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戈(1 / 1)

在漢字裏,凡是表示戰爭或武裝之類意思的字絕大多數都屬於“戈”部首,而且後世往往以“幹戈”來統指所有的兵器,或者以“兵戈”來指戰爭。可見戈至少在文字產生時就已經是一種標準武器,而且從古代文獻和考古材料來看,戈也確實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軍隊的製式裝備。

戈的基本結構是在木柄上橫綁一片刃具。在作戰時需要揮動木棒,以這片刃具啄擊或勾擊對方。所以後來把它歸類為“啄兵器”或“勾兵器”。刃具最早采用的是石、骨、蚌殼之類的材料,以後改成青銅。發展的形式是將刃具與木棒結合的部位加長,沿木棒延伸的部分稱為“胡”,刃具稱為“援”,刃具後部稱為“內”。在胡與內上打有“穿”,以便用繩索捆綁在木柄“秘”上。而且胡與內也都可以磨削刃口,增加殺傷力。越是到後來,戈的胡越長,穿的數目越多,而援也做成弧形。按照《考工記》的記載,戈的標準規格是:寬2寸,內長4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約448克),柄長6尺6寸(周代8寸為1尺,每尺合今19.91厘米)。

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兵器,至今為止還沒有在任何其他的古代文明遺跡中發現過類似的兵器。有人認為這是遠古的獵人受到鳥喙或獸角的啟發,也有的人認為是從農民的鐮刀發展而來。不過無論如何戈的有效殺傷範圍實在是有限,因此戈本身在秦漢以後的軍隊武庫中就再也不見了蹤影,隻有它和矛的結合兵器“戟”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