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矛(1 / 1)

用來刺殺野獸或敵人的銳器,也是遠古時代人們最早的工具兼武器。開始時是用獸角或尖形的石器安裝在木杆上,到了青銅時代,開始出現了尖鋒兩刃、後部開有安裝木柄的“銎”的金屬矛頭。從考古資料中可以知道,商代時長矛就已被作為主要的兵器,並發展出很多的種類。戰國以後采用鐵製矛頭,殺傷力更大。

《周禮》“五兵”中的“酋矛”和“夷矛”,據《考工記》一書的記載,前者是步卒使用的,柄長2丈(約398厘米);後者是戰車上的甲士使用的,柄長2丈4尺(約478厘米)。這樣長的矛恐怕很難近戰,隻能向前直刺,屬於衝擊型的武器。後來的長矛達到這個長度的就算出奇了,比如《三國誌·蜀·張飛傳》記載張飛用的長矛“長丈八”,按照當時的東漢1尺合今23.04厘米計算,張飛的長矛長度是414.72厘米,還短於周代車用長矛。

漢唐時期一般的長矛標準長度是8尺,略長於普通成年男子的身高(當時一般以7尺為男子標準身高)。有的更短,供騎兵單手使用,叫做“手矛”。長度達到“丈八”的一般稱“槊”,或叫“鈹”、“稍”。比如曹操征討江南時,在軍中“橫槊賦詩”,手持的就是這種長矛。

隨著魏晉南北朝時馬鐙的普及,重甲騎兵可以穩坐在馬背上,手持這種4米左右長度的長矛發起衝擊,敵人很難阻擋。不過和後來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騎士一樣,在馬上熟練使用槊是一門很難掌握的技藝,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要有相當的天賦。根據《舊唐書》等史料的記載,唐初名將尉遲敬德(即尉遲恭)、程知節(即程咬金)等都是以這種技藝聞名。比如《程知節傳》稱:“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尤其是尉遲敬德更是號為天下第一的馬槊高手。《尉遲敬德傳》稱“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人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能夠躲避敵人的槊,而且還能夠馬上奪槊。齊王李元吉也善於馬槊,要親自和尉遲敬德比試馬槊。尉遲敬德建議讓齊王的槊保留長矛矛頭,自己使用的則去掉矛頭。比試幾個回合,齊王都無法刺中尉遲敬德。秦王李世民讚歎不已,問尉遲敬德:“是奪槊難還是避槊難?”尉遲敬德回答說是奪槊難。李世民就要他去奪齊王的槊。雙方再次比試,才一會兒,尉遲敬德就三次奪得齊王的槊。齊王李元吉視此為奇恥大辱,埋伏下日後相害的伏筆。

唐宋時期長矛還成為“禁兵器”,隻能由國家掌握,一般的百姓不得私藏長矛,尤其是稍。按照唐代法典《唐律疏議》的規定,家中私藏矛、矛肖,要判處一年半徒刑;私自製造的,加重一等處罰(判處兩年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