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楊震向東漢腐敗“亮劍”(3 / 3)

廉潔奉公的楊震嘔心瀝血教導出來的學生,卻轉眼間變成了貪官,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還貪得這樣心安理得,這樣無恥無畏。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老師能夠忍受這種酸楚。透過這穿透千年、振聾發聵的豪言,以及被扭曲的現代意思,我們聽到的,是一個老師遭遇背叛的痛苦,一個戰士無言的孤獨。 四

無恥的王密背叛了,但孤獨的楊震還要繼續前行。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六月他結束了“最牛地方官”生涯,進京擔任太仆。半年之後又升任太常,做到了他的恩師桓鬱曾做到的官職。在任期間他大力舉薦人才,廢黜了多名屍位素餐的官員,啟用陳留、楊倫等知名學者為官。三年後他升任三公之首的司徒(丞相),多次要求整頓吏治,懲治不法權貴宦官。兩年後又調任太尉,成為東漢王朝的“國防部長”,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理漢安帝的“招呼”,拒絕給漢安帝的舅舅升官。清官,坐在哪個位置上都是清官。

政治生涯走到頂點的楊震,也即將迎來他一生裏最孤獨、力量對比最懸殊的一次“亮劍”,並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場“亮劍”,從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開始。這年鄧太後駕崩,楊震的政治天地登時塌了半邊天。

之前楊震從荊州到洛陽,從地方到中央一路成功“亮劍”,固然因他勇敢無畏,卻也同樣因為鄧氏家族的支持。而今當了十五年傀儡的漢安帝劉祜大權在握,多年的壓抑徹底反彈了——清算!鄧太後屍骨未寒,鄧家兄弟姐妹九人就相繼獲罪被殺,當年三度上門邀請楊震的鄧鷺,削職為民後被漢安帝指示地方官迫害而死。轉瞬之間,鄧氏一派的官員,不是罷官就是殺頭,東漢官場一片血雨腥風。雖然楊震因德高望重並未被株連,但漢安帝不待見他卻是毫無疑問的。

其實對楊震來說,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是個眼裏不揉沙子的人,但麵對漢安帝,卻隻能看見滿眼沙子。

漢安帝是東漢出了名的荒唐皇帝,做小皇帝的時候,他曾一度“聰敏尚學”,大抵是做傀儡久了,之後越活越不像話。他親政後的表現,可以概括成三句話:什麼都幹,就不幹工作;什麼都信,就不信實話;什麼都關心,就不關心江山社稷。

漢安帝掌權後即對宦官分外倚重,助他執掌政權的宦官江京、李閏等人,俱是貪婪狡詐之徒。李閏是個小人,鄧太後執政時,正是他給漢安帝造謠說鄧太後要“廢帝”,終造成了鄧氏一門遇害的悲劇。江京則屢出惡計,幫漢安帝除掉了鄧太後時代的多位大臣。漢安帝親政後,李閏被封為雍鄉侯,江京被封為都鄉侯,這兩人掌權後,最大的愛好就是“挖國家牆腳”,不但天天忽悠著漢安帝在後宮玩樂,還時常以皇帝名義下詔,挪用國庫儲蓄供自己吃喝玩樂。值得一提的還有漢安帝的奶媽王聖及其女兒伯榮,這娘兒兩倚著漢安帝的勢,不但和江、李二宦官沆瀣一氣“挖國家牆腳”,更互相鬥富,今天你穿個名牌,明天我搞個名車,後天我大興土木修豪宅,連出去旅遊都要拉風,強令沿途地方官甚至王孫貴族們行跪拜禮。而這個伯榮更是“風流”,史載她長期“出入宮闈,交通奸賂”,幾乎天天鬧“性醜聞”。彼時的東漢,怎一個糜爛了得!

這麼多沙子,楊震的眼裏當然揉不得。他很憤怒,知漢安帝不待見他,可照樣要鬥爭。和當年一樣,這次他依然簡單直接——上奏章開罵。先是滿腔怒火地向王聖母女開炮,怒斥二人“道德敗壞”,要求漢安帝將這對母女立刻趕出宮廷。這篇字字噴火的奏折到了漢安帝手裏,卻逗得他哈哈大笑,隨手就把奏折拿給王聖母女“分享快樂”,這下可把楊震“賣”了,王聖等人恨得牙根子癢癢,立刻結成了“反對楊震統一戰線”。

可楊震不懼,在調任太尉之後繼續“亮劍”。此時是東漢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對大漢王朝來說,這是四麵邊聲連角起的一年。四川有越族造反,東北有鮮卑族進犯,河西走廊有羌族叛亂,中國南北再次烽煙四起。楊震身為“國防部長”,自然盡心竭力禦敵,可要打仗,邊關的軍餉還拖欠著,糧食也送不上去,四下告急的文書雪片一般飛進京城,錢呢,全給“挖國家牆腳”的了。

為國家大事計,楊震一邊竭力調度,一邊繼續“亮劍”——開罵!這次他更狠,拉了一長串進攻目標:江京、李閏、王聖、伯榮……挨個指著鼻子罵,從“挖國家牆腳”到“淫亂宮廷”,做的惡事一件一件數,順便大逆不道了一把,把漢安帝也罵了一通,說你要再這樣下去,老百姓就該造反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力盡則怨,財盡則叛,望陛下度之!”)漢安帝當然不會“好好想想”,相反氣得暴跳如雷,但懾於楊震的威望,終不敢拿他怎麼樣。楊震罵痛快了,繼續忙活前線的戰事,他和大司農胡廣密切配合,籌到一筆錢糧,總算可以解燃眉之急了。

但是老謀深算的李閏等人卻發現,楊震已經沒多少好日子了。

楊震第一次開罵的時候,朝廷裏還有幾個幫腔的,而後楊震越罵越多,幫腔的卻越來越少,到最近這次,連他的學生也不敢說話了。官場上就是這麼世態炎涼,楊震也注定要死在這世態炎涼上。

扳倒楊震的機會已經出現了,就在這筆楊震剛剛籌措到的錢糧上。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初,李閏再次以漢安帝的名義下詔,命大司農胡廣挪用這筆錢糧為自己修造住宅。胡廣軟弱不敢抗命,到手的軍費飛了。楊震聞訊暴怒,又寫了一篇怒氣衝天的奏折,這似乎是固定的劇本了。但當楊震急匆匆地把奏折送到漢安帝手裏時,他才發現:這次真的不一樣。楊震剛把奏折交給漢安帝,漢安帝就“哼”了一聲,看都不看隨手扔在地上,拂袖而去。楊震登時傻了:恥辱!徹頭徹尾的恥辱。他明白,自己已經完全失去了漢安帝的信任,下獄獲罪甚至橫遭身死,很可能就是明天的事。

楊震不爭了,他回到家裏閉門謝客,甚至幾天不上朝,在想什麼沒人知道。麵對陰影重重的“腐敗聯盟”,這個“亮劍”了一輩子的“劍客”,人生裏第一次累了。心灰意冷,身心俱疲。

直到一個人的死。

這個人叫趙騰,和楊震根本不認識,他沒讀過多少書,更沒做過什麼官,隻是一個河間府的平頭百姓。但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在楊震閉門謝客期間,竟然勇敢上書批評朝政,怒斥李閏等人誤國,慷慨激昂之詞,連楊震讀了都汗顏。這番勇敢當然換不回好下場。漢安帝聽後非常不爽,順帶著把對楊震的不爽也發泄到他頭上,然後下獄,論罪。楊震聞訊後挺身而出,竭力營救,卻是火上澆油。原本趙騰被判了個“秋決”(秋後問斬),楊震一營救,變成了“立斬”。

趙騰很勇敢,一路上不停地罵,刑場上衝著李閏罵,人頭落地的時候,一雙虎目直瞪著眾宦官,膽小的竟嚇得失聲尖叫起來。

那些時日裏,楊震一直閉門謝客,反反複複對家人說得最多的一句是:“我不如他啊,我不如他啊。”不幸的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句話很快傳到了李閏等人的耳朵裏,成了壓垮楊震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楊震不知道這些,他正在籌謀著做最後一搏,一輩子搞陽謀的他,這次終於準備玩一次陰謀了。看似得寵的李閏等人,其實有一個天大的弱點,他們“挖國家牆腳”都是假傳聖旨的,雖然漢安帝不會在乎他們糟蹋了多少錢,但有一樣東西是不能不在乎的——權力。楊震抖擻精神,一邊閉門謝客,一邊開始整李閏等人的黑材料,這黑材料有多少用不好說,但這是最後的機會。

可是已經晚了。

此時漢安帝正在山東出巡,李閏等人就陪護在身邊,近水樓台先得月,外帶攥著楊震的“小辮子”,正是最好的“下藥”機會。他們拿出當年糟踐鄧太後的本事來糟踐楊震:皇上您聽說了嗎?自從那個趙騰伏法後,楊震很不高興,天天在家哀歎,他現在是太尉,手中掌握兵權,萬一搞出點兒什麼事情來……李閏等人摸住帝王心脈,先發製人,局麵已經無可挽救了。

這次,漢安帝難得“效率”了一回。李閏“下藥”當晚,漢安帝下令快馬八百裏加急返京,撤掉楊震太尉一職,並立刻遣返原籍。楊震一家還在睡夢中,就被如狼似虎的官差強行塞進馬車,然後火速開拔。楊震甚至來不及悲慟,一家人就被催命似的往老家趕。晨光熹微時,他們已經走出了洛陽地界,來到了一個地方——陝西華陰夕陽亭。

家,已經很近了。夕陽亭,好熟的名字。微微晨光之中楊震想起來了。四十九年前,他辭別母親,離開家鄉,跟隨恩師桓鬱,正是經此地進入洛陽。然後求學,滿師,講學,為官,懲奸除惡,治理地方,還有背叛、孤獨、鬥爭、陷害,“亮劍”一生的他會想到什麼呢,是否會想到已經作古的母親那一句錚錚的叮嚀?

“若負汝父之清名,則永不相認也。”

如果想起這一幕的話,楊震一定會說:“母親,我一生未負。我,回來了。”

然後,按照《後漢書》的記載,行至夕陽亭,楊震遲疑良久,對兩個兒子留下了最後的囑托。

“為官不能效忠國家,報答百姓,反而落得千古罵名,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死亡,隻是我們士大夫的責任。奸臣禍國殃民,我卻無能為力。妖女淫亂宮廷,我卻不能阻止,又有什麼臉麵去見日月。我死以後,用雜木做棺材,用被單蒙住我的頭,蓋住我的身體,不要埋在家族的祖墳,不要祭祀。”

一字一淚,訴說著一個愛惜名譽如愛惜羽毛的人,最後的無奈、孤獨、悲傷、激憤。言罷,楊震飲毒酒而死。這是延光三年,楊震六十五歲。 五

杜甫說:死者長已矣。昏君和貪官們說:休想。

楊震死訊傳來,漢安帝不爽。君要臣死,臣才能死,沒讓你死你就死,便是大罪。李閏等人繼續“下藥”,不許楊震的棺材下葬,更不許他回老家,就扔在露天裏,讓他飽受日曬雨淋。值得諷刺的是,楊震的學生們從始至終,一句話都不敢說。楊震家鄉陝西弘農的太守移良更是“巴兒狗”,他先是派兵扣住楊震的棺材,接著又把楊震的兩個兒子發配做驛兵,可憐兩個文弱書生哪裏幹過這個,又兼“巴兒狗”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吃盡苦頭。

史載那幾日,夕陽亭地區連降暴雨,打在楊震的棺木上,如淚。古人雲“冤沉似海”,楊震總算幸運,隻等了一年零八個月。這一年零八個月裏發生了很多事情。先是沉溺於玩樂的漢安帝劉祜玩大了,南下旅遊的時候感染風寒,回到京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樹”倒了,“猢猻”們還想撲騰兩下,李閏、江京們欲廢黜皇太子擁立幼主,以繼續把持朝政,反被太子一網打盡,統統被處以淩遲,即老百姓常說的“殺千刀”。而後太子即位,即曆史上的漢順帝劉保。當年在楊震冤案裏裝啞巴的楊震門生們,而今總算開口了。陳翼等人向漢順帝力陳楊震冤案,漢順帝聞知嗟歎不已,立刻下令釋放楊震的兩個兒子,將楊震的屍骨厚葬於華陰潼縣(即陝西潼關)。漢順帝親寫祭文,稱楊震“匡扶社稷,正直是與”。《後漢續》說,楊震棺木下葬之日,有一大鳥從天而降,在楊震靈前俯仰悲鳴,血灑滿地。之後,人們就塑一石鳥守護於碑前。至此,楊震一案徹底平反昭雪。楊震死後,其子孫連續八代皆為東漢高官,可謂世代顯貴。四百多年後,他的家族出了一位鼎定天下的英雄——隋文帝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