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他的戎馬生涯裏,甚少有大規模殺戮的事情,基本都是隻要對方主動投降,就優待俘虜。但一旦出手攻擊,就要重創對手的有生力量。當年經營邊地的時候,他的方略同樣如此,不追求斬俘的數量,而是以安定邊關、促進民族融合為己任。對於歸鄉的匈奴部落,以及當地的羌族部落,都公正對待,理智處理各種民族糾紛,盡可能地化解民族矛盾。所以在他主持漢王朝軍事的那些年,漢王朝打仗不多,但戰果很豐碩,但凡戰爭,都一次性解決問題,打得敵人長時間不敢再來。“昭宣中興”的和平局麵,由此而奠定。
而趙充國也成了漢昭帝、漢宣帝兩任帝王在位時期的重要人物。比起諸多武將來,他不但會打仗,而且會混官場,不管是何等政治人物當權,和他的關係往往鐵杆得很。比如一度權傾朝野的大將軍霍光,對他就極為倚重。尤其是在漢昭帝駕崩之後,朝廷局麵撲朔迷離時,他站對了隊伍,堅決支持霍光,擁立劉詢為帝,這個抉擇也繼續給他帶來好運,即使後來霍光倒台,趙充國地位依然穩固。
劉詢即位,即曆史上的漢宣帝,趙充國被封為營平侯。此時他的名字令匈奴聞風喪膽。公元前72年,匈奴發動重兵攻打漢朝西域的重要屬國烏孫國,漢朝聞訊後,以趙充國統兵四萬出征。結果,匈奴人聞知趙充國前來,立刻嚇得腳底抹油,撥馬溜之乎也。不戰而屈人之兵,趙充國做到了。
在進行抗匈戰爭的同時,趙充國還有另一個對手:羌人。
當時的羌人,是河西走廊地區的原住民,最早接受匈奴的統治。漢朝占有河西走廊後,羌族人起先臣服於漢朝,但羌族部落眾多,實力分散,又兼匈奴撤走後,其力量迅速膨脹,與漢朝的衝突也日益增多。而屢次遭到漢朝軍事打擊後,匈奴也改變了策略,策反羌族暴亂,以牽製漢王朝。漢宣帝登基之後,羌族的叛亂日益增多,漸成漢朝這時期的大患。
但幸運的是,漢朝有趙充國。
在漢宣帝在位的公元前65年,羌族的叛亂已經很嚴重了。這時期的趙充國,已告老多年,無奈之下,漢宣帝再次將趙充國請回來問計。對河西羌族的情形,趙充國早就了然於胸,他詳細分析了當地的形勢,反對部分大臣提出的對羌族實行殘酷鎮壓的政策,提出應該甄別,即重點打擊其中蓄意叛亂的,對大部分的部落遣使安撫。但漢朝派出安撫羌族的使臣,卻惹出了事情。公元前61年,漢使義渠安國政策失當,在河西當地濫殺無辜羌族,引發當地羌族大規模叛亂,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麵。已經七十歲高齡的趙充國主動請纓,要求到河西去收拾亂子。他采取了謹慎的政策,依然是“百聞不如一見”,縝密地偵察敵情,弄清楚羌族部落的內部情況,然後分化瓦解,製定了三步走策略。首先重點打擊其中叛亂最嚴重的丁零部落,然後對其他叛亂部落圍而不打,采取對峙政策,在當地修築堡壘,準備屯田長期堅守。他的穩妥引起了漢宣帝的猜疑,急於解決問題的漢宣帝幾次下詔書申斥,但趙充國不為所動,反而屢次上書,陳述自己的方略,其中“攻敵易,攻心難”一句,昭示了其解決邊防問題的態度,在戰場上打敗對手容易,但真正要解決問題,還是要攻心。在他的堅持下,西漢帝國最終同意了他的平叛方略,一麵在當地繼續分化招撫,一麵查清了先前侵擾漢地的,是其中的先零部落,隨後火速動兵,重創先零部落,以迅速解決戰鬥的方式,給周邊的羌族上了課。恩威並施的策略果然奏效了。隨後諸多羌族誠心歸附,向漢帝國投誠,之後直到西漢末年,河西羌族部落甚少與漢帝國發生衝突。
這正是趙充國的偉大之處,他也許讀書不多,但是知道一個最重要的道理:戰爭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繼續製造仇恨,軍人的職責是保衛國家平安,而不是一味追求戰功。彌合民族之間的仇恨,比單純的廝殺更有意義。終其一生,他都是這個態度。 三
羌族問題的解決,使趙充國在漢朝的威望無以複加。之後他再次退休,但是漢宣帝卻命他退而不休,每次國家邊境有事,漢宣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請趙充國前來商議。每次趙充國都不計較個人得失,完全從國家大政方針出發,為漢帝國分析利害,多次阻止漢帝國主動發生對外戰爭。“昭宣中興”的和平局麵,也因此得到延續。公元前52年,這位一生操勞邊事的名將溘然長逝,享年八十六歲。他起於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末期,卻大器晚成,成名於西漢帝國最後的輝煌——“昭宣中興”時期。他主持軍政期間,雖未對匈奴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安邊持重,多次擊退匈奴對漢地的侵擾。也正是在這段時期裏,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匈奴二部,北匈奴在漢帝國的打擊下持續萎縮,南匈奴在漢宣帝在位時期,由呼韓邪單於率領,向西漢帝國集體投降。至此,漢武帝念念不忘的匈奴侵擾問題,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作為這一切的締造者之一,趙充國功不可沒。對於他的貢獻,漢成帝時,黃門郎楊雄曾作賦稱讚說“有漢中興,充國做武”,可謂對他一生貢獻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