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普通人”的共同點又是什麼呢?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自卑是許多人身上明顯存在的生存危機,因為這些人在自信者麵前都是脆弱的軟體動物。自卑是一種消極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是一種危機心態。自卑感就是個體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貶低成一種危機成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
208、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執
當你確定了目標以後,下一步便是鑒定自己的目標,或者說鑒定自己所希望達到的領域。如果你決心作一下改變,就必須考慮到改變後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決定解決某一問題,就必須考慮到解決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當描述了理想的目標以後,你必須研究一下達到該目標所需的時間、財力、人力的花費是多少,你的選擇、途徑和方法隻有經過檢驗,方能估量出目標的現實性。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目標是可行的,否則,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標。
(1)告訴自己“總會有別的辦法可以辦到”。
每年有幾千家新公司獲準成立,可是5年以後,隻有一小部分仍然繼續營運。那些半路退出的人會這麼說:“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隻好退出為妙。”真正的關鍵在於他們遭遇障礙時,隻想到失敗,因此才會失敗。
你如果認為困難無法解決,就會真的找不到出路。因此一定要拒絕“無能為力”的想法。
(2)先停下,然後再重新開始。我們時常鑽進牛角尖而不能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決方法。
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查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
209、摒棄貪婪之心
貪婪心理是一種較頑固,且易對患者自身造成損害(如直接導致患者犯罪入獄)的異常心理,必須予以高度警惕。
摒棄貪婪的具體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抄錄古代名人鞭撻或諷刺貪婪的詩,文、格言,做成條幅,掛於室內,每日朗誦、默誦用以自警。
二十問法。也是一種自我反思法,即在紙上連續二十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加思索,限時二十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然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作較深層次的分析。分析清楚後,便下定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貪婪的惡習。
認知法。即做到知足常樂,便不會有非份之想,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著重向他指出: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人生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你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地位、身份上升,就利用手中的職權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一定的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任何人的生活都有歡樂也有缺失,不能搞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210、不要把自己孤立起來
不要有意去孤立自己,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說出自己缺點的勇氣,一個太過內向的人,是會讓他周圍的同伴所厭棄的。
某一所著名女子大學的一位年老教授,在參加學生的聯歡會時,一直不停地感歎。
那一天的情形是這樣的:酒過三巡之後,有一位教授建議來一點餘興節目。首先由他自己先唱一首歌,然後再由他把麥克風交給其他的女學生,讓她們繼續表演。但在場的女學生都你推我拖,沒有一個肯伸手接過麥克風來大方地表演。不僅如此,甚至其中還有一部分女學生在盡量設法躲避那位教授的視線。
這位老教授感慨於這一群女學生在大學畢業以後,進入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他是為這些女學生們的未來生活憂慮。
也許在這些女學生中,大多認為害羞好。認為內向、矜持,才能真正代表女性的矜持和教養。因為有了這種誤解,所以她們才沉默,才不肯當眾作大方的表演。
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說出自己缺點的勇氣。即使因為這個緣故而被人看不起也不要緊。何況人家在聽到你坦白的傾訴以後,隻會欽佩你的坦誠和勇氣,而不至於輕視你。如果從這個觀點出發,你在人際關係中就能享受到愉快。
211、怎樣麵對孤獨
現實的,脫離理想化色彩的人們,已漸漸學會不將孤獨過於文學化,而它本身就是心理病態,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廣為流行的有以下幾種。
(1)都市孤獨症
城市生活的刻板、單調、枯燥、忙忙碌碌使人們難以避免地庸庸碌碌,三點一線,循環往複,從而變得千篇一律的日子太無奈,太沒意思了。這種孤獨和陌生感,我們可以通過結交朋友,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或一些娛樂活動來治愈它。
(2)兒童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大多為城市兒童,尤其是大城市小家庭,它表現為遲鈍、反應不夠靈敏、刻板、孤僻,做一些習慣的動作,不逆不反,隻是一味地乏味,一味地無奈,顯得無所謂。
對兒童患有孤獨症,家庭和社會應負有很大責任。調節好學習、娛樂、休息的時間比例,在群體生活中,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3)老年孤獨症
人的衰老包括心理衰老和生理衰老兩種。心理衰老又促進生理上的衰老,生理上的衰老,反過來影響人的情緒,減弱人們的自信心。作為子女,應該培養老年人的好奇心,使其常常動腦筋,思考一些有趣的問題,陪伴老人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讓他們投入社會群體中,這樣即安全又可以讓老人快樂。
212、如何麵對抑鬱症
如何走出抑鬱呢?以下是幾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1)為自己創建“個人空間”
其實,你應當將這些需要告訴你愛的和愛你的人。如果你懂得在人際關係中為自己留有一份空間,你將會減少自己潛在的不滿及想逃避的欲望。
(2)做一些積極的活動
抑鬱的時候,我們可以計劃做一些積極的活動,那些能給你帶來快樂的活動。哪怕你所從事的活動,隻能給你帶來一絲絲的快樂。
(3)不要臥床不起
情緒低落時,千萬不要整天臥床不起,反而應比平時早起一點。
(4)小心興奮劑的副作用
它們可以人為地讓你神經興奮,忘卻煩惱,但藥性消退後會令你更加憂慮。
(5)讓別人了解你的痛苦
當你感到心情不好時,不要一個人強忍,而要學會讓你的配偶或者好友了解你的苦惱。
213、怎樣擺脫憂愁
憂愁是人在不利環境下產生的一種情緒抑製,會給人帶來很多害處。因此,學會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擺脫憂愁的困擾,是很有必要的。
麵對憂愁怎麼辦?常有人用“一醉解千愁”自我麻醉的辦法,這不足取。因為這是消極的,不但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會愁上加愁。明智的方法是這樣:
正視現實。凡是憂愁,大多有其原因,不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都要“既來之,則安之”。要懂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愁不能解決問題,重要的是行動。
轉移目標。人在發愁時,往往是集中精力苦思冥想地麵對現實的愁事,這樣無助於擺脫憂愁。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把希望和明天聯係起來,心中才能有一線希望,對未來才有光明感。
鍛煉意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抑鬱、孤獨、多愁善感、感情脆弱的人,最容易滋生憂愁;因此,平時就要注意個性的修養,其中最主要是意誌的鍛煉。修養高的人具備穩定的心態,不會因小事而激怒,更不會無端地發愁,能控製自己很好地適應客觀環境。
求醫問藥。對確有原因導致憂愁者,若長時間不能自拔,可求助心理醫生的幫助,也可遵醫囑用些藥物,很快就會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預防隱患疾病。
214、怎樣使自己不發怒
怒是一種不良的情緒狀態。古代素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的說法。生理研究表明,人在發怒時,會有一係列生理變化,如心跳加快、膽汁增多、呼吸緊迫、臉色改變,甚至全身發抖。這種情況對人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怎樣使自己不發怒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回避法。生活中遇到能引起人發怒的刺激時,應當力求避開,眼不見,心不煩,怒去一半。這是自我保護性的製怒方法。
(2)轉移法。在受到令人發怒的刺激時,大腦會產生強烈的興奮,這時如果主動地在大腦皮層裏建立另外一個興奮點,用它去抵消或削弱引起發怒的興奮,就會使怒氣平息。比如盛怒下的妻子,看到可愛的孩子天真地表演,會怒氣全消就是這個道理。
(3)升華法。怒從何來?常常是虛榮心強、心胸狹窄、感情脆弱、盛氣淩人所致,對此,可以用疏導的方法將煩惱與怒氣導向到高層次,升華到積極的追求上。以此激勵起發奮的行動,達到轉化的目的。
(4)控製法。這是一種主動的意識控製,主要是用自己的道德修養、意誌修養緩解和降低憤怒的情緒。
針對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方法,你將是一個永遠“包容”,不會發怒的人。
215、疑慮症的常見治療方法
疑慮證危害很大,稍不留神就會演化成多種有害症狀。
(1)學會自我調節
疑慮症是大腦皮層與內髒相互關係的機能失調而致,要解決這種病症,最好學會自我調節。
(2)放下心理包袱,切莫無病呻吟
如果你懷疑自己患了什麼病,最好盡快去醫院進行全麵細致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化驗及儀器檢查,否則影響學習和工作,甚至會誘發軀體疾病。
(3)以樂觀的情緒投入生活
一般說來,自己信任者的意見和結論總能給人一種放心感、安全感,如果信任者是某一方麵的權威,這種放心感就更加強烈。我們更應從自己身上獲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