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與生產過程無直接關係的促進價值發展的勞動的物質報酬。在五種情況中這是最複雜的一種。這裏的勞動者又可以細分成很多種,例如有與將來生產發展有關的基礎科學研究人1,與勞動力價值發展有關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還有必須保障價值發展有一個正常秩序的公務1等。這些人如前文所分析的都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促進價值發展必不可少的勞動者。這些勞動報酬的來4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勞動者的消費;二是通過國家的再分配。前者是通過勞動者的消費,把相應的物質財富轉移到有關的勞動者手中;後者是國家通過財政手段來轉移物質財富。
二、與負價值熵相應的物質財富分配的主要途徑
從上述五種情況,可以看到與負價值熵相應的物質財富分配的主要途徑有三條。
1.通過新的等價交換關係建立。隨著價值發展,單位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反映的使用價值量發生了變化。這也就意味著勞動者能用一個單位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換得更多的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在這一過程中隻要“與時俱進”,就能得到相應的報酬。同樣,雖然隨著時間流動,一個企業的投資的價值量會“縮水”,但隻要參加社會的整個勞動過程,其“縮水”量的相應物質財富也會隨著新的等價交換關係得到補償。當然這一補償量要根據該企業“與時俱進”的程度。這裏所謂新的等價交換關係,是指由於各行各業的生產率變動是不同的,這不僅會造成不同行業間的等價交換時的使用價值量的變化,同時在這一動態變動中各行各業的價值變動反映速度也會因各種原因而產生時差。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與負價值熵相應的物質財富的補償。
2.通過獲取超額利潤得到報酬。一個企業通過技術進步、管理改進、進入創新事業都有可能得到比一般企業更多的利潤。在價值發展過程中,一個企業的超額利潤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回歸到平均利潤。除非產生創新,我們可以把後者看成另一個超額利潤的形成過程。一個超額利潤到向平均利潤的回歸,是一個逐漸的量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部分,我們可以把它視作社會給予該企業促進社會價值發展的報酬。相應增加的物質財富是勞動者在促進價值發展的過程中創造的,應該給予相應的勞動者。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一部分的物質財富大部分給資本剝奪了,成了企業的超額剩餘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部分的收益應是“知本”的報酬,當然要注意生產勞動是一個整體,除主要技術人1以外,管理者、第一線的勞動者也參與了促進價值發展的過程。
這個超過平均利潤的部分的產生如果是由企業外的原因所造成的,這將會通過技術轉讓、專利買賣等知識產權的交易來分配相應的收益。
2.通過國家的再分配。前麵已經論證了負價值熵的形成是一個係統運動的共同產物,與負價值熵相應的物質財富的產生是社會上全體勞動者共同勞動的產物。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利用國家力量來分配與負價值熵相應的物質財富是必要的。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在價值發展中的按資分配的公平性,為了資本發展的共同的長6利益,也不得不利用國家的力量來分配與負價值熵相應的物質財富。
通過國家再分配物質財富的主要方麵有:
(1)基礎教育和基本福利;(2)重大的基礎研究;(2)部分文化建設(如博物館、考古、少數民族的文字搶救等);(4)公共基礎設施;(5)國家機構與公務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