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隴西,是劉秀統一天下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東漢得到了當時作為邊防要地的河西走廊地區,不但拱衛了西北邊防,更打開了南下平定公孫述、一統天下的大門。在這關鍵的一步中,初來乍到的馬援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平定隗囂一戰中大展宏圖的馬援,對劉秀統一天下的貢獻,才剛剛開始。隗囂勢力灰飛煙滅後的第四年,即公元35年,馬援終於被劉秀正式啟用,得到了統軍一方的職位——隴西太守。這是一個掌握隴西軍政大權的要職,統轄的屬地包括原先隗囂割據的地盤。之所以將這個職務委任給馬援,一是他在此地居住多年,熟知情形,二是在當時,這是一個極其棘手、幾乎沒人敢幹的工作。
沒人敢幹,是因為當地有一股沒人敢打的羌族勢力。
當時隴西地區主要的少數民族是羌族,而且當時羌族分布很廣,隴西境內有羌族部落,境外也有羌族不斷侵擾,內外夾擊下,當地戰火連年。隗囂在時,對羌族部落主要以拉攏為主。那時,塞外的羌族部落不斷侵擾,有的甚至成群結隊進入隴西平原,侵占漢人土地,掠奪村莊和牧場。和匈奴人不同的是,羌族雖然總體實力不如匈奴人,但是他們勢力分成多股,相互勾搭連環,且精於騎射,既彪悍又難於對付。對付羌族人,就好比拳頭打跳蚤,用大兵團進剿,人家見了你就跑,你追得氣喘籲籲,連敵人的影子都看不到,如果小分隊進兵,又容易被人吃掉。所以從西漢末年開始,隴西地區的羌族叛亂侵擾越演越烈,幾乎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東漢帝國西北的屏障長此下去,必然邊防糜爛。
一般將領對付這樣的敵人,都是見一股打一股,哪裏有敵人往哪裏打,但是當馬援到達的時候,問哪裏有敵人,得到的答案是到處都有,根本打不過來。當時騷擾隴西的羌族部落,大大小小加起來共有上百支,既有數股大部落聯合團夥作案,也有小股分散搶劫。主要的作戰方式,是沒有漢軍的時候就開搶,漢軍來了就開溜,漢軍要追擊就打埋伏。找找不到,追追不上,一不留神,還要被人打一個悶棍。和這樣的對手作戰,怎麼打是個大問題。
這些問題在馬援看來,卻一點兒也不是問題。馬援本來就是擅長騎兵作戰的將領,他親自帶出來的騎兵,是當時最強的騎兵軍團。對付羌族這樣的對手,他的原則隻有一個:你快,我比你更快。所以馬援很快就出手了,他先在臨洮打敗了先零羌,斬首數百人,給了當地各部落一個下馬威。接著又直抓重點,集中解決盤踞在浩亹的叛亂勢力。這裏集中著八大羌族部落的近十萬羌兵,打敗他們,也就穩定了整個隴西的局勢。
既然是重點地區,就不好對付。當地的羌人不但很能打,而且還很能耍詐,以往的幾路漢軍,都是吃了他們的埋伏才戰敗的。漢軍到後,羌軍故意把大量的物資輜重散落在漢軍行走的要道上,企圖誘使漢軍為搶輜重發生混亂,這招用在馬援身上卻不靈。馬援帶兵嚴格,他手下的兵,都令行禁止、紀律嚴明,大堆金銀財寶擺在麵前,竟然眼皮都不眨一下。正當羌軍納悶時,突然後院起火了,原來馬援早派精銳騎兵抄敵人後路,一下子把羌軍後方的老窩給端了,數萬羌軍大亂,漢軍趁機發起總攻,一舉擊潰敵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戰鬥中,馬援身先士卒,每戰都衝鋒在前。因為兵少,他帶來參戰的軍隊不到三千人,卻一舉擊潰了近十萬羌軍。這一戰的最大意義,不在於消滅了多少敵人,而是讓馬援一下子在羌人的心中樹立起“神勇天將軍”的威名。從此以後,隻要聽到馬援的名字,隴西羌人各部無不望風而降。
馬援不但能打,還很能拉攏。浩亹之戰獲勝後,馬援本可以乘勝追擊,繼續建立戰功,但他卻宣布收兵,然後派使者對隴西境內的羌人部落進行招撫。懾於馬援的威名,大批羌族部落不但歸順,而且在馬援的授意下,給隴西境外的羌族部落捎話:隻要歸順漢朝,一切既往不咎,否則就動兵消滅沒商量。結果,無論隴西內外,各地羌族部落紛紛放下了武器。此後馬援主動給他們土地和農具,並派專人教習羌人耕種,幫助羌人轉為農耕生活。他還鼓勵羌族與隴西漢族相處雜居,甚至互相通婚。當時,隴西南麵的青海樂東地區是一個戰略防禦要地,但因為地處偏遠,不易治理,漢帝國上下都建議主動放棄這塊國土。馬援卻堅決反對,他認為此地雖然偏遠,但是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如果能在當地屯墾開發,必然可以供應邊防錢糧。在他的力主下,三千多漢軍在當地建立了屯墾基地。與此同時,馬援又修繕當地水利,疏浚河道,使樂東的水流可以灌溉整個隴西郡南部地區,河西走廊的農業從此迅速發展起來。到唐朝時,隴西已經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唐朝人“天下富,出隴右”的諺語,正緣起於此時。
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一共幹了六年,他在任的六年,是隴西地區戰火漸熄,民族仇恨消弭,漢羌兩族和睦相處,經濟高速發展的六年。和當年的趙充國一樣,沙場上威風八麵的馬援,也是一個邊防的建設者,他追求的,同樣是國家的長治久安。馬援對羌族的種種恩惠,也讓他在羌族人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公元38年,臨洮村民為搶水而發生械鬥,當地縣令以為是羌族造反,慌忙報告馬援,馬援不慌不忙,朗聲大笑道:“笑話,有我在,羌人怎麼可能造反!”大國名將的慷慨自信,千載之下音容宛然。 四
得遇明主劉秀後,馬援好比一個救火隊員,哪裏有危險往哪裏衝,最難打的仗、大家都不願意打的仗,都要派他去打。
在隴西做了六年太守之後,馬援因戰功被提拔入洛陽,成為虎賁中郎將,掌握了東漢帝國最精銳的騎兵軍團。之後三年裏,他最主要的政績,是促成了東漢王朝的幣製改革。此時的東漢王朝麵臨和西漢初期同樣的局麵,國家沒有統一的貨幣鑄造標準,各種錢幣在市場上流通,甚至王莽新朝時期的貨幣也作為法定貨幣使用。早在就任隴西太守之前,馬援就曾建議恢複西漢時期的貨幣五銖錢,但當時他的方略比較簡略,因此未被劉秀采納。從隴西回來後,馬援以自己做地方官的經驗,再次補充了當年的方略,將奏章仔仔細細修改後呈送給劉秀,終於說服了劉秀。公元42年,東漢的官方貨幣五銖錢正式發行。此舉改變了自西漢末期開始中國社會貨幣混亂的局麵,東漢經濟的恢複與騰飛,也與此有很大關係。事實證明,馬援又對了。
馬援因為平定隴西羌族的戰功,成為當時東漢政壇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馬援除了能打外,口才也好得很,說起戰鬥故事來滔滔不絕。劉秀雖然好儒學,但同樣不忘記加強武備。馬援歸京後,劉秀多次專門組織皇子宗室召開大型論壇,要馬援為大家講述當年的戰鬥故事,每次馬援都娓娓道來,憑傑出的口才讓大家聽得入迷,幫助劉秀做好“憶苦思甜”教育。馬援還很善於打比方,有一次,在向劉秀陳奏怎樣剿滅山林叛亂者時,馬援打了個比方,說要剿滅山林的叛亂者,就必須打掉他們的巢穴,這就好比一個人頭上生了虱子,就必須剃掉頭發,頭上的虱子就無處藏身了。劉秀聽了後很是欣賞,竟一時心血來潮做了個實驗:讓宮裏頭上有虱子的太監都剃成光頭。
馬援很快又接到了一個“救火”任務,這次要去南方的交趾國,馬援的任務恰恰就是“剃頭”。
交趾國,即西漢時期納入中國版圖的南越故地,當時的領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西地區,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區。在東漢時期,趁著中原變亂,這裏也扯旗立國,再次成為接受漢帝國統治的南方諸侯國。劉秀在位時,交趾國的大權掌握在當地女貴族征側、征貳兩姐妹手裏。這是兩個非常彪悍的女人,早就不滿足接受漢帝國的管轄,一心想在南方自立為王。她們與漢帝國關係交惡的導火索,是她們主動找事,襲擊廣東地區的漢朝村鎮。之後遭到了當地太守孫定的報複性還擊,給了她們起兵的口實。公元41年,征側、征貳姐妹正式起兵造反,一下聚集數萬人,交趾、九真等大部分地區都落入她們手中。禍不單行的是廣西其他越族部落也紛紛擺脫漢帝國自立,一下子戰火四起。
消息傳來,劉秀立刻決定出兵平叛。但這次的事情很難辦,東漢的軍隊,大多都習慣在北方作戰,北方人居多,對於南下作戰幾乎沒有任何經驗。交趾地區濕熱的環境和瘟疫,也讓漢軍極不適應。這自然又是一場沒人敢打的仗。沒人敢打,馬援敢,公元42年,馬援被任命為伏波將軍,率部南下征討叛亂。
比起當年征討羌族,這次征戰極不順利。交趾軍隊最擅長的就是叢林戰,在密密麻麻的越南熱帶雨林裏,交趾人大打遊擊戰,利用遊擊、陷阱、毒弩等方式,不斷殺傷漢軍。馬援的得力部將樓船將軍段誌,也在戰鬥中犧牲。在連遭傷亡的情況下,馬援清楚意識到,再這麼打下去,就算有一百萬人,也遲早要死光。馬援腦子轉得快,叢林戰打不過你,現學是來不及了,但我幹嗎非要和你在叢林裏打?改路!隨後漢軍僅留小部隊在正麵牽製,大部隊側麵迂回,從廣西北部灣出發,經海路直撲交趾國,從側翼夾擊叛軍,果然打得交趾軍大潰。公元42年春,馬援部在越南浪泊與交趾軍展開決戰,經過浴血奮戰,斬首交趾軍數千人,俘虜上萬人。隨後馬援乘勝追擊,終於在第二年正月俘殺叛亂頭領征側、征貳姐妹,傳首洛陽。交趾大局,至此已經平定。
大勝之後,劉秀冊封馬援為新息侯,並且給予他三千戶食邑。馬援這時候再次表現出卓越的戰略眼光,他認定,此時交趾隻是表麵平靜,禍亂的根源並未解除。在獲得封侯賞賜後,馬援大宴諸將,席間痛哭流涕,對諸將坦言:“今日有此大勝,是大家之功,卻隻有我一個人封侯,真是受之有愧。”一番表白,激起了眾將的再戰之心。隨後馬援派兵緊緊追擊,從浪泊(今越南河北仙山地區)一直打到巨風(今越南清化一帶),俘虜斬殺累計五千多人,征側的叛亂勢力被徹底平定。為了收到長治久安的效果,馬援每到一地都安撫百姓,甚至興修水利,分發糧草,在越南百姓中民望很高。值得一提的是,他還修訂了原先交趾法律中與漢律不同的部分,以一部新律法治理當地,後來越南的法律《越律》,就是在馬援編訂的律法的基礎上完成的。馬援在越南的努力,讓他在當地享有令人崇高的威望,越南人尊奉他為“木頭公”,直到今天,木頭公依然是越南民間非常令人崇敬的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