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光武為何稱“中興”(2 / 3)

劉秀登基初期對外戚們打壓,一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劉秀乃至其身後幾代帝王在位時,外戚們都相當低調,幾乎夾著尾巴做人。漢朝名將馬援的女兒,後來成了漢明帝的皇後,漢明帝樹“雲台二十八將”的時候,本想把馬援也樹進去,可因馬援是自己的老丈人,為了避免旁人說他重用外戚,隻好作罷。由此可見,在東漢開國早期,外戚是一個非常尷尬的群體。

沒有了外戚掣肘,劉秀是非常自在的。東漢早期大批草根官員得以晉身仕途,地方治安大好,與外戚們為了自保而奉公守法有很大關係。至於外戚主動勾結官員,在當時更是官場的高壓線,一旦犯了這條,天王老子也救不了。 二

在“光武中興”的國家建製中,有一條被忽略的重要因素:以儒治國。

劉秀建國,表麵上看和西漢一樣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但這兩種休養生息建立的土壤是大不一樣的。劉秀時期的休養生息,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統治全國的基礎上的,這一點既是國家大政方針,也是劉秀的個人愛好。

劉秀之所以采取以儒治國的政策,是因為此時東漢帝國的國家特征和西漢大不相同。西漢建國早期,還處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後遺症的發作期,國家人才凋零,特別是儒家集團遭到了殘酷打壓。法家因為秦末暴政,也成了當時漢帝國的公敵。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思想平和而未遭到秦帝國打壓的道家黃老學派,就成為國家思想的主流。東漢的情況卻不同,經過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諸子百家的思想大都凋零,而儒生集團的發展卻極其迅速。到了西漢末年戰亂的時候,儒家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上百個學派,實現了“規模經營”。當時的國家知識界,主流都是儒生,因此繼續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就成了當時整個知識分子界的呼聲。東漢建國的政局和西漢也大不相同,西漢建國後,通過對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清洗,已經基本掃除了對中央威脅最大的功臣勢力,大清洗的同時,為了穩定人心,自然要在行政上推行無為而治。但是東漢的局麵卻不同,劉秀不像劉邦一樣搞大清洗,對功臣,主要是給予崇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權利,削減他們的政治權利。但是作為一個誌在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帝王,對功臣勳貴不忌憚是不可能的,所以利用儒家“尊君”的思想,進一步神話皇權,確立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成了劉秀的必然選擇。

而且劉秀是一個對儒學非常熱衷的人,他出身於地主之家,從小受儒生的教育長大,即使後來做了皇帝,對儒學的熱愛也有增無減。他經常在工作結束之後和儒生們一起探討儒家的治國之道,有時候到了深夜還不休息。太子劉莊因此擔心他的身體,勸他要早休息,他卻回答“我喜歡,所以不疲倦”,著名的成語“樂此不疲”就是這麼來的。劉秀不但熱愛儒學,更熱衷於做一個文化大師。當時儒家學派林立,各種學派爭論不斷,劉秀經常在皇宮裏舉行“論壇”,親自聽取各家學派的辯論,然後仲裁勝敗,確立主體的儒家思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雖然劉秀馬上開國,但是他從來沒有做過軍事上的探討活動。東漢名將馮異曾勸說他抽空給軍隊做報告,講述自己征戰的經過,劉秀的回答是“天下不言兵革久也,講之何益”。

劉秀的儒家治國思想,對於整個東漢的朝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官員的任用上,劉秀首先重視的是有儒家背景的文臣,在尚書台建立之後,真正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都是頗有盛名的儒生們,而不再是功臣貴族;在地方的行政權力上,大多通過孝廉製度,選拔地方上頗有聲望的儒家學者擔任地方官;儒家的倫理綱常,更被劉秀作為考核官員的重要標準。隨著儒家官員搶班奪權,在劉秀打天下時立下戰功的功臣們,也變得非常識趣。比如在公元37年的時候,作為功臣的李通首先交出了自己司徒的官職,劉秀隨即給了李通厚賜,並下詔表彰其功勳。這個政治信號一放,各路功臣紛紛響應,大將軍鄧禹也交出了自己的兵權,隨後朝廷取消了將軍職位,將原來獨立的兵權劃歸到三公治下。如此一來,東漢的政權真正消除了對皇權最大的威脅。

以儒治國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全國大裁軍。東漢開國戰爭時期,劉秀的軍隊最多時曾到達一百多萬,開國之後,裁軍就提上了日程。當時,除了在邊境上保持一定數量的常備軍之外,大部分的軍隊都解甲歸田。特別是在河南、山東等內陸地區,劉秀曾經出台政策,凡是轉兵為農的,國家賜予優厚的土地和賞賜,並發放農具。劉秀在位時期,整個漢帝國的軍隊縮減到三十萬左右,但東漢帝國軍隊的戰鬥力並沒有因此降低,在後來對匈奴以及羌族的戰爭裏,東漢軍隊一直保持著高水準的戰鬥素質。劉秀的精兵簡政政策,一直貫穿整個漢帝國時代。

崇尚儒家治國的劉秀,經常給人以陰柔的感覺。這裏的陰柔,說的是他為人寬厚平和。比如劉秀稱帝之後,有一次回鄉,召見自己鄉下的叔叔嬸嬸,這些老鄉們喝多了酒,說話就隨便起來,他們樂嗬嗬地對劉秀說:“你從小什麼都好,就是不計較小事,太厚道了。”劉秀聽了果然不計較,反而承認說:“吾治天下欲以柔道行之。”也就是說,儒家的仁道,就是劉秀的治國方略。劉秀得天下後種種恢複生產、休養生息的舉措,施政根源就是“柔道”。

劉秀“柔道”的另一個內容,就是強化皇權,特別是將皇權神化。劉秀一輩子崇尚節儉,做什麼事情都舍不得花錢,甚至和匈奴打仗也不舍得花錢,隻有一件事情,他非常舍得花錢,那就是大搞各種祭祀,並且頒布神化的圖讖作為標誌,來表達君權神授的思想。在這個問題上,許多他所信用的儒生看法不一樣,比如有一次太中大夫鄭興進言,要劉秀不要迷信這些圖讖,厚道的劉秀當場大怒,說:“你連這個都不研究,還怎麼做大夫。”嚇得鄭興當場認錯,還差點被劉秀拉出去砍了。當時著名的儒家哲學家桓譚主張唯物主義,他一生都在堅持儒家無神論,認為劉秀大搞祭祀,與孔子的思想相悖,應該立刻停止。結果,本來深受劉秀信任的桓譚,一下子被貶到六安做丞,在路上莫名其妙地死掉了,有人說是驚懼而死,也有人說死於暗害。

雖然因為強化神權,劉秀辦過幾件冤案,讓一些官員受了委屈,但是從私德上說,他確實是一個很“柔道”的人。比如他崇尚節儉,吃住都很簡單,而且不喜歡酒和音樂。為了推廣勤儉生活,他曾下令不許太官(管理宮廷夥食的)接受各郡國饋贈的珍饈美味。來東漢進貢的外國使臣,送來的所有珍奇珠寶,他都賞賜功臣貴族。他個人的氣度也是被人稱道的。劉秀為帝時比較寬厚,對於那些對他不敬的人,大多也不予計較。太原名士周黨,是春秋時期晉國王室的後代,在當時頗有盛名。劉秀一直想召他做官,但是周黨拒絕接受,後來實在推脫不掉,接受了劉秀的召見。覲見的時候,周黨態度傲慢,甚至對劉秀拜而不跪,這在當時是大不敬的行為。劉秀並不計較,反而封周黨為官。周黨卻不識趣,堅持說自己不願意做官,即使這樣,劉秀也沒有難為他,厚賜了一些金錢後,派人把他禮送回家。劉秀的老友嚴子陵,和劉秀是兒時的朋友,交情深厚,劉秀稱帝後,嚴子陵拒絕為劉秀效力,躲在山東一個湖邊釣魚隱居。劉秀繪製了他的畫像傳遍各地,最後總算在山東找到了他。嚴子陵還是拒絕為官,劉秀戀戀不舍,在洛陽留嚴子陵住了好久,暢談治國心得,最後還是沒有挽留住嚴子陵。嚴子陵釣魚的典故,至今也為人津津樂道。

寬厚的劉秀,有時候也有殘暴的一麵,特別是在整頓官員方麵。他對於貪汙腐敗極其痛恨,登基初期就定下規矩,京城官員有犯法的,一律在他的麵前用鞭子抽,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查出貪汙腐敗,首先要接受杖責。雖然此舉在當時引起了諸多非議,但是西漢末期開始的官場腐化,不用重典也是不行的。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