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戟(1 / 1)

矛可以直刺,戈能夠橫擊,兩者結合的兵器必然是優勢互補,這就是傳奇式的兵器“戟”。最早的戟出土於河北槁城商代遺址,是簡單地在長矛的矛頭下綁上戈。而到西周時戟已是大為普及,最常見的是用青銅鑄成的矛戈一體化的、呈現十字形狀的戟。按照《考工記》的記載,戟的標準尺寸是寬1寸半,內為寬度的3倍,胡為寬度的4倍,援為寬度的5倍。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尺。鑄造戈、戟的合金比例是“四分其金(銅)而錫居一”。

到了春秋時期,將戈綁在矛柄上的戟又再次流行,還出現在矛頭下安兩三個戈的兩聯裝、三聯裝的戟。但到戰國時期,隨著鋼鐵鑄造技術的進步,各國軍隊又開始大量裝備矛戈一體化的戟。這時的戟的形製也逐漸脫離了原來戈矛的式樣,內被取消,形成“卜”字形的戟體。

戟是戰國秦漢時期軍隊的標準武器,史書裏往往將“持戟”作為軍隊的代稱。如《史記》記載平原君遊說楚王,稱“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狹義的“持戟”是指宮廷或將幕府的衛士。著名刺客聶政刺殺韓國相國俠累,俠累身邊“持兵戟”的衛士眾多,聶政直入案前,殺死俠累。韓信自稱原來在項羽手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持戟”。

戟的殺傷力大,適合於單人作戰,是秦漢時期將領們常用的武器。《史記》記載項羽親自出戰時“披甲持戟”。《漢書》記載西漢時“七國之亂”,灌夫的父親被叛亂的吳王軍隊殺死,灌夫“披甲持戟”衝進吳軍大營,一直殺到中軍帳下後複出,以此“名冠三軍”。《三國誌》裏有很多有關戟的傳奇故事。比如董卓生性多疑,脾氣暴躁,呂布為他部將時,偶爾為了一點小事惹了他生氣,就將“手戟”(單手用的戟)扔將過去。曹操的大將張遼在逍遙津戰役中“披甲持戟”,親自衝鋒陷陣,孫權隻得退到小高地上“以長戟自衛”。

曆史上使用戟最出名的將領是曹操的部將典韋。典韋原來是個刺客,曾獨自以匕首為人刺殺仇人,然後逃回所乘車輛,取出“刀、戟”和追兵“轉戰數裏”而逃走。投奔曹操後有一次和呂布軍隊作戰,他帶了幾十個人,穿上兩重鎧甲,不用盾牌,“但持長矛撩戟”。在對方逼近到五步左右時,“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平時他喜歡使用“大雙戟與長刀”,軍中號為“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雙戟”應該是指一矛兩戈的兩聯裝戟)。後來在張繡反戈時,他為掩護曹操,堅守中軍帳,“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人,輒十餘矛摧”,最後力竭被殺。

或許可能戟的製造成本比較高,或者是戟的橫擊作用不再受重視,南北朝時的軍隊一般已不再裝備戟,隻有在特殊場合下,才會使用這一武器。比如南陳將領章昭達率軍進攻江陵,為破壞敵軍運輸軍糧的索橋,“命軍士為長戟,施於樓船之上,仰割其索”,終於斷絕敵軍糧道,得以攻破江陵城。有些將領還習慣用戟,如《舊唐書》記載唐代名將薛仁貴跟隨唐太宗征高麗,安地城戰役中他身穿白衣,手握長戟,腰掛勁弓,“大呼先人,所向無敵”。

曆代的宮廷衛士也使用戟,戟從作戰武器逐漸變成一種儀仗用具,有“陛戟”、“榮戟”等等名目。北朝隋唐時期的軍隊已不裝備戟,但三品以上官員的家門口,可以“列戟”12枝,顯示府邸的威嚴氣勢。比如《舊唐書》記載唐初大臣張儉,兄弟三人幾乎同時官至三品以上,三家宅院門前都樹綮戟,人號“三戟張家”。開元時大臣崔琳與兄弟崔矽、崔瑤在東都洛陽私邸門口列戟,號“三戟崔家”。韋斌、韋陟、韋由、韋糸舀四兄弟先後官登三品,四家同時列戟,“衣冠之盛,罕有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