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如果用三個字來形容東漢末年的政治形勢,那就是“一鍋粥”。
“一鍋粥”的特點就是亂,中原大地,大江南北,來來回回地打。先有黃巾軍暴亂,後又有軍閥混戰。朝堂內部也不消停,宦官和外戚勢力輪流坐莊,相互奪權,甚至大力拉攏門閥支持自己。拉攏的結果,就是拉來了叛亂的董卓,造成了新一輪的暴亂。從東漢王朝漢桓帝、漢靈帝兩代皇帝開始,整個東漢的政局,從朝堂到戰場,就是打來打去打成一鍋粥。宦官想著壓倒外戚,外戚想著壓倒宦官,軍閥要麼想著割據自立,要麼想著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於文臣們,有氣節的當然不少,但是更多的人想的,卻是能夠找一個好主子,保命外帶保住富貴的生活。在忠孝節義的名義下,一個個都打著自私的算盤。
但是在這一鍋粥的狀態下,如果要問,有沒有一個人,一生坦蕩無私、兢兢業業、奔走勞碌,為拯救漢帝國的江山而努力,答案是有,其中最傑出的英傑,就是東漢帝國最後的拯救者——皇甫嵩。 一
在東漢帝國晚期的政治舞台上,皇甫嵩是一個難得的精忠報國之人。
他出身武將世家,他的叔叔是做過遼西太守的皇甫規,他的父親是做過雁門太守的皇甫節。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對戰爭自然是耳濡目染。少年時候的皇甫嵩,跟著叔叔幹過,也跟著父親幹過,但無論在遼西還是雁門,他都與一個相同的敵人——鮮卑打交道。
東漢末年的鮮卑人,已經填補了匈奴西遷後留下的空白,漸漸成為東漢帝國的又一大敵。當時的鮮卑騎兵,完全繼承了匈奴騎兵凶猛彪悍的特點,是當時的天下最強軍。少年時代的皇甫嵩就多次與鮮卑騎兵交手。他後來在戰場上的精明果敢,對騎兵戰術使用的爐火純青,就起於此時。但皇甫嵩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武夫,史載他“少有文武誌介,好詩書,習弓馬”,是難得的文武全才,而家族的傳承,更讓他從小立下了誌願:匡扶社稷,以身許國。
這時候的漢帝國,已經亂得不能再亂了,東漢晚期的皇帝又多短命,國家由外戚和宦官輪流坐莊。從政治派別上說,皇甫嵩屬於中立派,但是他和當時的門閥大儒陳蕃往來密切,由陳蕃舉薦給外戚竇武為官。這本來是他人生的好機會,這時候的竇武,是外戚大將軍,太後竇氏的哥哥,但皇甫嵩拒絕了這個誘人的機會,他對身邊的人說,“竇家無遠謀,必招禍也”。果然被他說中,不久之後,竇家即在與宦官的爭鬥中失敗,宦官勢力更借機大肆排除異己,逮捕“黨人”,當時東漢帝國官僚中的儒生,作為“黨人”被逮捕的,達數千人之多。皇甫嵩因看人的眼光,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場株連甚廣的冤獄,從公元168年一直持續到公元176年,東漢帝國在這場折騰裏奄奄一息。
奄奄一息的東漢帝國,很快迎來了致命的一擊:公元184年發生的黃巾軍起義。
說到黃巾軍起義,今人知道比較多的,是領導人張角兄弟,以及其傳播的太平道宗教。張角兄弟用宗教大量籠絡同黨,在全國各地遍布網絡,起義準備時間長達十年。此時的漢帝國,土地兼並日益嚴重,無地農民日益增多,黃巾起義所宣傳的“太平”思想,讓諸多農民心向往之。另外,此時的漢帝國忙於鎮壓官僚士大夫,對農民的管理相對鬆懈。外戚與宦官爭鬥失敗後,宦官們會巧立名目,大肆鎮壓地主官僚,而真正在地方上管理農民的,是掌權宦官們看作敵人的“黨人”們。黨人之禍雖株連甚多,主要是各地的精幹官僚、儒生學者,對底層的農民觸及較少,而漢王朝少了這些精幹的官吏,張角組織起義也就更加從容。