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代門閥的發展,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漢和帝之前,是門閥政治的雛形時期;漢和帝到漢順帝之間,是門閥政治的壯大時期;漢順帝直至東漢滅亡,是門閥製度的徹底確立時期。
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是門閥政治的雛形時期。這段時間,東漢帝國尚能注意權力的平衡,采取了權力收歸中央,建立中央集權的政策。比如收攏地方的兵權,地方太守帶兵、調兵職權,都被盡可能地收回中央。與此同時,漢光武帝還格外注重任用酷吏。他在位的時候,強項令董宣等人是豪強們所畏懼的人物。漢光武帝劉秀苦心建立的,是他心目中的政治平衡,即享有高榮耀的勳貴們並不掌握實權,隻有經濟上的特權和地位上的尊榮,而真正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卻是那些品級低微的小吏們。兩種權力相互製衡,才會有中央集權的神聖不可侵犯。
所以在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三代,漢朝皇帝的拳頭都是向下打的,不斷地出台各種政策,盡可能地打壓勳貴勢力,不給他們掌握國家政權的機會。這時期東漢帝國的人才選拔製度也比較完善。東漢全盤繼承了西漢時期的人才選拔製度,即孝廉製度,在地方上由州郡推舉人才。從理論上來說,這種選拔人才製度,能做到相對公平公正,西漢時期的諸多人才,都是寒門出身。比如漢武帝時期,曾經做過丞相的公孫弘,原本是農村的放豬郎,擔任過丞相的主父偃,是一個遊學四方不被重用的窮儒。西漢帝國早期、中期、晚期,都有大量平民出身的才俊進入權力的最高層。但東漢帝國照搬了西漢的孝廉製度後,沒有再現西漢的情形,孝廉製度成為與門閥製度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方式。
孝廉製度給了門閥製度坐大的機會,公正性名存實亡。孝廉製度的核心,在於地方官舉薦優秀的俊才,但是隨著門閥的壯大,豪門在地方上擁有越來越多的影響力,人才的選拔,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豪門的影響,發展到最後,甚至成了豪門輪流坐莊的權力遊戲。而西漢儒家的壯大,也同樣對門閥製度影響頗深。儒家的師承關係,乃至師門關係,在東漢時代已經日益完整,結果就是孝廉舉薦往往是同一師門的自己人,不在這圈子裏混的寒門,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享有機會。如此種種,門閥通過名義上公正的孝廉製度,越來越多地占據要津。這一段變化,主要發生在東漢和帝至東漢順帝時期。
東漢晚期,門閥製度正式確立,這要拜一場大起義——張角黃巾軍起義所賜。在黃巾軍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帝國分崩離析,原有的軍事體係徹底崩潰。為了挽救危局,東漢政府采取了允許各地自募鄉勇的政策,帶來的後果,是始料未及的。大批門閥紛紛借機擴張勢力,觸角伸到了中央集權的最後一個禁區——軍隊。結果各地的門閥成了盤踞各地的諸侯,天子則成了大家的招牌,而不再是效忠的對象。後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乃至三國局麵的形成,都由此而肇始。
門閥製度沒有因為東漢的滅亡而滅亡,反而繼續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更成了壟斷當時中國權力的士族階層。這樣的政治局麵一直持續了數百年,直到唐宋時期,隨著科舉製度的實行,門閥製度才日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