縱隊即展開排列為“三才陣”的橫隊:隊長居中,兩邊由狼筅護衛、身後兩側是銳鈀兵支援,兩邊各有一組由藤牌或長牌並護衛的長槍兵,這樣的陣勢使倭寇被狼筅頂在遠處無法靠近,無法使用快刀,相反會被長槍戳傷;一列縱隊展開“小三才陣”:狼筅兵居中、兩側為長槍兵,藤牌兵及銳鈀兵分守左右兩翼。在足以展開的地形上,遇有敵情全軍集結,中軍居中,各營分別組成5×5(隊)的方陣占據中軍前後左右位置,形成十字形的陣勢。前營向前方發起攻擊時,左右兩個營分別從兩側包抄敵軍,後營分隊插入前營各隊之間的間隙,增加攻擊密度。如果是在預設陣地與敵軍作戰,在前方兩側設鳥槍伏兵,三個營大致成鈍三角,中軍居中後方策應,引誘敵軍發起攻擊後,伏兵猛烈射擊,全軍出擊,割裂敵軍予以殲滅。如果戰鬥不利,也強調各營、各哨、各隊要相互接應,逐次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