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涼粉便宜到五分錢一碗,可,由於窮,多數人,吃不起它。
寨原村,?製作涼粉最有名叫邦昭[已故]。他在鎮上賣涼粉多年,人緣好,涼粉品質佳。據傳,八十年代,市劇團來此演出,邦昭在台後賣涼粉。戲沒趣味,大家紛紛在台後吃涼粉。好事者一看,看戲的還沒吃涼粉的多。
由於涼粉口味獨特[聞者餿,吃著酸香],外地紛紛引進,沒有成功的。原因簡單:土窯洞常年衡溫,適宜生物發酵。
鄭州,南陽等市隻好從靈寶托運過去,它不做小吃,做大菜。涼粉刨絲加黃瓜絲,薄荷,調芝麻醬紅油是特色涼菜。涼粉切大薄片在平底鍋煎焦黃,中間捂幾片饅頭,成特色炒菜。很受食客歡迎。?9,,洛寧蒸肉----【【洛陽晚報】】
作者:楊寧波
豫西洛寧縣的人文資源多不枚舉,有飲譽中外的河洛文化標誌“河圖洛書”的洛書之源“洛出書處”;漢文字之源“倉頡造字台”;樂津之源黃帝樂師伶倫取竹為管之“嶰溪穀”;大禹劈山導洛之龍頭山、禹門河和大禹治水遇鹿之處夏鹿台;清帝敇修之程顥、程頣祠及其後裔總兵程福亮故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裏有與外部迥異的民俗風情。文化方麵,麥秸稈作畫;古樹根上雕刻。生活類秦非秦,言語更獨具一格。這裏說它那令人垂誕三尺的蒸肉。
蒸肉的由來?需說它'母親'--‘蒸菜’來龍去脈。蒸菜是中國烹飪方法的一種。最早蒸菜數湖北“天門蒸菜”,據說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最初,居住在江漢平原的農民們在那災荒不斷、戰亂頻發的境況下,為了填飽肚子,隻好把一點點穀物磨成粉,弄點野菜拌成菜糊充饑。其實,蒸菜,蒸肉是姐弟。它的爹爹都是--‘麥飯’。因為秦漢時期,中國才發明蒸籠。人們才學會用它蒸飯。經旋轉石磨加工的麥粉拌菜後,蒸做主食。從西漢《急就篇》關於“餅餌、麥飯、甘豆羹”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麥飯食史特早。但在古代,磨製小麥一般是先浸泡,然後磨碎或搗碎,麥仁、麥殼摻雜,外觀粗劣,口感幹硬,難以下咽。所以,麥飯一直是廣大貧苦人的食物。寒食節、清明節用它來祭祖,平日裏,配以野菜,如馬齒莧、灰條、豬毛菜等蒸製一番,蘸食鹽水、辣子水,聊以充饑。也可以說,麥飯,蒸菜,蒸肉是一家人,是兄弟姊妹,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麥麵粉【玉米麵】三、五斤,伴十多顆八角放鍋中,用個把小時的小火,焙黃它們。一斤五花肉切三公分大,半公分厚的片。和花椒粒生炒,讓它出油。揀出花椒,放蔥花、鹽、醬油。炒出個臉紅耳赤、油香光亮的配角來。紅薯粉條開水衝燙。不等它進‘病房’便撈出,送到廚房。麵粉、大肉片、粉條來個‘桃園三結義’。便衝進殺氣騰騰的蒸籠試圖掙一份屬於自己的天下。
皇天不負有心人!果不其然,令人垂誕三尺的洛寧蒸肉名滿豫西的‘九朝古都’
10,1,鍘刀麵----【【網廚周刊】】刊載
古虢國,今靈寶市一帶山區人家的案板上放一樽鍘刀。大家知道;鍘刀用來鍘草喂牛羊。鍘刀放擀麵做飯的案板,不會是切菜蔬不用菜刀,而用鍘刀剁。問問他們,才知道做鍘刀麵。
鍘刀麵在靈寶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切麵的鍘刀長3尺半,[其中,刀長二尺半,刀把有一尺]寬5寸到一尺,刀背有一寸半,刀頂端還有突出半尺長,寬三寸的鐵棍。頗像莊稼人喂牛羊鍘草的刀。
每天中午上地幹活前,農婦用一兩堿,斤半溫水化開,和四斤麵粉打成麵絮[加雞蛋四個更好],用木杠壓成一塊硬麵。濕布蓋嚴。下了響,在案板[裏低,外高坡度為20度左右],使長擀杖壓平,擀做銅錢厚的麵片,撒厚厚一層玉米麵防粘連,邊抖邊展,反複疊做一尺寬麵片層。用大刀切製。
鍘刀麵分幾種刀法1:細麵,其細如龍須;2,簾子篾麵,粗細如門簾上的竹篾子;闊麵,寬如韭菜葉(多做成撈麵,熱幹麵);4,閃刀麵,有兩三個韭菜葉寬,切麵時,實切一刀,閃寬一刀,故名閃刀。
通常,鍘刀麵有湯麵,臊子麵,涼拌麵,炒麵等等。其中,盛夏時節,雞蛋.西紅柿.青椒大受歡迎。
雞蛋,青椒,西紅柿是鍘刀麵的絕配。做湯麵,炒蔥花,蒜片,添水燒。雞蛋沿鍋打成荷包蛋。下麵煮好舀碗中。西紅柿切片,青椒切絲擺上。看上去紅.白.綠,霎是好看。做撈麵;炒雞蛋,再放青椒,西紅柿。最後下麵,撈出。那老大一碗,真讓人吃一個飽。
2,狼扣眼--【【中國烹飪】】刊載
隴海鐵路未修築前,小秦嶺的狼成群接隊到黃河邊的農莊裏覓食。傍晚,借著夜色,沿著河床,狼溜進沿河而居的村落。偷雞,啃豬崽。連小孩也不放過。鬧了一夜,未有收獲的狼,大白天藏在田野外的墳頭,借農人勞作之際下手。農忙時節,婦女.兒童得上地幫忙。於是,狼圍著孩子轉。趕也趕不走。孩子顧不上玩耍,驚恐地圍繞著大人。
等到農閑,母親們想撫平孩子的憂愁。便做一種名叫‘狼扣眼’的小吃。
水磨磨製的玉米麵,用細籮篩放擀麵杖來回拉動。篩選更精細的玉米麵。少參合麥麵,增加黏度。用沸騰的水衝燙,灑些糖,攪勻晾涼,捏指頭尖大小的一份麵泥,輕輕按中間,壓作似一掰倆瓣的杏肉瓤子。
鍋裏丟些紅小豆,添水燒開,為了湯汁更加紅豔,舀起湯水,再倒下去。像揚場一般。待紅豆成泥,把捏好的杏肉瓤子煮煮。
紅豆湯像狼的眼睛那般紅豔豔,漂浮滿碗的杏肉瓤子擋住狼的眼睛。假如把和狼眼眶一般大小的杏肉瓤子撈起來,剛好安在狼的眼上,剛好擋住狼的眼珠仁。瞎了眼的狼雖四處轉悠,卻不會發現孩子的蹤影。更傷害不了他們。
享受甜絲絲的美味,聽媽媽的鼓勵.打氣,早把狼拋到九霄雲外。
隴海鐵路修築了,比狼嚎不知大幾百倍的蒸汽機車聲,震得地動房抖的鐵輪,讓狼們躲在山裏都驚慌失措。從此,難覓尋狼的蹤影。
不受狼的騷擾,孩子們到處興高采列。隻是,那飽含濃濃母愛的‘狼扣眼’小吃仍傳下來
3,棗沫糊
靈寶明棗樹是明朝末期栽植的,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曆史。這些棗樹所產棗兒,個頭特別大,核小、肉厚、含糖量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棗鄉的人們生活中少不了紅棗。紅棗製作的糕點是豫西人永不落伍的禮品。嫁閨女的人家,需蒸紅棗發麵糕,其上點綴白麵捏製的花、鳥、蟲、草作禮物送給男方。娶媳婦的人家,在坑頭、窗台、甚至臉盆,都放一個紅棗糕。生兒子,做棗糕,寓意:早早長高。走親戚也帶棗饃,以圖甜甜美美。過大年,紅棗更派上用場。“灶王爺”得享用紅棗糕,“土地爺”也不能少,各路神靈,各代祖宗都要聞一聞紅棗的香氣。再這兒,將棗鄉人常做的棗沫糊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