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的原意就是指尖頭木棒,應該也是一種極其古老的兵器。後世的槍和長矛相似,隻是槍頭比矛頭要短小,槍杆一般僅等身長,比較輕便,利於格鬥。戰國時期步兵已開始使用槍,魏晉以後槍成為製式武器,既有步兵使用的槍,也有騎兵使用的槍。比如唐初名將秦瓊跟隨李世民出征作戰時,如果發現“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他就“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唐中葉名將哥舒翰也善於使槍。有一次與吐蕃的戰役中,他一個人手持半截槍阻擋三隊敵軍,由此成名。他平時在追擊戰時往往把槍架到逃敵肩上,大喝一聲,乘敵人回頭時,“從而刺其喉”,然後順勢往上一挑,“皆剔高三五尺而墮,無不死者”。五代後梁名將王彥章,“常持鐵槍衝堅陷陣”,號為“王鐵槍”。據《宋史》記載,南宋著名愛國將領嶽飛也是使一杆“丈八鐵槍”。
宋代槍已完全取代原來長矛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兵器。宋代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稱“陣所適用者,莫槍若也”,種類也發展到有十多種,有步兵專用於野戰的素木槍、鴉項槍、四棱槍頭的錐槍、槍頭下有防奪短刃的太寧筆槍,專用於攻城的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槍,專用於守城的拐突槍、抓槍、拐刃槍、鉤槍,有騎兵專用的單鉤、雙鉤槍等等。總的特點是在刺殺為主的槍頭側麵加上各種刃具以防對方抓奪,並且也起到一定的殺傷作用。明代軍隊製式槍有長槍、鐵鉤槍、龍刀槍,比較簡單,而清代軍隊裝備的槍和宋代一樣也有十多種之多,主要特點是結合戟的形式,突出槍的側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