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東漢有這樣一首民謠: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這句話的意思是:州郡的文書,像霹靂一樣厲害,甚至連皇帝的詔書,都不如州郡的文書,隻能掛在牆上當擺設。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這樣的情形似乎不可思議,但是在東漢王朝,這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這句話反映的,是東漢門閥大族強大,乃至取代了中央的統治地位。 一
說起東漢門閥,許多人也許會疑惑,西漢同樣是掃平群雄建立,同樣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為什麼沒有形成地方上經濟壟斷,政治上尾大不掉的門閥勢力,東漢從中期開始,門閥勢力就日益壯大,最後甚至中央政府也無可奈何?要了解這個問題,要從東漢、西漢兩個王朝建國的不同形態說起。
西漢、東漢兩大王朝的開國皇族,雖然同屬一個宗族,但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出身。
所謂的門閥,就是世代傳承的大家族,這種大家族如果想代代強大,必須做到一件事情:政治上的世襲,人才上代有人才出。所謂三代才出一個貴族,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放在兩漢開國上,就明顯對比出了不同: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們和劉邦一樣,大多是草根出身,本身文化素質不高。雖然其中很多人都得到世襲爵位,但到了開國後,卻“富不過三代”,第一代人或許可以保持富貴,往後的就一代不如一代。與此同時,西漢王朝對功臣勳貴們采取極端的打壓政策,拚命壓製其生存空間。家族中有人為漢王朝立下大功的,無不遭到朝廷的猜忌。李陵在給蘇武的書信中,就詳細闡述了西漢王朝對功臣的態度,即凡是立過功勳的功臣,最後都沒有好下場。所以,西漢王朝兩百年曆史中,地方上的豪門大族出了不少,勳貴豪強出了不少,名門出了不少,卻都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今天你牛氣兩天,明天我囂張一把,根本不能持久。外加漢武帝時期通過經濟改革,對地方豪強采取極端的剝奪政策,尤其是告緡、算緡等政策,強行征收個人所得稅,最大限度地剝奪地方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出門閥相當難。西漢時期真正風光長久的,不過少數幾家,而且很少有三代以上持續風光的。
東漢卻不同,劉秀就是皇族出身,身邊的主要幹將大多是地方上的大族,遠非早年劉邦身邊的“窮泥腿子”可比。這些人屬於有文化有思想的一代人,整體素質相當高,在攫取權力和教育後代、保證家族長遠富貴上,都遠遠強於西漢時期的功臣。這樣的局麵下,東漢的開國功臣們的風光持續的時間更長。比如最早跟隨劉秀的耿家、竇家,最後都世代富貴,子孫成為漢帝國的棟梁之材,不知不覺之間,他們就成了壟斷國家大權的家族,有了門閥的雛形。
東漢帝國的經濟政策和對待功臣的政策,也為門閥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做門閥,光有身份不行,還要有錢有土地,東漢初期開始的休養生息政策,給門閥們提供了經濟上的便利。劉秀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厚道,也為門閥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不同於祖宗劉邦大殺功臣,劉秀做到了和功臣們同享富貴。雖然在東漢建國後,他果斷采取了退功臣的政策,即削奪功臣們手中的軍政大權,但劉秀的政策,是以富貴換權力,即給予功臣們經濟上的特權、極高的政治地位和榮寵,換取他們實際的權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東漢初期開國功臣們迅速壯大,其家族勢力在地方上日益膨脹,代代繁殖,最終成為權鎮一方的門閥。
門閥製度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儒家經學的興起。
東漢時期的門閥,分為兩種,一種是勳貴豪強派,一種是文化派,這兩個派係並不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漢早期的名臣,甚至開國皇帝劉秀,都受儒家思想教育出身,功臣中多人後來成為東漢著名的儒學大家。這樣,家族的傳承除了子孫的傳承之外,更多了文化傳承。隨著東漢社會的穩定和文化的普及,儒家的師生關係、學派關係,跟隨門生越來越多地進入政壇,成為一個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網。比如東漢時代著名的清官楊震,其家族弘農楊氏,既是學派,也是門閥,其成員不隻包括家族子弟,更包括師生故吏。整個漢帝國的最高統治權,就在這樣的關係網中,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走動中,漸漸架空。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