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光武帝之子——漢明帝劉莊即位後,為了緬懷當年幫助父皇打天下的功臣們,特意為其中的二十八個功臣繪製畫像,列在洛陽南宮的雲台,即所謂“雲台二十八將”。能夠上榜的人,都是東漢開國時期戰功卓著的名臣,也是東漢時期的世家豪族,但是有一個人,功勞不亞於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卻最終無緣上榜。而且這個人,在後世還是個出鏡率很高的人,比如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裏,他的子孫盤踞河西,出了“五虎將”中的錦馬超。與此同時,他個人也曾經南征,被當地人尊奉為“木頭公”,直到今天,還是我們的鄰國越南崇拜的神明之一。甚至在養馬、畜牧等學問上,也有自己獨特的成就,堪稱通才。這個被雲台所遮掩的東漢開國名將,就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 一
馬援,字文淵,東漢扶陵人。他的家世不簡單,先祖是戰國時期趙國大名鼎鼎的趙奢,因為被賜爵位“馬服君”,所以後人們在戰國之後大都改姓馬,改姓的馬家,和當年擅長騎兵戰的祖先一樣,從來都和馬有緣分。
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是漢武帝時期小有名氣的騎兵將領,曾經跟隨名將霍去病參加直搗匈奴老窩的漠北之戰,並因戰功被封為重合侯。但是好景不長,馬通因其兄馬何羅幫助藩王謀反,遭到株連,爵位也被剝奪。此後很多年裏,馬家日益破落。公元前14年出生的馬援,起初家境不好,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又去世了,但沒多久就時來運轉。那時候正是外戚王家當權的時候,西漢政府內的權貴們遭到王家清洗,馬援的三個哥哥,都在王莽的手下做了高官,官做大了,家庭條件也就好了起來,馬援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兄長原本希望他能走文職的道路,從小為他禮聘老師。但馬援不喜歡文,卻對養馬很有興趣,就這麼別扭了幾年後,馬援主動給兄長提要求,要求到北方去搞畜牧業。雖然有兩個兄長反對,但是馬援的哥哥馬況很有眼光,支持了他,並且對馬援說:“你可能要等到年紀很大,才會真正有成就,所以你要多多地磨煉自己。”成語“大器晚成”,就從此而來。
眼看馬援就要離開家庭,去北方追求夢想,但是老天似乎想多給他些磨煉,一直支持他的哥哥馬況去世了,馬援隨即留在家裏守孝。整整一年,馬援都吃住在哥哥的墳墓旁,其至孝之行被人傳頌,因此被舉了孝廉。馬援憑借著哥哥的庇護,投身官場後一直做到督郵,去北方搞畜牧業的夢想,一直隻是個夢想。
一個意外讓這個夢想提前實現了。王莽當權後,大力興建土木工程,抓捕大批民夫從事勞動,馬援雖然反對,卻也無可奈何。一次馬援受命押送一批民夫,一路上哭聲震天,走著走著馬援心軟了,外加這個破官職自己也不想幹,幹脆橫下一條心,將民夫們統統放走,自己也策馬逃走。他逃到了北方邊地北地郡,即今天的甘肅慶陽,此地毗鄰邊境,天高皇帝遠,正好可以實現馬援當年的夢想——搞畜牧業。 二
馬援就這樣紮根邊疆,以畜牧業為生。雖是一個逃亡的犯官,他經營畜牧業卻很有一手。當地少數民族部落林立,他主動和這些部落接觸。馬援從小精練武術,騎射技藝嫻熟。有一次他和當地一個羌族勇士比射獵,當場彎弓搭箭,竟然一箭射下雙雕,羌族勇士大驚,送給他幾十匹牛羊以表尊敬,馬援就這樣積累下了“創業基金”。此後他埋頭發展,大力經營,值得一提的是,他雖然不愛讀書,卻很愛學習。這期間讀的最多的,就是西漢時期著名畜牧業商人卜式所著的《養豬羊法》,並且有樣學樣,最終有所成就。不到幾年的時間,他就成了北地郡最有名的畜牧業商人,家中有了上千頭牛羊,存了上萬石糧食。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他的虎威,許多流亡百姓紛紛歸,他的麾下還有上百戶人家和幾千的私家軍隊,在當時的中國西北,儼然一派豪強勢力。
這時候已經是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當年馬援的通緝令,這時候也不作數了。北地郡地處西北,尚未受到中原戰火波及,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馬援要是安安心心地在西北過日子,是很滋潤的。有錢又有兵,閑了還可以打打獵解悶,日子要多舒坦有多舒坦。馬援卻不習慣這樣的舒坦,他是一個胸懷大誌的人,畜牧業隻是他的起點,他真正的夢想是嘯傲沙場、建功立業。這時候,焦頭爛額的王莽急需精兵良將,聽到馬援的威名之後,拋出橄欖枝,任命他為陝西安康大尹。得到任命的馬援興奮異常,立刻將自己名下的千頭牛羊和良田財富贈送給了親朋好友。跟隨他征戰的幾千家兵們,幾乎人手一份。他告知大家:“我要去建功立業,願意跟著走的歡迎,不願意的也隨意。”結果數千家將,人人誓死效命,跟隨馬援雄赳赳氣昂昂,奔赴了中原群雄逐鹿的戰場。
但誌存高遠的馬援抬頭就碰了釘子,那時候王莽已經到了窮途末路,馬援安康大尹的官位還沒坐熱,就碰上新朝兵敗如山倒。馬援和哥哥馬員不得不逃跑避難,哥兒倆一起逃到了甘州。當時甘州地區的霸王,是西州大將軍隗囂。隗囂看不上才能平平的馬員,卻對其弟馬援青眼有加。在隗囂的邀請下,馬援成了此時西州的重要軍將,多次參與西州的軍事密謀,並被隗囂委任為綏德將軍。隗囂此時偏居西北,守土自保有餘,但才能有限,絕非可以倚重爭天下的英主。相處沒多久,馬援就甚感失望,趁著作為使者出使巴蜀的機會,意圖投奔此時割據巴蜀自立的公孫述。公孫述和馬援是發小,感情很深,馬援這次來,公孫述卻故意擺譜,擺出做皇帝的架勢接見馬援,譜完擺又虛情假意,說要封馬援做侯爵。當時馬援的隨從們都很高興,認為這是難得的機會,馬援卻不以為然,他毅然拒絕了公孫述的拉攏回到甘州,隨後告訴隗囂:“公孫述是井底之蛙,難成大器,我們更應該關注東方的局勢。”公孫述的命運不幸被馬援言中。
在西漢滅亡之後的天下戰亂中,馬援之所以能得到眾多梟雄的賞識,一是因為他的戰略眼光。馬援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人,對天下大勢的把握極為精到,每次戰爭之中,都能準確把握事情的走勢。二是馬援很能打,在當時的戰場上,馬援是出了名的騎兵人才,不但個人騎射技術出眾,而且極善兵團騎兵衝鋒作戰。中原爭霸,騎兵就是野戰裏決勝的關鍵,誰擁有精銳騎兵將領,誰就擁有一把砍殺敵人的寶刀。又有眼光又能打的馬援,是當時各路英豪眼中鋒利的寶刀。
自古寶刀配英雄,馬援這把寶刀,連續換了幾個主子,配的不是王莽這樣誌大才疏的庸主,就是隗囂這種不成氣候的梟雄。直到公元28年,四十二歲的馬援受隗囂委派,到洛陽出使,這對馬援有重要意義,因為他終於見到了人生裏第一個值得他以死相報的英傑——劉秀。
此時誌在天下的劉秀早就對馬援神交已久,當年隨著馬援一起逃到甘州的馬員,幾經輾轉,竟然也在劉秀麾下任職,因此從馬援到來後,劉秀就極為禮敬。劉秀特意在洛陽宣德殿相見,馬援一進門,劉秀立刻迎上前去,扯著馬援的手走進來,親切交談。此舉令馬援大為感動,想起上次去公孫述那裏,遭公孫述擺譜的恥辱一幕,馬援不禁問劉秀:“如今天下大亂,陛下卻對臣毫無防範之心,您怎麼知道臣不是刺客敵人呢?”劉秀坦然回答:“因為你不是刺客,更像個說客。”劉秀的推心置腹,令馬援直言相告:“陛下恢宏大度,跟當年的高祖一樣,今天見了陛下,才知道這世界上真的有帝王。”至此,馬援與劉秀,真正開始了“寶刀配英雄”的佳話。 三
雖然傾心於劉秀,但對在最困難時期拉了一把的隗囂,馬援是很講義氣的。決定投奔劉秀後,馬援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說服隗囂,讓他歸順漢朝。
之所以這麼做,一是馬援不忍與他兵戎相見,隗囂的知遇之恩讓馬援決定為他謀一個好出路。隗囂並非爭天下的梟雄,而劉秀寬宏大度,如果隗囂能投在他的門下,自然也能謀一個好前程。二是馬援對劉秀說“西州雖偏,卻西聯諸羌,北鄰匈奴,為國之屏障也”,在天下還沒統一的時候,馬援已經在為中國的國土防禦做謀劃了。
所以這次出使後,馬援回到西州,開始極力勸說隗囂歸順。他也深知隗囂的性格,隗囂這個人,對別人的話往往反著聽,你越要讓他怎麼做,他反而會逆反。隗囂問馬援“劉秀比漢高祖如何”,他故意說“劉秀不如漢高祖,漢高祖處事喜歡無為而治,劉秀處事講法度,而且不像漢高祖那樣會喝酒”。隗囂果然逆反了,當場大讚說:“照你這麼說,劉秀比漢高祖強多了!”逆反的結果,就是隗囂最終決定投降。同年十二月,隗囂令其子隗恂到洛陽做人質,並命馬援護送,馬援也就順水推舟,舉家遷到洛陽居住。不廢一兵一卒,劉秀就在馬援的幫助下,得到了連接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
雖然為劉秀立下大功,也給當時的隗囂謀到了最好的出路,但馬援很快就兩頭不是人了。隗囂到底是個心比天高的人,這麼輕易地投降,也不太甘心,事後沒多久就反悔了,開始蠢蠢欲動,企圖背叛。這時候的馬援,還沒有得到劉秀的任命,帶著麾下的家兵在三輔地區屯田。雖然遠離政治旋渦,但隗囂的一舉一動,還是瞞不過馬援的眼睛。他多次寫信給隗囂,苦勸隗囂不要輕舉妄動,但隗囂越發覺得自己上當了,反而大罵馬援是叛徒。公元30年,趁公孫述攻打劉秀的機會,隗囂悍然舉兵造反,而當年促成隗囂歸順的馬援,一下子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隗囂造反後,馬援為表清白,立刻上奏解釋。這時候劉秀的近臣李通等人,對馬援非常懷疑,李通還主動請命,要求帶兵包圍三輔,解決馬援的部隊。劉秀到底有氣度,見了馬援的信後不但不疑,反而請他到洛陽商議平叛之事。馬援感激劉秀信任,也積極出謀劃策。他先親自率領五千騎兵深入到河西走廊地區,憑借自己的威望,企圖說服當地的羌族酋長背離隗囂。公元32年,劉秀正式發動了討伐隗囂的戰役,此時隗囂采取節節抵抗的戰略,企圖遲滯漢軍攻勢,等待巴蜀公孫述來救援。關鍵時刻,馬援率領的騎兵部隊趕到了,接連進軍不利的劉秀,見到馬援到來,立刻高興得大呼“隗囂可破也!”馬援果然沒有讓他失望,他立刻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分析了隗囂防線的漏洞,為了講明自己的思路,他用大米推成山穀等地形,對大家細致講解,這種堆米做地形的部署方法,就是後來軍隊裏常用的作戰模型——沙盤。新發明果然有大用場,不久之後,在馬援的部署下,漢軍勢如破竹,一舉平滅隗囂,將隴西各地再次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