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誰是西漢的“經濟牧羊人”(3 / 3)

卜式因為這次行為,再次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又兼他在齊國為官多年,政績卓著,這樣的好幹部,當然要提拔到中央裏來。就在這場“大清洗”運動後不久,卜式被提拔為禦史大夫,成為此時漢帝國的高官之一。漢武帝又特意“明告天下,使明知之”,此時的卜式,已經成為漢帝國出名的“愛國標兵”。 三

官升禦史大夫,標誌著卜式獲得的榮寵已經到了極點,但是他和漢武帝的關係,也從此開始惡化。

卜式和漢武帝之間的交惡,主要在對經濟改革的不同態度上。

前麵說過,當時漢武帝的經濟大改革,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對,包括鹽鐵官營,向商人征收個人所得稅,改革幣製等政策,都引發了強烈的不滿。比如西漢掌握財政的大司農顏異,就因為反對錢幣改革,被加了“腹誹”的罪名殺害。雖然酷烈如此,但是反對經濟改革的暗流仍在,漢武帝幾次要求商人們出錢捐助國家,都應者寥寥,也是因為當時整個商人階層對漢帝國財政政策的抵觸。提拔卜式為禦史大夫,是因為漢武帝認為卜式是經濟改革政策的支持者,足夠壓製反對派。但事與願違,卜式偏偏是經濟改革政策的反對者。

其實卜式對經濟改革的反對也是有限度的,他並不反對當時漢帝國實行調整稅收、增加商業稅的各項政策,這確實是增加國家稅收的重要手段,卜式反對的,是經濟改革中的暴利政策——鹽鐵官營。鹽鐵官營的實施,在當時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雖然商人們反對連連,但是國家從中收取了大量金錢,並且支持了國用,因此主流的士大夫們,還是積極讚揚的。真正看出其中潛藏問題的,還是卜式。卜式做禦史大夫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奏直斥鹽鐵官營的隱憂。他認為國家對鹽鐵業管得過死,一切的經營權利都由朝廷掌控壟斷,帶來的結果就是鐵器質量下降。而且國家將製鐵業收歸國有之後,同時也把鹽鐵的定價權收歸國有,鐵器價格過高,導致老百姓根本無力購買,而政府又強令老百姓購買,這樣就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長此以往,甚至會激起民變。針對當時漢帝國難以遏製的物價上漲問題,卜式認為,問題的症結在於政府大張旗鼓實行的船稅政策。征收船稅原本沒錯,但稅率過高,增加了商人的負擔,為了彌補損失,商人們也隻有提高商品的價格。卜式還認為,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超過了老百姓的個人購買能力,那麼後果將是非常可怕的。

卜式的這些觀點,從後麵發生的事實看,都是準得離譜的。鹽鐵官營的實行,確實挫傷了鋼鐵業的生產積極性,導致鐵器質量下降。而且鐵器的攤派購買,也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到了漢武帝統治的後期,老百姓之所以扔下土地,紛紛逃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具的價格遠遠超過了種地的收益。而漢帝國在這一點上,采取的是強製攤派的做法,每家每戶每年買多少鐵器,都有嚴格的規定,就算用不上也要買,錢是必須要交的。這樣做,漢帝國老百姓的負擔越發沉重,生產遭到的破壞是難以想象的。

卜式的這些看法,自然得罪了當時朝中的改革派,尤其是這場改革的倡導者桑弘羊。當時在朝堂上,桑弘羊曾經幾次和卜式發生爭論,桑弘羊洋洋自得地聲稱自己“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卜式卻斥責他“隻追小利,不識大體”。可桑弘羊這時候是漢武帝的寵臣,得罪了桑弘羊,也就等於得罪了漢武帝。與此同時,卜式還向漢武帝提出了“還富於民”的主張,即在對匈奴的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背景下,適當地把國家的稅收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尤其是要補償各地農民的生產生活。這些主張是在挑戰漢武帝的忍耐底線,但念在卜式幾次毀家紓難的義舉,漢武帝並沒有對卜式進行太多懲罰,隻是在公元前111年,把卜式從禦史大夫改成了太子太傅,這個任免決定可以說是明升暗降,表麵上卜式的地位上升,其實被剝奪了實權。

但卜式還在繼續得罪漢武帝,特別是在他擔任太子劉據的老師期間。卜式多次向劉據灌輸養民的思想,得到了劉據的認同。劉據在做太子的後期,多次提議漢武帝減少戰爭,發展生產,父子交惡,源頭就在於此。在做太子太傅期間,卜式還做了另一件事情,公元前110年,因為連年幹旱,卜式趁機上奏,請求漢武帝殺掉此時炙手可熱的寵臣桑弘羊,他認為正是桑弘羊惹得天怒人怨。對卜式的這個奏疏,漢武帝自然不接受,但是也沒有處罰卜式。卜式就這樣在太子太傅位置上得到了善終。關於他去世的年份,曆史上的記錄很混亂,大多是說在長安動亂之前,所以說他還是很幸運的,如果他活到了太子劉據叛亂時,很可能會被漢武帝滅族。

卜式的人生雖然簡單,但是他卻提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即養民思路。在他一生的各種奏章中,疾呼最多的,就是國家要還富於民、藏富於民,即用國家的經濟儲備,給予老百姓充足的經濟利益,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收入的增加。他的這些理論,當時不被漢武帝所接受,終其一生,漢武帝隻是把他當作一個愛國的楷模。但是在他的身後,特別是兩漢之後,他的理論被越來越多的統治者所采納,比如北宋王安石改革中的青苗法,就是脫胎於此,而明朝的優老之禮等福利政策,也與卜式的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說過,從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打敗匈奴後,戰禍連年的漢帝國其實麵臨著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機會,然而在桑弘羊和卜式這兩種不同的發展思路麵前,誌在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卻選擇了前者。如果他可以重新再選擇一次,漢朝最後平滅匈奴的進程,也許會順利得多,曆史恐怕也就是另一個寫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