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光武為何稱“中興”(3 / 3)

東漢建國後,劉秀對內整治政治製度,對下改革地方行政製度,全國上下崇尚儒學,這麼做的目的,是穩定發展內政。在此期間,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解決王莽篡漢以來肆虐已久的邊患,邊患的主角是漢帝國的“老朋友”匈奴。

西漢“昭宣中興”時期,匈奴基本消停下來了,特別是陳湯滅掉北匈奴之後,南匈奴對待漢朝,基本就像對待爹一樣。但是到了王莽時期,事情卻發生了變化。王莽稱帝後,為了強化權威,去匈奴收回了當年漢帝國授予的冊封印,改成他頒發的冊封印,但是他把原來級別是“王爵”的匈奴貴族們,降低成了“侯爵”。一字之變,引起了整個匈奴階層的憤怒。從此之後,中原與匈奴戰火重燃,兵連禍結。原本已經是漢朝國土的西域大地,也因為王莽政策失當,宣布叛漢,玉門關以西的領土,暫時不再為中國所有。更嚴重的後果是,趁著中原大地內戰之際,匈奴頻繁出兵,騷擾中國邊境,還和中國境內的各種割據勢力相互勾結,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劉秀在位時期,匈奴先在中國北方扶持了彭寵和盧芳兩大割據政權,在“偽軍”的引領下頻繁進犯,北方邊境遭荼毒無數。五原、朔方、定襄、雲中、雁門五郡,西漢時是中原王朝抵擋匈奴入侵的屏障,現在卻全落入了盧芳等政權手裏。這時候,東漢的處境像極了一千多年後建立初期的趙宋王朝,同樣失去了包括後來幽雲十六州的北方要地,也麵臨著遊牧民族持續的侵擾。劉秀即位早期,曾經組織過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在漢軍的持續打壓下,諸路“漢奸政權”或死或降,隨著最大一股反漢勢力——盧芳的最終歸降,東漢王朝最終收回了抵抗匈奴的戰略要地。但是局勢並沒有因此好轉,在劉秀登基的前二十年裏,有曆史記錄的、萬人以上的大規模侵擾竟然達到三十七次。如此頻繁的進犯,是北方邊境的巨大威脅。原本被西漢霍去病所降服的東部烏桓等部落,也趁機和匈奴相互勾結,北方的千裏邊境上,自漢武帝以來再次戰火漫天。

為了抵抗匈奴,劉秀想了各種辦法,比如遷移北方邊民入境居住,增加兵力分兵把守,但是效果都不明顯。這時候,一個天賜的機會出現了。公元46年,匈奴草原發生了特大暴風雪災害,匈奴部落死亡大半。這時候匈奴內部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遷居到塔裏木盆地地區,控製西域;一派主張南下投降漢朝。兩派爭論不下,最後兵戎相見。結果,匈奴再次分裂成了南北兩大部,其中南匈奴到五原郡向漢朝投降,表示願意成為漢朝藩屬,幫助漢朝抵抗北匈奴的進犯。南匈奴的內附,引起了漢朝朝廷的爭論,朝中的軍將一派主張趁機出兵,徹底消滅南匈奴,名將臧宮自請五千精兵,發誓要徹底消滅匈奴。劉秀卻做出了理智的判斷,這個時候發動戰爭,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因此,經過反複商議,次年劉秀正式接受了匈奴人的投降,雙方訂立盟約,南匈奴恢複了自漢宣帝時代後對東漢的歸屬關係。南匈奴八部被漢帝國安置在五原地區,建立了南匈奴的王庭。為了表示忠心,南匈奴還派王子到漢朝來做人質。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北匈奴大舉進犯漢朝邊境,急於表現的南匈奴八部火速出擊,在付出慘重傷亡後打退了北匈奴的進犯。而後為了方便統治,劉秀將南匈奴單於遷移到山西西河,在北方各個邊郡分散安插南匈奴的部落,在漢朝對北方的防禦中,他們擔當著偵查騎兵的角色。

劉秀對匈奴采取了或打或拉的政策,但對匈奴的“狗腿子”烏桓,就是打!從公元44年開始,劉秀以馬援統軍,多次發動對烏桓的戰爭,在數次重創烏桓之後,劉秀又“打個巴掌揉三揉”,主動派人招撫。到了公元49年,烏桓終於投降了漢朝,並且在漢朝的要求下遷移塞內,作為漢朝鞏固北方邊防的生力軍。劉秀用拉攏南匈奴的辦法對付北匈奴,再用拉攏烏桓的辦法,對付騷擾遼東的鮮卑,連橫合縱運用得爐火純青。

這時期的劉秀,在西域問題上也出現了一個失策。

西漢宣帝時期設立西域都護開始,西域就是西漢帝國的領土,後來雖然因為王莽政策失當,導致西域諸國叛變,但大多數的西域國家依然對漢朝懷著很深厚的感情。到了東漢初期,西域已經有五十五個國家,要求重新歸附漢朝的呼聲也日益高漲,特別是在公元44年暴風雪災之後,北匈奴移居到了今天的塔裏木盆地,開始了他們對西域大地的殘暴統治。天山北路的西域國家在匈奴的脅迫下,不得不歸順匈奴,但是他們對於漢朝的懷念依然是很強的。

西域國家中,對漢朝感情最深的是莎車國。莎車國的國王在漢元帝的時候,就曾經以人質的身份在漢朝常住,對於漢朝高度繁榮的文化非常羨慕,他臨終的時候曾有遺言“世代不可負漢家”。所以在北匈奴肆虐西域時期,莎車國是抵抗最為激烈的國家。漢朝設立在西域的西域都護府淪陷之後,莎車國主動收留了當地的漢朝駐軍近萬人。東漢建國之後,莎車國通過河西大將軍竇融,向劉秀表達了歸附之意,劉秀當時很是讚賞,派使者冊封莎車國王為建懷功德王。從此以後,莎車國以中國的臣子自居,率領天山以南的西域國家共同抗擊匈奴。當年在這裏戍邊的漢人家屬們,也因此得以保全。

但是好景不長,公元33年,被劉秀授予建懷功德王的莎車國國王王康病逝,其弟王賢來到漢朝,請求繼承哥哥的王爵。這本是漢朝重新恢複對西域統治的好機會,然而敦煌太守裴遵卻上奏,認為授予“蠻夷”大權是不妥當的。劉秀也就順水推舟,收回了對莎車國王的冊封。劉秀這麼做,顯然不止因為裴遵的上奏。這次王賢的請求,是通過大司徒竇融轉呈的,掌握河西走廊兵權的竇融,一直被劉秀所忌憚,而竇融和莎車國的關係一向非常密切,於是劉秀做出了這個決定。但這個決定卻是錯誤的。惱火的王賢回到西域後,自立為單於,開始四處擴張領土,不再聽從漢帝國的統治。西域南路在莎車國的庇佑下沒有落入匈奴的手中,但也同樣不再為東漢所有。

公元45年,長期遭受莎車國和匈奴欺淩的西域國家,聯合組成了“請願團”,車師、上善等十八個國家聯合來到洛陽請願,向劉秀哭訴匈奴和莎車在西域的暴行,請求漢帝國出兵西域。劉秀厚待了各位使臣,卻並沒有順從他們的決定,反而告訴他們,願意留在漢朝的我們歡迎,願意脫離漢朝的我們也尊重。這些請願的國家,不但沒有請來救兵,反而遭到了莎車國和匈奴的報複屠殺。此後西域各國或歸匈奴,或歸莎車,都脫離了漢朝的統治,絲綢之路也因此中斷。漢帝國重新恢複對西域的主權,是後來班超通西域的事情了。 四

雖然有失策,但是從“GDP成就”說,“光武中興”還是實至名歸的。

劉秀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和劉邦時期最大的不同,就是劉邦“無為”,劉秀“有為”。劉邦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政府對經濟不幹預,聽任經濟自由緩慢發展。劉秀則不然,他采取的是政府集中力量,主動投資恢複發展經濟的做法,其中作用最大的就是興修水利。東漢初期是中國曆史上興修水利工程比較多的時期,比如在河西走廊設立水官,負責開鑿溝渠,灌溉農田,河西走廊的農業因此蓬勃發展起來。

東漢時期在經濟上的另一個創舉是經濟帶的擴展。東漢時期,中國最富庶的經濟區,主要是今天的關中、河南、山東三個地區。劉秀時期,曾經在荊州、襄樊等地設立農區,招撫流民前來耕種,荊襄地區因此發展起來,成為重要的產糧區之一。三國時期荊襄之所以有如此富庶的人口和重要的戰略位置,和劉秀時期開發華中的政策很有關係。與此同時,劉秀還重新修繕了秦國時期的鄭國渠,使其恢複了水利灌溉作用,關中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複,但這裏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中心了。

在農業大力恢複的同時,手工業也重新發展起來。東漢時期的手工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國有企業化”,即由官府設立手工業作坊,包括冶煉、紡織、製鹽、土建等產業。比起漢武帝時代鹽鐵官營的高度壟斷,東漢並沒有禁止私人手工業的發展,但前提是保證官營手工業占有主導地位。 五

劉秀的各種政策,在他在世的時候就獲得了回報,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重新出現起飛狀態。從發展速度上來對比,東漢建國的早期,經過光武、明帝、章帝、和帝四代皇帝,僅用了四十多年時間,就恢複到了西漢“文景之治”的最高經濟水準。中國的人口,到了東漢和帝的時候,達到了曆史的最高水準——53296219人。在劉秀統治的後期,東漢經濟已經初現繁榮,史載當時“五穀登衍,蠶麥善收”,“吏稱其官,民安其業”,以至於“天下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